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融教育” 培育强国少年

2021-03-03刘文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问学教师队伍课程

刘文

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学校文化具有凝聚和导向功能,能够为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提供精神动力。近年来,望湖路小学以建设和实施“融教育”文化为引领,通过推进“融+”课程、“问学课堂”、百种体验、活力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综合配套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培养“德学识能”兼优的强国少年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构建“融教育”文化體系

(一)“融教育”文化体系构建的背景和目的

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始终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我校构建了“融教育”文化体系,其目的是融通学科联系,增强小学生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利用环境与资源,还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追求分数走向培养核心素养,培育“德学识能”兼优的强国少年。

(二)“融教育”文化体系的主要理念

我校的“融教育”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引领,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根据,根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与“和合”理念,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教育成果,借鉴国外价值的教育经验,面向未来教育大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具有望湖路小学特色的学校文化,成为望湖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方式。

我们确定了“融通儿童与生活、融贯中国与世界”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传统文化科学教育双优、中国风格国际视野兼备”的办学目标,制定了“培育‘德学识能兼优强国少年”的育人目标。我们确定了“道德修养、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表达能力、强健体魄”六项教育内容,实施了“融通课程、融汇课堂、融贯活动、融合环境、融洽关系”等五条教育路径。“融教育”文化体系融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体制机制、课程教学、环境活动之中,全体师生已经逐步把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日常行为。

二、建立“融+”课程体系

(一)“融+”课程的理念及功能

“融教育”文化引领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成果是建立了“融+”课程体系,具体落实课程育人。我校坚持“让孩子们经历100个世界”的课程理念,针对三类课程之间脱节、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弊端,通过“融+”的手段,对单一课程内容进行多学科组合,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知与行的统一性以及育人的全面性。

(二)“融+”课程的主要结构

通过统整课程,学校做到横向连接、纵向贯通,还给孩子们一个完整、丰富多彩的世界。我校将现行课程划归为四大模块,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活动课程统整为文德模块、科技模块、体艺模块、应用模块。同时,“融+”课程又构成三维、三环结构。三维,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各为一个维度,纵向相连相接,融合为一;三环,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各为一个圆环,横向相连相接,融合为一。

(三)“融+”课程的实施途径及实施效果

我们通过学科渗透、学科集群、项目式学习、主题实践活动、融合课等路径实施“融+”课程,将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学生多角度认识世界、多学科掌握知识、锻炼思维习惯、形成正确价值观、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通过学科集群与融通,我们拓展和深化了教学内容。例如体育学科与篮球专题构成集群,美术学科与中国画、儿童画、线描专题构成集群,语文学科与古诗文朗诵比赛构成集群。学科集群拓展和丰富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消化吸收和应用。

三、建立“问学课堂”模式

在“问学课堂”建设理念上,我们坚持知识、能力靠自己习得,教师是学生求学的引路人,以学为主、教与学融合的理念。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具有自主学习特质的课堂,打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培养会学习的学生。“问学课堂”的内涵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是学习的路线图,“三维”是学生的既定目标,活动化方式是学习的基本载体,兴趣和愉悦是学习的金钥匙。

我校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问学课堂”模式,即激趣导入,问题梳理;小组交流,研学汇报;探究疑难,互动释疑;联系操作,内化体验;评价反馈,总结概括。为保证“问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重点把握学习目标,设计问学模板,运用问题引领教学,建立小组学习机制,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实施单元主题教学策略。我校建立了“问学课堂”评价标准。教师通过学生学习习惯、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学习效果等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通过目标认定、教学结构、教学资源、教学风格、教学效果等表现对教师进行评价。

通过建立“问学课堂”模式,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问学模式群,形成了浓厚的“问学课堂”文化,总结出了“问学课堂”经验和研究成果。“问学课堂”模式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让学生在质疑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启迪智慧、完善品格。

四、实施“百种体验”活动课程

(一)百种体验活动课程的主要结构和实施目标

活动即课程,体验即学习。我校以融贯活动为途径,与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密切结合,设计实施了百种体验活动综合实践课程,以促进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展”,增长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百种体验活动在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体现了科学性、全面性、实践性和成长性。百种体验活动内容涵盖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审美情怀、学会学习、自我管理、责任担当、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科学实践、人文情怀、人文底蕴等12大类、139个具体体验内容。百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教育内容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让每一个学生在特殊的情境里感知、体验、领悟,努力将每一项活动课程都内化为价值追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外化为实际行动,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多样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二)“百种体验”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效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民俗艺展、民俗进校、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体验活动,我们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人文底蕴、感恩意识,引导学生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

通过开展升旗仪式、庆祝国庆节、党的生日、劳动节、儿童节,参加入队礼,参观革命斗争遗址和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少年林等多种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对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有了深入了解。学生感受到自己今天的幸福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珍惜今天的一切,立志学习报国,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校以学生科技社团活动为平台,充分利用东北大学科技教育资源,学校通过小发明、小创意、小课题、小制作、小考察、问号板、科普园、科技节等具体体验活动,鼓励同学们热爱科学,树立科学思维,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同学们参加科学实验、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活动。我校2019年科技节三个校区联动,设计了三大板块,共20个体验项目,3000多份小发明创意书,其中一些有价值的小发明创意在东北大学学生的帮助下变成了实物。2018年以来,我校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区青少年科技竞赛奖励62项。

4.发掘学生潜能和专长

我校在审美体验活动中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舞台,促进其成长成才,把潜能变成可能。我校通过才艺秀、歌舞剧、乐器、舞蹈、篆刻、声乐、国画、书法、楹联、童棋、艺术节等具体体验活动,发现蕴藏在学生中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审美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2018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上级艺术比赛和展演活动获得了24项奖励。

五、设计实施“活力评价”方案

评价决定导向,决定育人质量。我校的“活力评价”着眼于对学生的激励性、多元性、发展性进行评价,结合学校课程理念与实践,把“融教育”六项内容及百种体验活动、班主任的主题项目、科任的专题项目学习一并纳入评价方案,形成校本化的评价方案,逐步克服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弊端。通过活力评价促进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多样发展、个性发展,转变过去单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都积极参加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劳动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

六、建設适应“融教育”的教师队伍

(一)打造具有“融教育”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

我校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研修,积极促进教师发展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综合能力,打造具有“融教育”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打造“专业+专长”的教师队伍,打造师德师风高尚、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坚实队伍建设规划、新教师培养计划、基本功训练技术和师徒结对方案。以“融教育”文化培育先进的教师文化,完善教师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及考核办法。做到了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与专业发展相结合,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推进教师队伍实现“三个转变”

经过几年来的教师队伍建设,我校逐步推进教师队伍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适应信息化、智能化与基础教育的融合,转变学习方式,教师逐步从知识传递者向学习促进者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真实发生。第二,适应实施“融教育”和运用多种知识技能教学的需要,教师逐步从掌握本学科知识技能向掌握跨学科知识技能转变;教师不满足于掌握本学科知识,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做到一专多能。第三,适应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校本课程研发的需要,不断应对未来学校建设中的困难与挑战,教师逐步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不断在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中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问学教师队伍课程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问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从“问学”走向“学问”
课堂教学中“导问”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