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经验:在『做』与『思』中自然生长
2021-03-03胡峰光
[摘要]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恰当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已有经验;要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过程,并在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对数学经验进行反思内化,促使经验生长。
[关键词] 数学活动;经验;过程;反思
一、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特征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领悟以及由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情感等,具备如下特征:
1.生长性。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并对后续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对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提升数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2.过程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必须要使学生不断地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就是在这些“做”与“思”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二、促进数学活动经验生长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恰当的活动情景,激发已有经验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恰当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思维的铺垫和伏笔。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研究“同样长度的线段围成什么图形面积最大”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手牵手围成一圈,每个人尽量地向外拉,此时围成的面积最大,而这个时候围成的图形是圆形。
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得这个问题得到巧妙解答。以这样鲜活有趣的形式,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又唤醒了学生对“面积最大”的生活经验,为接下来的系统探究奠定基础。虽然这样的经验只是生活化的、浅显的、感性的,但依然是新知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经历丰富的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亲自或者间接经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動探究的过程中。
1.在具体操作中积累直接经验
美国教育家戴尔曾经提出经验之塔理论,在经验之塔的底部几层分别是“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实验”和“参与活动”。该理论启示我们,学习最好从直接参与的动作性经验开始,以获得直接经验。例如,在“认识千米”的教学过程中,课前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走完1千米。在课堂上,学生结合走路的过程,从以下方面予以反馈。
师:我们走完1千米用了多久?大约有多少步?
生1:大约13分钟,2 500步。
师:走完后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2:有点累,都流汗了。
生3:感觉比我们之前学习的长度米、分米和厘米要大得多。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有长度上的感知,更有时间、身体的感觉等一系列的感受,从而在认知结构中更加立体地建立起对“千米”这一概念的直接经验。
当然,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直观体验依赖操作材料、活动环节、问题设计等诸多方面,在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全面预设,避免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而形成错误的活动经验。
2.在直观想象中积累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的获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学生学习不可能每一个场景都去亲身体验。学校学习主要是文化继承的过程,我们能够去体验和经历的事情只是极少一部分,而更多的时候需要充分地发挥大脑想象的功能,寻求间接经验的帮助,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因此,应充分整合各种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让学生在直观想象、模仿中获得身临其境的经历和体验。例如,在教学“认识吨”的过程中,因为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亲自体验到1吨甚至10吨的重量,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一袋10千克的大米,要有100袋这样的大米才是1吨,想象一下100袋有多少,如果摆放在我们教室里,应该会占用多大空间?
生1:会占据大概这么大的地方。(学生用身体比划,其他学生惊叹)
师:三年级的小朋友体重大约20千克,那多少个小朋友加起来重量就会有1吨呢?
生2:50个。
师:是啊,相当于我们整个班级所有的学生加起来重量大约1吨。
生3:哇,原来1吨这么重啊。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学生想象,让学生体验到1吨的重量。虽然没有直接、亲身的体验,但是这样的活动依然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间接经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实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具体内容。
(三)反思经历的数学活动,内化活动经验
在经历了丰富的数学活动之后,学生获取了一定的经验,但此时学生所获取的还是模糊的、零散的、无序的浅表化经验。这样的经验如果不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很容易丢失遗忘,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会出现前摄知识干扰的现象。这时,自我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反思,学生才会将这些经验的“碎片”条理化、系统化和清晰化,形成深层性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用了哪些思考的策略和方法。经过这样的升华和内化,学生的活动经验才会是有联系的,才是不断生长的。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研究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笔者引导学生作了以下反思。
师:我们刚刚画出了每一个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回忆一下你是怎样找到每一个图形的对称轴的?
生1:我是通过折一折的方法。
师:还有吗?
生2:我就是自己在脑子里想象的。
师:你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好。那么,同样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3:因为无论沿哪一条线对折,都不能完全重合。
师:那为什么长方形和菱形只有两条对称轴,而正方形却有四条对称轴呢?
生4:因为正方形是特殊长方形也是特殊的菱形,所以菱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正方形都有,所以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两次有层次的比较,引导学生回忆探索图形对称性的方法,进一步内化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对图形对称性的理解更加清晰和系统。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之后,教师通过恰当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对原本的经验进行有效反思,这样不仅可以把经验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凸显出来,同时也很好地规避活动经验的不良因素,使积累起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更好地为学生所用。
胡峰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