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混龄模式下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课程实践探索

2021-03-03潘丽新王美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2期

潘丽新 王美

摘要:学前教育是塑造“未来合格公民”的启蒙教育,良好的社会性品质是“未来合格公民”必备的素养。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更多发生在与不同年龄个体的直接互动中,因此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大连市实验幼儿园以从娃娃开始、塑造“未来合格公民”的教育愿景,对全日制混龄编班模式下的3~6岁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全混龄教育模式有利于幼儿的合作、分享、规则、感恩、同情心、责任感、自信心、抗挫力、主动关爱等社会性品质的发展,通过环境创设、集体教学、区域游戏、生活活动、主题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是全混龄教育模式下开展幼儿社会性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全混龄教育;社会性品质;社会性培养课程

大连市实验幼儿园始建于1992年,是一所集全日制、半日制和小时制为一体的“0~6岁托幼一体化”的辽宁省五星级幼儿园。2012年起,基于独生子女家庭占比高峰,多子女家庭正在递增的社会家庭普遍形态和核心素养育人需求的现实背景,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生态学、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皮亚杰建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四大教育理论,幼儿园率先开启了全日制混龄教育办园模式探索。借鉴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混龄编班方式,经过“实验班—实验组—全园铺开”的演变历程,打破幼儿年龄界限,将全园12个全日制班级的3~6岁幼儿按照1:1人数比例,采用年龄跨度为1岁的小中、中大混龄和跨度为2岁的小大混龄三种形式进行编班。在实行一日生活全混龄组织背景下,幼儿园秉承“把最高尚的东西给予儿童”的办园宗旨,依托以“创设稚雅艺慧的全混龄教育环境,培养稚真聪慧的快乐幼儿,成就稚心智慧的仁爱教师,形成稚趣知慧的幸福家长”为价值理念构建混龄教育园本课程。通过“大混龄,小平行”课程特色,推进同龄五大领域分组教学与混龄集体教学、生活、游戏、节日、文化、亲子、社会实践等活动相结合的混龄教育园本课程内容,实现了混龄幼儿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的发展,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全日制混龄教育不断深入的研究带给幼儿园及教师全新认识:混龄教育由于其多龄环境的特殊性,具有社会性品质产生的“天然土壤”,更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发展。因此,依托我园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混龄教育中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培养策略研究”,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了混龄教育中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策略的课程实践与探索。

一、分析现状,明确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必要性

借鉴北师大陈会昌教授“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课题研究对儿童社会性特点、影响因素、测量等结论,自编《3~6岁儿童社会性品质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幼儿园408名幼儿的家庭结构、社会性品质发展水平、社会性品质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问卷调查显示:在园幼儿的家庭结构形成主要有三种,其中独生子女家占82%、“二孩”家庭占16%、“多孩”家庭(孩子数3个以上)占2%。比对不同家庭背景下幼儿社会性品质发展水平的调查结果,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得出结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日常生活中缺少与小伙伴相处的经验,难以与他人进行协商合作等;加之家人的娇惯,习惯于接受,不愿意付出,普遍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倾向。

随着“二孩”时代的来临,部分原来的独生子女在有了弟弟妹妹后变为家里的长子长女,父母对待幼儿的行为及态度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说,这些变化对正处于这一时期的长子长女在社会性品质发展方面也都有不小的挑战。很多“二孩家庭”的孩子在社会性品质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甚至还存在对弟弟妹妹强烈排斥等“逆”品质。因此,我们意识到当前家庭结构下的幼儿社会性品质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加强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培养,提高其品质发展水平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为我园全混龄教育模式下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课程实践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二、界定概念,建构全混龄社会性品质培养课程体系

全混龄模式下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课程以“将全日制编班混龄教育中的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落实到园本课程实践中”为核心目标,基于幼儿园混龄教育园本课程体系,聚焦合作、分享、规则、感恩、同情心、责任感、自信心、抗挫力、主动关爱等九大社会性品质。按照幼儿社会性品质“最优发展”的原则,将九大社会性品质与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版块进行分类与关联,在混龄教育中建构各种社会性品质与适宜的教育环节相对应的培养策略研究体系,并分别采用有效的混龄教育组织形式,建构全混龄社会性品质培养课程体系,开展社会性品质培养课程的实践探索(见图1)。

三、探索实践,开展社会性品质全混龄教育活动

(一)混龄区域游戏

我园利用共享空间大、布局合理的优势,创设了益智、科学、数学、棋类四个不同类型的“混龄共享游戏长廊”,每个长廊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将未来社会亲近、悦纳、和谐、共享、开放的“地球村”理念迁移到“混龄共享游戏长廊”环境创设上。打破班级界限,注重物质和人文双重资源共享,让幼儿走出混龄班级,走近全园混龄同伴,自主选择游戏,自主选择与自己游戏水平相当的同龄玩伴或选择能够在游戏中相互促进学习的混龄玩伴。在“游学”的快乐体验中,为个体幼儿与异龄幼儿、与不同教师的交往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环境和人文关系,激发异龄幼儿在互动中获得社会性品质的发展。

幼儿园基于“教师设计”和“幼儿生成”全面整合的原则,自主研发了一物多玩、一盒多效的“混龄创意游戏盒”。遵循由“聚合”到“聚散”的研发思路,将每一个游戏所包含的各年龄的核心经验、游戏玩法、游戏规则和所有相关的游戏材料整合到一个盒子中,用红、黄、蓝不同颜色的人物标识区分混龄层级,用不同颗数的星星標识呈现游戏玩法的难易程度。目前,研发出了263个游戏盒,其中益智类100个、科学类62个、数学类49个、棋类52个,形成了幼儿园益智游戏盒电子资源库,汇编了《“盒”出精彩——原创游戏盒案例集》《发现游戏本真——幼儿游戏故事集》《混龄长廊游戏微课程电子案例集》等显性成果。

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是在幼儿各种真实的亲身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养成的,混龄区域“共享游戏长廊”的创设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养成的有效途径,游戏环境创设、“游戏盒”材料设计、玩法规则等都有利于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社会性品质的养成和发展。

例如,棋类游戏中,幼儿会在对弈获胜时,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棋游戏的竞争关系及输局会使幼儿形成挫折感,但是有趣的棋类游戏往往又吸引着幼儿,使他们宁愿承受挫折也要积极地投入游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幼儿的抗挫能力。同时,下棋的过程锻炼了幼儿的策略思维,提高了幼儿的延迟满足,缓解了幼儿的焦虑情绪,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也对其良好社会性品质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混龄集体教学

1.整合式混龄集体教学

混龄集体教学中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策略的实践,由幼儿园混龄课程研发团队每学期聚焦一个社会性品质目标,进行五大领域混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专题研修;以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为基础,强调全面性,发挥整体联动效应,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养成贯穿于五大领域的混龄教学中,将领域经验学习与社会性品质教育进行课程整合。例如,在中、大班健康领域“疯狂躲避球”混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达成中班、大班幼儿基本动作学习和运用的环节中,创设了多个促进大、小幼儿社会性品质互动和发展的教学环节。在活动的热身环节创设了需混龄幼儿合作进行的热身运动,幼儿进行基本动作学习与练习;专设了经验分享交流环节,激发大、小幼儿分享有效的游戏经验;在活动设计的难易程度上,遵循了不同年龄幼儿“最近发展区”基本规律,让幼儿在符合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积极挑战难度,并获得成功的自信与喜悦,增强自信心。此外,在健康领域知识与社会性品质教育课程有机整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不同年龄幼儿同步养成了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2.情境式混龄集体教学

我园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课程还聚焦在社会领域的混龄集体教学中。在最初的社会领域混龄集体教学实施中,幼儿园的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同龄集体教学的环节推进,用教学目标来体现混龄教学的特点,这实际上达不到混龄幼儿共同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经过研究反思,我园尝试采用情境式集体教学策略开展幼儿社会领域品质培养课程。比如,在“同情心”这一社会性品质培养中,有的教师创设小朋友午睡起床后自己穿衣服遇到困难的情境,有的教师创设自己在班级里突然肚子痛的情境。在这些情境发生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混龄班级中幼儿对情境所作出的动作、语言、表情等表现,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同情心”发展水平,不同性别幼儿“同情心”发展差异,大致掌握班级内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基本情况。聚焦一个班级混龄幼儿当前较突出的一个“同情心”共性的核心培养经验,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会强化反馈比较积极的幼儿行为,树立“小榜样”,引导幼儿感知、感受、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求,学会在社会情境中观察同伴、成人等不同人群的情绪和需求,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给予相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进而培养“同情心”这个社会性品质。

(三)混龄生活活动

在混龄生活中培养幼儿社会性品质,利用混龄班级、混龄组内独特的人际生态环境优势。在幼儿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采用“大带小,一对一”的混龄幼儿结对方式,让大、小幼儿一同相处。例如:在每日的晨间入园环节,大宝会带着小宝一起到换衣间更换衣裤、鞋子,大宝带着小宝上下楼梯,照顾弟弟妹妹安全,充满责任感;小宝因分离焦虑哭闹时,大宝会主动关爱小宝,用同情心去理解小宝的情绪及情感,积极安抚;有好玩的玩具、好看的书、有趣的事情,大宝大多数都会主动分享给弟弟妹妹。在被哥哥姐姐给予关爱、帮助、分享的过程中,小宝一边享受关爱、帮助,一边也在模仿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具有关爱、同情心、自信心、分享等社会性品质。这有利于他们未来成为哥哥姐姐后,利用这些在混龄生活活动中养成的社会性品质,继续去帮助、关爱和影响新来的弟弟妹妹们,让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在大、小幼儿混龄生活活动中循环传递和发展。

(四)混龄主题文化月活动

混龄主题文化月活动的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园每月一次不同主题的“童年十二色”文化月活动。在文化月系列活动中,教师自主选取主题活动中的课程资源,确定在主题活动中重点聚焦的一项社会性品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养成和发展。例如:在“牵手妈妈,用爱筑家”主题文化月活动中,以“感恩妈妈”为核心目标,通过亲子微视频作品评选,“我和妈妈”故事讲述活动等,萌发幼儿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在“画梦童年,卷连同心”毕业留念亲子绘画活动中,激发即将毕业的大班幼儿对幼儿园的眷恋和感恩之情;在“换彩童年,书集乐智”图书跳蚤市场主题文化月活动中,让幼儿体验积极努力地推销图书,但仍然销量不佳所产生的挫折感,同时在体验兴趣的牵动下,引导幼儿主动乐观地接受这种的挫折感,让幼儿的抗挫能力在图书交易中不断提高。“童年十二色”主题文化月的每一项活动,都为混龄幼儿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综合提升。

(五)混龄社会实践活动

混龄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全日制混龄编班模式下,我园挖掘并利用园所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宗旨,不限形式地鼓励以混龄班级或混龄组为单位,组织班内、组内的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及家长共同走出幼儿园,投入到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体验中。每次社会实践活动都会制定主题鲜明、策略有效的方案,从教育目标、组织形式、参与任务等多重维度落實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策略。比如,在名为“街头才艺小达人”的社会体验中,不同年龄的幼儿通过在公开的社会公共场所进行才艺表演,锻炼大胆表现的社会性能力,激发主动表现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这一良好社会性品质。

四、分享成果,收获教师、幼儿和家长三位一体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