“幸福教育”中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03程岩
程岩
摘要:基于“幸福教育”理念,校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培育对课程探索与实践的主动意识,对课程改革系统进行深度思考和整体把握,不断提高课程价值领导、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等能力,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课程领导力;幸福课程;内涵发展
校长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责任主体,在学校发展中起到统领作用。作为一校之长,提升课程领导力,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校长应精准把握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关系,探究结构性调整策略,确保教学改革真实地发生在教育一线,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建设。
一、确立“幸福教育”课程体系
(一)理论引领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动态感知和持续改进的过程,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的课程校本化创造的过程,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有特色、个性化的课程为最终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走向未来的重点。校长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国家和所在省课改的要求,自觉培育对课程探索与实践的主动意识,在对课程改革系统思考和整体把握中,不断提高课程价值领导、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能力。校长应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所在省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办学目标,积极地改善学校现行的课程状况,在提升自身课程领导力中,推动教学团队专业能力的发展,促进课程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教育质量的稳步推进。
课程领导的价值取向对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调控和引导的作用。课程改革包括事实、技术、价值等三个层面,事实层面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技术层面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而价值层面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中,校长应不断锻造自身的思想价值领导力,深入思考“为什么改”“改的意义和改的价值何在?”等问题,运用思想价值引导、组织、管理、评价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在深入思考中找到科学适切的实施路径。
(二)完善过程
在课程建设中,笔者以创办“幸福教育”理念和“为学生聪慧而幸福人生奠基”为价值取向,不断升华和丰富“幸福教育”的内涵,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同时,通过课程建设不断丰富“幸福教育”的內涵,帮助学生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成为“幸福教育”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一是建构完善的“幸福教育”管理体系,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形式、管理机制,夯实“幸福教育”的发展基础。二是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摄,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的,以社会公德、传统美德、个人品德等教育为基本内容,以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基本途径实施修性养德,构建“幸福德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身心健康、自信向上、乐学会学、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谐发展的人。三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打造一支善于播种幸福的教师队伍,不断满足教师“求知、求进、求实、求新”的需求,使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四是建构“乐学、会学、学会”的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个性得到发展,感受知识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双重快乐。五是尝试构建体验、开放、有趣为一体的“幸福课程”模式。课程实施中注重体验,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注重开放性,包容学生的差异性,释放其天性,彰显其个性;注重情趣,以冷冉先生的“情知教学”理论为支撑,通过“情景—情趣—情感”的实施路径,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机会;注重主题综合活动设计,综合课程的实施不是简单相加,是基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兴趣与视野去发现教学素材,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将不同的教学素材、教学资源、教学因素,甚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融合到某一特定的主题教学内容之中,从而形成新的整体性认知,包括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
二、创新“幸福教育”课程体系
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不仅要把握好三类课程(国家、地方、校本)的关系,更要关注课程结构,把显性和隐性的课程、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课程与学生自己习得的课程统整在一起,进行结构性重整,从而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笔者带领教师学习并领会省级部门关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省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精神,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
(二)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
地方课程的实施中坚持以主题课、综合课和实践活动为主,全面梳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脱节、错位的内容,提炼课程主题,整合课程内容,关注教学方式变革,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整合课程内容,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相结合,同时利用班队会课、心理健康课、主题教育活动等促进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1.思政主题教育
结合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等教育契机,策划各类宣讲、体验等主题活动。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节日话民俗、艺术欢乐周等形式,在集体教育中引导学生获得共存感,体会责任、荣誉和担当,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复兴梦想。
学校每学年以“幸福”为主题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综合实践文化周活动,开展“我和幸福有个约会”“幸福万花筒”“向幸福出发”等主题活动,精心设计开放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玩中学”“课本剧”“跳蚤市场”“美食大PK”“班班才艺展”等自主体验活动。利用地域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城市发展足迹,完成“滨城大连”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教育实践体验,引领学生“享受生活、品悟幸福,强身健心、体验幸福,修身尚美、唱响幸福,启智探究、创造幸福”。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记录在《文化节活动指南——我和幸福有个约会》评价手册里,用美好、真实的童年记忆定格自我成长的过程。
2.常规养成教育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习惯培养、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开学第一课、每周五班队会时间,开展“仁、义、礼、智、信、奋、勇、和、美、健”等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训练,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爱家行动。
3.心理健康教育课
通览1~6年级《人与自我》地方性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大连市中山区《心理健康工作指导意见》相关要求,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干组织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课”指导培训,确保《人与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特点,以情绪管理为专题,分层设计了低年级以认同感、成长感、勤奋感等专题训练的内容;中年级以友爱感、进取感等专题训练的内容;高年级以自爱感、自尊感等专题训练的内容,借助区心理健康团训教师技术服务,为学生的情绪健康和积极心理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
笔者带领教师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来设置校本课程,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又体现“桃源烙印”的校本课程及个性化拓展性课程。
1.语文与“悦”读
建构主题课堂文化、自主学习文化、语文拓展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文化系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其养成良好的读书积累习惯。让语文学习的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实现“爱读书、勤积累、善思考、乐表达”的语文学科核心价值追求。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地方课程教材,推广传唱《新学堂歌》,开发校园经典阅读课程,通过“崇尚诗书吟唱经典”,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2.美术与国画
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将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学因素、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融入主题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整体性认知。几年来,学校坚持美术与故事情节、传统文化、活动展示相结合,以“皮影、脸谱、剪纸”为学习项目,关注创意设计和物化,并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国粹进校园”为切入点,开展“我为京剧狂”主题综合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聘请大连艺术学校京剧专业的学生,举办专场演出活动,深入浅出地展示“唱、念、做、打”各种京剧表演形式,同时邀请京剧专业教师讲解“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扮相,把课堂搬上舞台,引领学生领悟脸谱的特征。第二阶段,在京剧专场演出及专业教师知识讲解的基础上,把传统京剧艺术引入美术课堂,解读京剧脸谱的创作风格及国画创作技能,鼓励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融合中完成脸谱模具涂色、扇面京剧人物描摹、京剧纹饰布袋设计等创作。第三阶段,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完成学生作品展示,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将相关学科教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促进学生整体性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辽南皮影”这一传统艺术课程中,学校聘请辽南皮影传承人王绍森先生亲自授课,美术教师担任助教,共同完成为期一个月的皮影戏课程。学生首先通过以年级为单位的大课了解皮影历史和表演形式;再以班级为单位学习皮影的制作方法,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剧本编写;最后通过皮影剧汇报表演,在看一看、做一做、演一演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美术、语文、音乐、信息等多学科的跨界合作,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让学生亲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中国艺术、中华文化的传承。
3.音乐与快板
学校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体验美、感受美的过程中提升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把创编性强、节奏性强的民间打击乐器快板引入了音乐校本课程。三年级学生结合儿歌、唐诗,进行快板单手打击训练;四年级学生学习双手协调打击快板,将顺口溜、校园歌曲等编成快板;五年级学生在双手敲击快板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加花”的方式丰富表现形式,节目内容既有文化传承的“数来宝”“小快板”,又有体现时代特征的《我的中国梦》《喜迎十九大》《三节三爱我能行》等内容。快板学习引导和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4.课外拓展课程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寻求全方位的教育路径,发展精品社团,为每个孩子的成功提供个性化定制方案。依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关注并依据学生未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满足的个性化需求挖掘课程资源与内容元素。
学校与大连大学、大连艺术学校、辽南皮影剧团、大连舰艇学院等教育团体合作,借用外界成熟课程,引进优秀师资为学生授课,借助完善的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最大可能地拓宽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校注重社团教育,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站在课程的角度去开展社团教育,社团活动有时间、有场所、有教材、有记录、有评价。目前,学校共有艺术素养类、学科素养类社团21个,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特长凸显优秀学生。桃源小学红领巾交响乐团,历经10年发展,目前已发展为200多人梯队合理的交响乐团,乐种包括小提琴、大提琴、单簧、双簧、长号、圆号等。乐团从二年级学生中进行初选,招收适合学习乐器的学生,随后组织考核,层层选拔。经过一到两年的基础培养之后,将优秀的学生晋升至演出班,形成梯队发展。每周三下午和周六上午,这些乐器都会在桃源校园内奏响,学校通过定期举办汇报演出、素质成果展演、举办艺术节、参加国内外器乐比赛等机会,让学生登台展演,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享受演奏的快乐,感受合作的力量,提高技能水平,滋养艺术造诣。
三、孕育“幸福教育”丰硕成果
我校实施“幸福教育”的目标明确,旨在实现“为学生聪慧而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完成“让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殿堂”的学校愿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课程管理,改进课程实施,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评价改革,实现教师、学生、学校和谐共促,全面发展。
(一)让教师体验教育的幸福
课程不仅传递着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幸福课程”的实施挖掘了教师的自身潜力,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实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学习课程理论,理解幸福理念,选择课程内容,设计活动形式的同时,体验到了创造的幸福、研究的幸福、成功的幸福。同时,夯实了教师提升幸福能力的专业素养,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通过学习研讨、反思交流,不断更新教师观念,帮助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课程观,把“幸福教育”的思想内化为“幸福课堂”的实践。
(二)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
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能否实现,主要看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能否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幸福课程”的内容丰富新颖,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学科互相渗透,优化组合,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获得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课程选择具有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并参与课程,快乐地学习,享受着幸福。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反映了学校文化的个性,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特色、有个性化的高品质课程,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高品质提升,受到家长的高度认可和社会的普遍赞誉。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生日常英语实验学校、国家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辽宁省校园艺术化示范学校、辽宁省课改示范校、大连市示范学校、大连市特色示范學校、大连市外国学生就读点校”等荣誉。
几年来,学校以“幸福教育”为引领,以“幸福课程”为依托,聚焦目标,整体规划,系统推进,不断丰富课程建设的内容,拓宽课程建设的视角,使课程开发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推动力,让每一个生命体都朝着幸福成长。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任重而道远,我们必将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继续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贾炜.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是基础教育走向未来的重要抉择[J].上海教育,2015(27).
[2]裴娣娜.领导力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变革性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7(03).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