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的“看见”和“放不下”

2021-03-03许俊霞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期
关键词:看见杜甫

[摘要] 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看见真实的杜甫?除了要引入杜甫的生平事迹,还应该发掘其精神内核,直抵其内心。课堂上的补充演讲,让学生触摸到杜甫火热的拳拳之心,同时也在古今伟大人物之间找到共性——大爱、责任、放不下的爱民深情,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熏陶的水乳交融。

[关键词] 杜甫;责任大爱;课程育德

不久前,线上教学杜甫的诗歌《登高》,有学生在讨论区发出“杜甫很忙”“命运真惨”等感触。关于“杜甫很忙”这个梗,我不是太清楚前因后果。对网络莫名流行的东西我一贯不敏感。网络恶搞历史名人,学生缺乏辨析能力,盲目接受,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了解真相。我让学生去看《百家讲坛》,去读《杜甫传》,去诵读杜甫诗集,从字里行间了解这个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三千首诗歌的文人到底在忙什么。

认识一个人,很容易被标签误导。作为唐代诗歌最巅峰的“双子星座”之一以及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杜甫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杜甫的诗流传广泛、耳熟能详,不少编进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学生学习语文一直有杜甫伴随,对其不可谓不熟悉。然而熟悉不代表了解,零零碎碎的学习,学生对杜甫和他的诗,印象模糊而刻板。一说到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的老头形象就出现在学生脑海里。其实,学生对这些标签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觉得有必要进行有关杜甫的专题学习,只有认识到他是活生生的人,学生对杜甫的印象才能立体起来。

一、杜甫的“看见”

有同学会问,人人都能看见,为何杜甫的“看见”如此独特?是的,世界其实是你“看见”的世界。你是什么人,你就能看见什么。

为什么杜甫诗歌中多“沉郁顿挫”,多“黎民悲苦”?这是因为他看见的,他写入诗歌的一切人、事、物、情,展现的都是他悲天悯人的普世大情怀。

幸福中看见自己,看见责任

杜甫是“官N代”出身,当世大家族的背景让他衣食无忧,可以自由任性地成长:赏花饮酒、游山玩水、聚会欢宴……的确,三十三岁以前,他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泡在幸福蜜罐里的。

他有才智,“七岁咏凤凰”,在幸福中,他不沉溺,看到自己的责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要发挥自己“少时思即壮”的优势,让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还有内心高远的追求,让他以国以民为先。

如今,一些富二代、官二代,把自己给毁了。当然,还有不少非官非富的二代三代,也都过得浑浑噩噩,看不见自己的责任。

不幸中看见众生,看见大爱

读过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道他在屋漏又逢阴雨,孩子睡不好,自己辗转反侧之时,心里想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希望他们能“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家庭的不幸,让他推己及人;逃难途中,自己“白头搔更短”,仍能看见《三吏》《三别》的人间惨剧。现实世界中,不少人往往会被名利和自己的痛苦遮蔽双眼,看不到他人。这次新冠肺炎防疫中,感动我们的人和事无数,可也暴露了一些丑陋:有的人占用公共资源,只看得见个人方便;有的人囤积防疫物资却不及时分发,看不见一线人员的艰难;有的人截留其他省市口罩,他们只看得见当地的困难;有的人因防疫需要宅在家里,每天牢骚满腹,肆意发泄着自己的无聊和不满,甚至与社区人员产生冲突,看不见防疫一线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的辛苦和艰险,看不到疫区人民承受的巨大压力……这样的人和杜甫相比,格局太小,善良不在。此時,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面对灾难应该怎么做吗?

二、杜甫的“放不下”

杜甫辗转到四川,在朋友的帮助下,那段日子的确过得还不错。能欣赏“迟日江山丽”,也欣喜于“两个黄鹂鸣翠柳”;平日里“肯与邻翁相对饮”,夜里还能愉悦地静听细雨“随风潜入夜”……

可清新的环境、闲适的生活,终非他所愿。他骨子里认为“主忧岂济时,身远弥旷职”。他没有考虑官职小,也没有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他想得更多的是世乱未靖、朝野多事,自己如何为君王分忧,为国家出力。他更看重的是身为人臣必须承担的责任。虽然因社会动荡、时局混乱、疾病缠身未能成行,但他始终没有放下,一直想着要回长安去。《秋兴八首》就是表达他思念长安之心。而思念长安,是思念为国为民出力。

有人说是因为朋友严武去世,无人可依靠,杜甫才离开成都的。其实不然,严武夏天病逝,杜甫春天就打算出川了。身体的病痛,年龄的苍老,他越发悲哀,自知时日不多,身体不健,担忧自己再无机会为国为民做事。他是“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他认为即使个人力量轻微,对朝政的匡补可能微不足道,但为国家为社稷出力,是自己的天职所在。一息尚存,自当奔竞裨补,何计得失?何况自己有官职在身,更有不可推卸的使命。这才是他出川,极力北上回长安的动力。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出川途中,被迫留在夔州时写的四百三十多首诗中的代表。有同学可能觉得三峡景色那么壮阔明丽,为什么到了杜甫笔下就附上了“痛不欲生”的悲苦呢?其实,你想想当时的真实情况:他身患重病——肺病、疟疾、风痹,“右臂偏枯耳半聋”,虽有朋友相助,可依旧生计艰困。更让他悲切的是,壮志不酬的郁闷惆怅,国家战乱未平的民不聊生。那时,他可能从理智上已经明白自己再无机会,可情感上又放不下,所以把这种抑郁集结于胸,抒写于诗。这些迸发着烈焰的语言,是他对黑暗现实的透彻观察,是他对不平世事的哀痛呐喊,是他对战乱后黎民痛苦的呻吟,是他对一代江山的痛苦守望。这些是警醒,也是哀叹。正因为他放不下,心中永远燃烧着熊熊火焰,所以他的诗注定是满腔的悲凉、满腹的顿挫。这样的放不下,是不是也会让我们在1250多年后心生更多的敬意呢?

有同学可能会问,“既然做不到,做不了,那何不放下,让自己快乐一些呢?何不就这样过着安稳平淡的日子呢?”当现实令人绝望时,陶潜、太白、东坡都选择放下了,其身其心一道遁去。他们的选择没有错,可杜甫与他们不一样,“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我们心疼杜甫的“悲苦”,想劝他放下,可是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身心都被深深烙印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仰。这是他的初心,无论如何他都放不下。无论“常恐死于道路中”,还是处于“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尴尬境地,他始终都无法释怀,无法撇开他心心念念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苍生。所以,他永远在世事中沉浮,即使到死,依旧惦念“戎马关山北”,而自己却“凭轩涕泗流”。

放不下的何止是杜甫!新冠肺炎防疫战争刚打响时,就冲锋在前的84岁的钟南山院士放不下;一群已经退休日子安稳幸福却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的医生护士放不下;揣着家人的牵挂冒着不明危险写下“召必回”的80后青年放不下……是什么让他们舍小家,选择了危险?是什么,让他们劝别人不要去武汉,自己成为悲壮的“逆行者”?他们放不下的,是与杜甫一样的责任、理想、他人、苍生、良心……没有人不怕死,每个人的生命都可贵,可他们愿意用自己最可贵的,来换取疫区人民的希望。这种“放不下”难道不是伟大的,不应该令人敬仰吗?

人生中学会放下是一种修行,可有时候,放不下又何尝不也是一种修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更高尚的修行。

鲁迅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希望我们吟诵杜甫的诗歌时,要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怀浸入其中。要和他一样悲天悯人地“看见”该看见的,和他一样有心忧苍生的“放不下”。毕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让我们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看见,拥有一份放不下的大爱。

三、结语

后续的杜甫专题学习还在持续,学生对杜甫的认识将会更加清晰,更加深刻。

学生了解了杜甫经历了何种艰难,从一个漫游山川、轻狂放荡的官宦子弟成为一个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贤人。学生知道了杜甫“虽失了裘马弃了清狂,却坚守住了心底的光明”。学生为杜甫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而赞叹,也为他落魄到“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的老境而流泪。学生更佩服的是杜甫能燃烧思想之火,记录历史之真相,用以驱散世间的冷漠。特别是杜甫病魔缠身,老眼浑浊,依旧能看见“无边落木”“滚滚长江”,依旧放不下“黎民糠籺窄”“故国莽丘墟”。有学生写道:《登高》,登上的不是空间的高度,而是赤子的心灵高度!杜甫不是旁观者,他生平境遇很惨,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受难者。他是那个时代的救赎者。在这些文字中,我看见了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校训的兼善学子的“看见”,也看见了他们有着新时代青年的“放不下”。

沒有生而为圣的人,我们只能在时代的田野中,踩出令人景仰的印迹。

许俊霞   重庆市兼善中学,正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高中生生涯规划志愿咨询师。

猜你喜欢

看见杜甫
登高
“看见”的力量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绝句
Facebook:人工智能让盲人参与社交“看见”图片
江南逢李龟年
重新“看见”你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
“看见”声音科普展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