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马骥邢(报告文学)

2021-03-03张申酉张林保

西藏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奴邢台灾区

张申酉 张林保

张申酉,男,汉族,甘肃秦安人,曾在武警某部服役12年,5次荣立三等功。现为拉萨市林周县单位干部。业余创作,先后发表文学作品30余万字。

张林保,男,汉族,陕西杨凌人,现为拉萨市林周县干部,爱好写作。

引子:1966年3月8日至22日,河北邢台持续发生严重地震,震中隆尧、宁晋两县震级分别达到6.8和7.2。一时,地震灾区雷电鸣闪、地动山摇,大地开裂、河堤倒塌、喷砂冒水。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地震,涉及6个专区80个县,造成8000余人蒙难,七万余人受伤,120万间房屋倒場。灾情发生后,党中央毛主席极为关怀,周总理几次到灾区慰问群众,并组织救灾。全国各地从地处西边的海南岛一直到东北的大兴安岭,从美丽的东海之滨到白雪皑皑的天山脚下,各族人民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封封慰问电如雪片般飞来;一车车救灾物资如长龙排成长队;一批批医疗救护队似救护神从天而降。其中,有一份来自西藏的特别礼物:六十多名翻身农奴风餐露宿,星夜兼程上万里,从雪域高原给邢台人民送去了生产急需的240匹良马。从此,“良马骥邢”这个成语产生,它所承载的民族亲情至今在汉藏两地人民的心间流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本文特别记录54年前西藏群众为支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万里送马的故事,以飨读者。

九月的雪域高原,蓝天白云、弯弯湖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这里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巍峨的恰拉山脚下,雪山环绕、毡房点点、炊烟缭绕、歌声悠扬……这里是西藏林周的天然牧场。置身此地,若似做客天堂,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在毡房前的草地上,我们盘腿席地而坐,静静地聆听年近八旬的赤来旺堆讲述当年他随西藏慰问团给河北邢台地震灾区送马的故事。

“选送了240匹马,后来缘何变成242匹?这个数字的背后是藏汉群众之间感情的一次递进与升华;一次交往交流,缘何又引发数次回访?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与延续……”赤来旺堆寥寥数语,却字字如玑,犹如一记记重锤敲击心灵。其实,我按捺已久的心儿随着他的讲述,早已飞向当年万里送马的风雪路上,马蹄声随之从耳边传来……

要把最好的马儿送亲人

“林周捐献的100匹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首先得从500多匹马中赛出200匹,再由选马组层层挑选检验,才能送给灾区群众……”

河北邢台地震的消息传到西藏后,刚刚翻身解放的百万农奴纷纷集会请愿,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委员会同意,决定送一批马支援邢台,帮助灾区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再造河山。随之,从珠峰脚下到雅江河畔,从藏北草原到雪域江南,一个献马的热潮迅速在雪域高原大地展开。

时年21岁的赤来旺堆知道这个消息是在一场赛马会上。林周县抢到自治区分给拉萨市供给100匹馬的全部任务后,县委高度重视,随即成立选马领导小组,通过赛马会的形式,要选出最好的马匹送给灾区群众。这消息一出,全县各族群众纷纷响应,一时间,在全县乡间的小道上,蹄声哒哒,马叫嘶鸣。

赤来旺堆第一个报名要求送马,并全程参与了林周北部赛马选拔活动。那天他身穿一袭浅蓝的藏袍,配上红色灯笼裤,脚登长筒靴,头缠彩绸巾。身下的大马从头到尾都饰以红、绿、黄、蓝、粉各色彩绸,马鞍马镫上也缀有彩穗或矶珠,并搭上织有龙凤、花鸟图案的卡垫。马头辔上鹰翎雁翎孔雀翎,令人眼花缭乱,马尾巴也装饰得红红绿绿。

随着裁判员一声号令,几百匹骏马如箭离弦,高速在复杂的沟壑、陡坡和弯路赛道上飞驰。赛马会不仅要为灾区人民赛出好马,还要充分展示出骑手身怀的绝技。在距赛道起点五公里外,一条条白色哈达早已间隔着铺满了跑道,要求骑手在狂奔的马背上徒手拾起右边的哈达, 再迅速翻转身拾起左边的哈达,全部动作在一分钟左右完成。以拾起哈达的数量和用的时间评定名次。赤来旺堆在群众的呐喊助威声中,身轻如燕、上下翻飞,轻盈敏捷、动作潇洒,赢得观众欢呼叫好。

进入第二环节后,选马组细心地看着马的品种、毛色、牙齿等等,依次给参赛的马匹打分。赤来旺堆事后才听说,为灾区选马,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标准:马头要高昂雄骏,面部要瘦削肉少;耳小肝小,眼大心大,肝小善于体会人的意图,心大的马勇猛不易受惊,这样的马灾区人民用起来方便、顺手;鼻大肺大,肺活量大的马有利于奔跑,有耐力、劲较大,有利于帮助灾区人民耕田,恢复生产;耳朵紧凑、短小的马,反应灵敏。眼下肉不丰满,是性情凶恶的标志,容易咬人,这种马坚决不能选中……

选马,在林周激烈角逐的同时,百里之外的波密更是激情高涨。每到一处,验马工作组总被当地群众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争先恐后交出自己的马,并纷纷表示要无偿捐献。波密全县30匹的任务一下多了三百多匹,次仁顿珠把自己的一匹马和一匹骡子牵到验马组跟前,一口说定要无偿捐献。验马组犯了难,慌说他的马不合格,家里条件又差让他牵回去,他两眼涌着泪说:“我家世世代代给农奴主当朗生,他们把我当牛做马。现在共产党帮我翻了身,分了地,分了房子,分了马,我老伴的病还是解放军看好的,我该用什么报答党的恩情啊!这马要是不留,我们一家都会问心有愧啊!”次仁顿珠赤诚的心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选马组只好留了他一匹马。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考虑到西藏农牧民翻身不久,家底较薄,决定作价付款,但农牧民们说什么也不肯收,有的说:“给钱还叫什么支援?”后来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还是规定给献马的翻身农牧民一些报酬。

宗本乡的白马桑登,乡里验马时他有事耽误了,马匹集中后他牵上自己仅有的一匹四岁的灰褐色骡子赶到区委,可来晚了,购马任务早完成了,他急着说:“我的骡子口轻、劲大,可以劳动三十多年,比马要强,送去好让灾区人民多使用几年”。在他的再三“纠缠”下,只得任他从马群中牵出一匹成色不太好年龄较大的马换了。 铁匠日多,是个残疾人,听说要支援灾区,他请了四十多个小伙子给他抓马。但验马组看他行动不便坚决不收他的马,为了表达心意,他通宵达旦地打了十二副马嚼子,交给送马的同志,准备路上用……

夜深了,易贡区仲白乡林雄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组员们挤在一个屋里,为送马的人选问题仍然争论不休,甚至有些激动。这个组要送三匹马去支援邢台,并要派人亲自送到邢台。派谁去,不派谁去,引起了一番激烈争论。最后大家通过举手投票的形式,从全组十多个青年小伙子中选出了最爱护马的白玛才旺,原因是他处处热爱集体的牲畜,办事最认真。

白玛才旺临走时,全组的人都来送行,大家拉着他的手有说不完的话,不知要给邢台灾区的兄弟带去什么最好的问候。有的说,虽然我们和汉族兄弟穿的衣服不一样,语言不一样,居住的地方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一家人。有的说:“虽然我们和邢台地区人民没有见过面,但都是民族兄弟,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汉人民的心永远是在一起跳动的。”藏族老阿爸乃苍拉着白玛才旺的手说:“孩子,过去在农奴主的统治下,我们这个村的几户人家,几乎都是流浪乞讨户,过着无衣无食的生活,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成了主人,生产年年发展,生活不断向上。你一定要告诉内地的汉族兄弟,我们都没有忘记过去。”

为了赶时间,居住在山南地区羊卓雍湖畔浪卡子的农牧民群众,他们翻大山,过大江,一天一夜跑了四百多里路,把马匹送到了拉萨;藏北巴青县羌塘乡贫苦牧民土登,早早就从乡下把自己的马牵到集中点。临行前,他把马身刷了又刷,马鬃梳了又梳,还在马鬃和马尾上扎了红绿绸带,表示“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林周县旁多乡的藏族老阿爸在出发前,专门给马换了新掌。一个叫茂拉的藏族老妈妈的举动更令人感动,在给马送行时,突然她抱住马的脖子,像嘱咐自己的孩子一样说:“好好听话,好好劳动,不能想家……”

万里迢迢风雪路

五月的内地已春暖花开,但青藏线依旧是冰封雪裹,寒气袭人。这个由62人240匹马组成的慰问团,自踏上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藏线后,就经受了风雨雪霜和高寒缺氧的各种考验。

“人不离马,马不掉膘。”这是慰问团团长张英在出发前给队员下的死命令。青藏公路海拔高、晝夜温差大,白天慰问团全体同志和马同道,晚上和马一起在路边露营。在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山时,天气非常寒冷,送马队员白马才让担心马饮冰水对肠胃不好,他专门向张英建议,把冰河里打来的水烧开降温后,再让马饮用,防止马匹出现疾病。一到夜间,队员格桑怕马受寒,他和其他队员一样宁愿自己受冻,也要把衣服脱下,披在马匹的身上;途中有些马因为疲劳不吃草料,白玛把自己带的糌粑分了喂马。

有一段路要用汽车运送,赤来旺堆和格桑两人相互依偎,紧紧蜷缩在卡车大厢的一个角落。他们的屁股下是8袋供马匹在路途食用的黑豌豆,背后垫着的是自己的一个帆布提包,里面装着两件衣物和糌粑。卡车大厢后半部分装着3匹朝右、3匹朝左的马。车厢上的人与马之间并没有用栏杆隔开,随着道路的颠簸,马儿在车厢内不停移动,赤来旺堆和格桑两人不时还要小心地躲避马蹄的踩踏。车厢的顶部盖着一块绿色的篷布,遮挡着飘落的飞雪;贫苦农奴出身的夏尼,怕马在车上磨破皮肤,就脱下自己棉衣包住马身。在此前的几天里,他负责的6匹马出现了厌食情况,整整一天不吃草料,吓得夏尼抱头痛哭。经过详细询问,原来是他怕自己负责的马匹“掉膘”,一路上都悄悄给马喂偏食,先前准备的8袋黑豌豆,在五天时间里就用去了6袋,为此也受到送马团领导的批评。好在在兽医会诊指导下,采取草料拌盐的办法,终于让马重新进食。波密送马队员党珍、罗珠两人因高山反应,再次出现了严重昏厥。此前在翻越米拉山时,他俩就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几天没有吃饭,但他们始终是人不离马、先马后人。慰问团领导给他们做工作,让他俩返回拉萨住院治疗,但遭到他们的拒绝。党珍说:“我是来送马的,现在路还没有走一半,我怎么能回去呢!”说完后,他依旧咬牙坚持。仁曾同志患了痢疾,几天吃不下饭,还经常便血。张英团长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替代了他的位置,仁曾也成了慰问团第一个破例坐进驾驶室的送马队员。

途中,每到一站,当地的工作人员整夜都不休息,给马匹喂草添料,请兽医检查马的健康状况。到青藏公路终点站甘肃柳园站时,这个站上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饲料,他们为藏族兄弟这种崇高的民族友情所激发,竟提出要把站上仅有的一头小毛驴交给慰问团,让他们帮忙带往邢台,表示甘肃人民对灾区的一点心意。慰问团难却他们的盛意,只好带着小毛驴一起出发了。

万里迢迢风雪路,赤来旺堆和慰问团的同志在精心照顾马匹的同时,在封闭的火车上针对性地展开了宣讲和锅庄舞蹈等培训,他们要用最好的精神状态,要把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西藏光辉实践,结出的累累硕果充分展示出来;要把西藏同胞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表达出来;更要把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获得新生的喜讯及时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

党的恩情深似海

“千座山来,万道水,阶级兄弟心连心,震在邢台的地上,疼在藏胞心上,有苦同吃,遇难同当……” 这是1966年西藏同胞万里送马,支援邢台地震灾区时唱的歌,这支歌情深意浓,充分反映了藏汉人民亲密团结,同甘苦、共命运的民族团结之情,直到现在这首歌还在邢台传唱。

6月4日下午,慰问团翻越唐古拉山,跨越昆仑山口,横穿青藏大草原,又经过柴达木盆地,随后改乘火车,整整走了二十六天,行程一万一千多里,终于到达了邢台火车站。当地举行了热烈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队伍中有省市领导,也有市民学生,还有职工和群众,广场上的秧歌队扭得喜气洋洋,腰鼓队的锣鼓喧天,整个车站彩旗飘飘,人流涌动,载歌载舞,“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各民族大团结万岁!”呼喊声响彻云天……

在6月8日的万人大会上,中共河北省委委员、河北省副省长郭芳同志在大会上说:“你们受西藏自治区党委、人委和百万翻身农奴的委托,万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为我省地震灾区送马来,这不仅对我省灾区人民战胜灾害是有力的物质支援,更重要的是极大的精神鼓舞,你们送来的不单单是马,更可贵的是送来了共产主义风格,送来了民族团结之情。”西藏慰问团团长张英同志说:“我们这次来灾区,看到灾区兄弟不畏困难,不怕牺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正在迅速重建自己美好的家园,这种精神鼓舞了全体慰问团的同志,我们深知,有伟大的党,有伟大的各族人民,就能战胜任何自然灾害。”

慰问团到达千户营访问的消息传开后,当地广大群众奔走相告,家家户户像过节日一样,积极为慰问团备饭。赤来旺堆和格桑被刘合喜邀请到他家土炕上坐定后,刘合喜和老伴在院子里追得老母鸡“呱呱”乱叫,并安排儿子打二两高粱酒来。他们说:“藏族同胞不远万里来慰问,杀只老母鸡,一定要藏族同胞吃好、喝好!”尽管言语不通,赤来旺堆看着刘合喜的表情,感动得流下了泪花。当他听到旧社会这个村的人都是靠外出要饭生存下来的苦难经历后,赤来旺堆情不自禁地向刘合喜一家声讨起了万恶的旧西藏。

“从娘胎里一生下来我就是农奴,六岁起我便给寺庙放羊,在领主眼中,我和大多数藏族兄弟一样,就是一个会说话的牲口而已。早上起来,母亲如果不梳发辫,就得向领主交发辫税;天上下雪了,就要向他们交扫雪税;领主养花了,还得交养花税……赎孽罪、胡琴税、唱歌税、水井税、池塘税等,这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征收名目也是随心所欲。正如有句谚语所说:‘领主需要什么,农奴就会有什么样的差;当地出产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税。差税像头发一样多,像水波一样不断。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前,生我的是父母,占有我身体和生命的却是领主,真正属于我的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脚印……”

在旧西藏,农奴主主要是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他们不到西藏人口的5%,却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以及大部分牲畜。农奴主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农奴主运用成文法或习惯法,设立监狱或私牢。地方政府有法庭、监狱,大寺庙也设法庭、监狱,领主还可在自己的庄园私设监狱。刑罚极为野蛮残酷,如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抽筋、投水等。

广大农奴只能在黑暗而又漫长的夜中叹息:“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中,有一件50年代初旧西藏地方政权《致热不典头目》的一封令人震惊的信件,其内容如下:“为十四世达赖喇嘛念经祝寿,下密院全体人员需念忿怒十五施回遮法,为切实完成此事,需当时抛食,急需湿肠一付、头颅两个,各种血、人皮一整张,望即送来……”曾经在北京展览的西藏特展的人皮及被摧残的农奴老照片,可谓触目惊心……

这些近期解密的部分珍贵藏文历史档案,涉及农奴制的契约文件,见证了始于10世纪并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的西藏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生活及农奴主的惨无人道,再一次以史实证明了西藏封建农奴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刘合喜做好了饭,把一锅热腾腾的鸡肉和一盆雪白的馒头端到炕头说:“藏汉人民是一家,咱们今天吃顿团圆饭,饭菜都是共产党给的。为了感谢党和毛主席,咱可得实实在在吃。”赤来旺堆听得心里热乎乎的。他们之间是在叙家常,也是在共同控诉万恶的旧社会。一杯高粱酒下肚,赤来旺堆顿时泪流满面,旧西藏农奴主肆意杀害农奴的场景再次在他脑海中浮现。

在旧西藏,农奴主相互勾结,可以随意剥夺农奴的生命。有一次,赤来旺堆亲眼看到一个农奴忍受不了农奴主的折磨和毒打,趁着夜色逃跑了。几天后,这个农奴被其他农奴主绑着送了回来。农奴主当着众多农奴的面,给这个逃跑的农奴头上戴了一个非常沉重的石帽,然后用石锤不断去锤击这个石帽,巨大的压力让那个逃跑农奴的眼球从眼眶里凸了出来,农奴主然后用小刀剜走了他的眼球。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经历过黑暗的人,更懂得光明的可贵。旧西藏,奴隶主在残酷剥削和人身摧残的同时,还利用被极少数贵族和上层所把持的僧侣势力进行“精神恐吓”。“你下辈子是人还是猪,难道对你没有什么关系吗?喇嘛能保你投胎成人,当大官,或者更好一些——在一个佛教兴盛的国度里当大喇嘛”,相反,如果你不听他们的,会世世代代不得转世。“僧侣势力”就是采用这种精神恐吓,来维护他们政教合一的统治。宗教势力一方面通过行政权力,对广大人民进行今生统治;另一方面,通过宗教特权,以对百姓的来世进行赏罚为名,实施精神恐吓。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结构,为农奴制营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尽管人们的行为没有自由、精神没有自由,社会生产停滞不前,人口在减少,但野蛮统治却一直在延續,甚至变本 加厉。

“反动的统治阶级不准我们剪辫子,不准我们洗脸洗脚,说鱼和鸡蛋是神,打鱼要剁去双手,吃鱼要被装进口袋投到河里,吃了蔬菜来世做牛做马……这些都是反动阶级愚昧百万农奴的谎言,我要从内心发出呐喊:毛主席是‘救世主,是他老人家把百万农奴从世代苦难的轮回中解救出来,让我们从‘会说话的牛马变成堂堂正正的人;共产党是‘活菩萨,是党打碎了戴在世世代代百万农奴身上沉重的枷锁,让我们得以解放,真正站起身来做了主人!我们要继续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不能把统治阶级给我们留下的痛苦带回去。” 赤来旺堆说完这话后,一直坐在身旁一言未发的格桑,突然用手比划着向刘合喜要来了一把剪刀,他拉下盘在头顶上的辫子,只听见“嚓”的一声,他的辫子落地。格桑紧接着说:“刘同志,你看我这算是革命吗?”在他的带动下,慰问团留有长辫子的藏族同胞,在随走随看并没有号召中自觉地剪掉辫子。最后一个叫扎巴久米的不仅剪掉了辫子,也摘掉了手腕上的镯子。并问邢台负责接待的同志:“你们看,我的自身革命彻底吗?”

党的恩情深似海,涓涓隽语颂党恩。在参观期间,西藏慰问团先后开展新旧西藏对比宣讲和各种联谊活动100多场次,他们在声讨中揭批了万恶的旧社会,赞颂了党的伟大;在欢快的锅庄中传递了友谊,增进了民族感情。慰问队员鱼吃了、鸡蛋吃了、蔬菜也吃了,他们说:“翻身农奴不但不会再做牛马,而且还要做新社会的主人,我们一定永远要牢记党的恩情,教育子孙万代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要把灾区的精神带回去

“我们带着百万翻身农奴的感情而去,又满载河北人民更珍贵的‘礼物而归。我们不仅要把内地亲人深厚的民族感情带回去,而且还要把灾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带回去,最重要的是要把灾区人民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意志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带回去……”6月10日,在邢台召开的座谈会上,即将返藏的慰问团部分成员畅谈着他们在内地参观访问的体会和感受。

“震后的邢台看不到一丝残垣断壁。在广阔的平原上,一条条道路笔直干净,一排排新房拔地起。禾苗翠绿,百花吐艳;小麦金黄,风吹浪滚……到处一派生机勃勃景象。”这完全出乎赤来旺堆和慰问团其他同志的意料之外。經过介绍他们才知道,眼前所看到的是经过南会人民“搬山造地”生长出的麦海,在1963年的特大洪水灾害中,南会房屋倒塌六百多间,土地被冲走(淤沙)百分之七十之多,在这种重创下南会人民仍然不怕挫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粮食产量逐年成倍增加的英雄事迹,他们更深深地爱上了南会,翻身农奴格桑用手丈量了一下洪水屯沙的标志,从上至下足有六尺高,他们钦佩地说:“南会大队经过两年的时间,能够把乱石沙滩变成千顷农田,这是人间奇迹”。为了纪念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参观,所有慰问团同志都参加了南会正在修建的七澧河护村护地堤坝劳动,并将坝命名为“民族团结坝”。这一举动为他们慰问灾区的活动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纪念。

群山环抱的遵化县岳各庄公社沙石峪大队,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地方。当地群众为了改变这里的自然面貌,外出回村,都要捎回一兜土。他们就是用这种精神,改造荒山,取得了改天换地的巨大成绩。

慰问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在去参观的时候,有的用书包装着土,有的用藏袍兜着土。讨饭出身的藏族青年公卡,脱下自己的藏袍,兜了足足有四五十斤土,背在肩上,他说:“社会主义是我们穷人走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我要为它多添一把土。”

当慰问团登上北面半山腰时,沙石峪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贵顺指着一块石碑上的两句诗说:这是青年们修的接班田,土都是从山下担上来的,垫一亩地得用一千多担土,往返共走一万多里路,所以青年们写了两句诗:“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张贵顺接着又说:“不光这一块地,现在全大队一千二百多亩地,六千六百多个地块,都是这么垫起来的。”

赤来旺堆听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把自己用藏袍兜来的土,全都倒到地里。张贵顺接着说:同志们远道而来,还为我们送土,对我们实在是个巨大的鼓舞,把土都倒到坝墙上边那道石板上吧,在那里另开一道,就叫“民族团结田”,作为永久的纪念。

乡贫苦牧民协会主任顿珠,把自己带来的土倒下,又回身从青年“接班田”里抓了些土,同时拣了块石头,用自己的手巾仔细地包好。他说,“从这里带走一点土,带走一块石头,表示我们要把沙石峪精神带回去,我们要用这种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

在访问遵化县建明公社西铺大队时,大队负责人王国藩指着村史馆里陈列的二十三户贫农之一——王生解放前要饭时穿过的衣服,介绍给赤来旺堆和慰问团其他同志看,他还特别把放着的一只有缺口的瓷黑碗举起来说,这就是当年跟着王生要过二十四年饭的   家当。

当慰问团走进王生的家时,五间又高又大的新砖房和两间又矮又小的旧草房,非常鲜明地映入赤来旺堆的眼帘。王生和老伴指着旧草房向他们说:“这是我们过去住的屋子,冬不避风雪,夏不避阴雨,苦熬了大半辈子,也没盖上间像样的房。解放后,在党的关心照顾下,这才盖起了新房,有了电灯,买了收音机,不愁吃不愁穿,日子可好哩,这都是托毛主席的福,托共产党的福啊!”赤来旺堆和其它慰问团同志听着看着,都连连点头。客人们要走的时候,王生手托着一包玉米种子,感情真挚地对慰问团的当珍说:“咱虽然相隔万里,兄弟们远道而来,没别的可送,把我们这遵化‘东陵白玉米优良品种捎回去,让它在西藏高原开花结果吧!”

农奴出身的当珍接过种子说:“王生同志给我们的种子,这是内地亲人给雪域高原百万翻身农奴建设美好家园的种子。我们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让它在西藏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在参观无极县郭庄公社郭庄大队时,全副武装的男女民兵正在“红旗民兵营”的练武场上表演实弹射击。

枪声平息后,赤来旺堆和慰问团的其他同志听到打靶成绩后,一窝蜂挤向高月荣和吕梅花两位女神枪手,并争着和这两位姑娘握手。

靶场回来,大队党总支部书记、民兵营教导员王俊生领着慰问团参观了郭庄展览馆。在这里,赤来旺堆看到了郭庄民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正规军所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事迹,看到了郭庄民兵当年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勇敢机智地打败敌人,并缴获了大批战利品,他深深感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临别时,王俊生把用大红绸子包着的包括郭庄民兵展览全部内容的图片,赠给了慰问团。他说:“藏族兄弟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为我们送马。我们连夜突击复制了一套郭庄民兵展览的全部图片,送给慰问团留作纪念。”

乡贫苦牧民协会主任顿珠,代表慰问团接过了图片,他说:“郭庄的兄弟给了我们千金难买的礼物,给了我们掌握枪杆子、掌握刀把子的经验。回去后,我们要用郭庄的经验,把百万翻身农奴武装起来,坚决守好祖国雪域边陲的一草一木和每一寸土地。”

在参观天津汽车修造厂时,当地职工们让慰问团的同志坐上刚刚装好的一辆辆新吉普车,驶出厂外,赤来旺堆紧紧握住工人兄弟的手,久久不肯放开。翻身农奴郎措说:“祖国造的解放牌大汽车我坐了,祖国造的火车我坐了。前天参观塘沽新港,祖国造的轮船我也坐了。在西藏,反动头人说我们不会造小汽车,但今天我又坐着自家弟兄造的小汽车,感到非常自豪,祖国真的伟大。”

在天津合成纤维厂,要饭出身的公卡被那洁白的弹力尼龙丝所深深吸引。正在车间操作的职工,把一截线头掐给他看,并请他亲手试拉力。一根很细的线,要使好大劲才能拉断。公卡听完介绍,才知道这就是做尼龙袜的原料,他激动地说:“过去在西藏,英国人拿着尼龙袜嘲笑我们,说我们是呆人,告诉我们技术也不会做。今天,我们工人兄弟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做出来了,长了国人的志气。”临出厂时,公卡把职工赠送的尼龙丝用纸包了又包,表示要把这些礼物带回西藏,让西藏人民好好学习工人老大哥的自力更生精神,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慰问团一行自4月底离藏到6月底返回,历时近两个月,行程超过上万公里,先后到达河北邢台、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和天津、北京、山西、陕西、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参观了我国钢铁、机械制造、水泥、陶瓷、纺织、印染、五金、鐘表、玻璃等30多家企业。游览了塘沽、秦岛海、北戴河风景区,到北京参观了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宮、颐和园等名胜,受到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经武同志、刘春同志,中央人大民委主任委员谢扶民同志、中央民委副主任谢鹤同志、丹彤同志等领导的接见。

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融中升华。每到一处,赤来旺堆和慰问团所有同志都切身感受到,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与他们在旧西藏接受的反动宣传截然不同。最让赤来旺堆难忘的是内地亲人的热情,让慰问团所有人无不感动。要告辞了,许多老大娘都含着热泪送行。农奴出身的强巴紧紧握着她们的手激动地说:“我要把河北人民深厚的感情带回去,亲口告诉给刚刚翻身的百万农奴兄弟们……”

回首、回首、再回首……

悠悠岁月,抹不去深深的历史印记;关山重重,阻隔不了浓浓的民族情谊。返藏后的赤来旺堆和其他慰问团的同志在拉萨、那曲等地,正忙着向机关干部、工人和农牧民群众传递内地亲人深厚感情的时候,河北人民支援藏族兄弟的七寸步犁、山地犁、水轮泵、双轮手推车、镰刀、铁锨、羊毛剪、羊毛抓、搪瓷面盆以及高加索种羊等物资,已经起运。要像藏族同胞送马一样,把河北人民的深情厚谊,根植到藏族同胞的心中。

7月19日清晨,赶了一夜山路、发梢上还挂着露珠的赤来旺堆已经出现在布达拉宫广场上,他激动地和内地赶来的亲人热情拥抱,嘘寒问暖,真诚欢迎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的河北回访团。他们手牵手步入拉萨体育场万人大会现场,主席台前横挂着“热烈欢迎河北省访问团”的巨幅标语,两边挂着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的“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等标语牌。现场到处洋溢着节日和民族大团结的气氛,在万人大会上,西藏自治区领导王其梅、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和河北省访问团团长韩振凯等领导先后讲话,大会宣读了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赠给西藏农牧民的礼品单,还展出了河北省赠送的优质羊、水轮泵和其它生产工具等部分物资。

河北访问团的代表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了掌声、锣鼓声和革命歌声。在罗布林卡绿茵茵的草坪上,访问团代表和拉萨群众围坐在一起,观看着精彩的歌舞、戏剧节目。刚从农村牧区回来的自治区五个政治文化工作队,不顾疲劳,一口气演出了三十多个节目;在布达拉宫的高墙下,访问团代表和藏族群众一起喝着酥油茶,促膝谈心,并且交流战胜自然灾害和困难的心得。访问团团长韩振凯、副团长冯世英对藏族群众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充分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同时,他勉励藏族兄弟,要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建设好祖国的边疆。翻身农奴代表、纳金乡党支部书记次仁,紧握着邢台地震中心地区东沙良大队党支部书记宋勤田的双手,热泪满面地说:“你们跑了万里路来看望我们,你们带来了党对藏族人民的关怀,带来了河北兄弟的深情厚意,还带来了大批生产资料,我们一定要学习河北人民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夺取第八个丰收年……”

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33年后,已经摆脱困难的邢台人民始终惦记着藏族同胞雪中送炭的恩情,他们在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决定开展一次特殊的援藏活动——“良马济邢兄弟情,铁牛进藏一家亲”的回访计划。

一时间,邢襄大地,百万群众涌动起一阵阵心向西藏的感情波澜。从耄耋老人到天真学童,争先恐后在书有“铁牛进藏一家亲”的33米长卷上签名、捐款;邢台各大影院人头攒动,争相观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蓝光闪过之后》《百年恩来》等影片,回味那段艰难却又温暖的岁月;书画界挥毫泼墨,企业界慷慨解囊。当年的灾区巨鹿县的一位小学生将3元5角钱投进募捐箱,说“钱不多,代表我的一点心意”。

邢台牌拖拉机是我国名优产品,国际上也小有名气。邢台人民决定赠送60台拖拉机,并派出由市委宣传部、灾区代表和新闻记者组成的车队护送,去高原播撒汉藏友谊的种子。

5月20日,运送铁牛进藏的车队,载着邢台640万人民的深情嘱托,开始向令人向往的雪域高原进发。邢台市民族亲情回访团秘书长王殿银,是车队总指挥。为把人马安全带到西藏,他寝食不安,瘦了好几公斤。来自当年地震震中的隆饶县委宣传部部长付连国,身怀千户营村村民让他转交的思念藏族同胞的一封信。拖拉机厂的售后服务人员赵师傅透露,捐赠的拖拉机是特制的。如何适应高原缺氧、路况不佳的西藏,厂方除了按出口标准生产外,还提高了拖拉机的马力,将柱塞机油泵改为齿轮油泵。

车过五道梁,有的队员开始发高烧,有的流鼻血,有的休克。个个脸膛乌黑,头痛欲裂,藏族兄弟说这里是条件最恶劣的路段,因为氧气只有内地的一半。行进14小时体力已耗到极限的队员实在走不动了,大伙脚迈“太空步”,摸黑走进路旁一个废弃的兵站,歪歪斜斜躺下身子,大口喘着粗气。在这高寒空荡的夜里,生命显得很脆弱;在这难忘的不眠之夜,饱受折磨的队员对当年藏胞万里送马的艰辛有了切身体会。谁都掂得出,情谊是沉甸甸的。当他们披着红花的车队安然越过唐古拉山口抵达地热蒸腾的羊八井,与赶来迎接的自治区的领导会师时,队员们喜极而泣。

锅庄跳起来了,赞歌唱起来了!5月31日上午,布达拉宫广场,捐赠“铁牛”仪式如期举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巴桑说,“当年选送良马,是危难之际的兄弟相助,不足挂齿。”回访团团长王三堂说,“那时,西藏刚刚夺取民主改革胜利,群众生活并不富裕。可是他们还是急我们之所急,想我们之所想,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40年,我们现借邢台市民族回访活动,并通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当年来我们村慰问的藏族兄弟捎封家书:当年来我们村的藏胞现在还好吗?我们村的老人们时常跟年轻人念叨他们,年轻人也在父辈的回忆中认识了藏族叔叔。我们真心欢迎藏族兄弟再来我们千户营村看看走走。”邢台市隆尧县千户营村村民委员会的一封信,传递出邢台人民的深切情义。

千户营村位于震中。当时,村里接受了两匹马,为了不使这带着深厚民族情谊的良马受一丝委屈,村支部选派最好的饲养员,选用最好的饲料,精心喂养。很快适应了新家的两匹高原马,不辱使命。“那几天,正赶上过麦天,可顶大用了。”第一位接马人是白家寨村的支书靳景印。他清楚地记得,一位30多岁的藏族兄弟向他敬献了哈达,他从藏族兄弟手中牵过4匹头戴红花的良马。十几年后,良马无疾而终,村民们在良马第一次踏上白家寨土地的地方,让马头朝向西藏,厚葬了它们。

老马故去小马生。赤来旺堆清晰地记得,波密甲中乡贫苦农妇、五十多岁的老阿妈次旦卓嘎,眼睛不好,一听说支援内地地震灾区,她急忙唤来孙子带路,翻过两座山,越过易贡河,往返一百五十多里,把自己的马连夜送到区上。她没有告诉验马组的同志,放下马就走了。后来,验马组得知她的马已怀孕九个月,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她,劝她把马牵回去,她死活不肯。那匹马被送到邢台地震灾区后,第六天就生下了一匹小马驹。临行前,一位汉族大哥拉着他的手特意交代,一定让他转告次旦卓嘎老阿妈,灾区人民一定会照顾好小马,保证养好第一个马二代,让承载汉藏民族的友谊代代相传,永远延续。

就在河北“铁牛进藏”回访团风雨兼程向拉萨奔来时,赤来旺堆正在海拔4500米的牧场。当县里把邢台来人的消息告诉他时,赤来旺堆激动得数夜未眠。他从箱柜中翻出了一个白瓷杯,白色的瓷面上印着一朵鲜艳的格桑花被两朵紫花朵托起,还有用藏汉文写着“各民族大团结万岁”字样清晰可见。赤来旺堆说:“这是当年在唐山裕丰瓷厂宣讲时,瓷厂职工专门为我们慰问团赶制的纪念品。虽然藏文因书者一时疏忽,出现了错漏,但瑕不掩瑜!”

这个瓷杯为当年送马传奇增添意趣的同时,已经浓缩成为汉藏民族深厚感情的珍贵证物。激情难抑的赤来旺堆不顾关节炎发作,喊上当年的老伙伴格桑,专门赶到拉萨迎候内地的亲人。在自治区党政会议中心阵阵掌声中,精彩的民族亲情回访报告,把他再次带到33年前的友谊中去;邢台宣传部长崔宝玉把大红的“邢台荣誉市民”聘书、聘金、礼品交给赤来旺堆等两位“民族团结的使者”,双方“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龙王潭里,自治区领导与回访团共植3棵云杉树。33年前,赤来旺堆所在的慰问团与内地同胞在隆尧县栽下的32棵“友谊树”已是枝繁叶茂……

春华秋实圩四载,掸尽落尘抚杯书。赤来旺堆从河北邢台返回后,一边带领乡亲们修桥筑路,发展生产,一边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33年时间里,他从普通青年一路成长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光荣退休后,他仍然牢记共产党员神圣使命,初心不改,积极协助党组织化解矛盾纠纷,帮助乡亲脱贫致富;他关心政治时事,坚定不移反对分裂,维护社会稳定,主动教育和引导当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发挥了老党员、老干部应有的余热。

回首、回首、再回首……河北和西藏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是两地人民始终心心相连,结下了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采访即将结束,赤来旺堆老人意犹未尽,他充满感情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河北人民不仅从财力、物力上援助西藏,还选派了大批优秀的援藏干部对重点地区重点帮扶。尤其是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河北省四大班子领导率先集体赴藏调研,进一步谋划推进河北对口援藏和冀藏合作持续升级加力,全力推动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机制创新,这无不凝聚着党中央、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河北人民对西藏人民的特殊关心关怀和深情厚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在党的领导下,西藏短短几十年,整整跨越上千年,雪域高原不仅终结了千百年的封建农奴制,而且现在和全国一道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现在的藏族同胞和我一样,都很幸福、很知足,也非常感谢党的恩情。如果非要说说夙愿,那就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希望还能去邢台走走……”

石榴心怀千百子,千房同膜始如一。循着赤来旺堆老人坚定的目光望去,幽幽的草香迎面拂来,傍晚血红的残阳已经落在了雪峰线上,草叶上的露珠像镶在翡翠上的珍珠,闪着五颜六色的光芒。草丛中夹着红的、白的、黄的、蓝的、紫的各式各样的格桑花,把草原裝扮得无限美丽。突然,一阵歌声从草原深处传来。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编辑导语:

岁月从来有痕迹,人间始终有温情。《良马骥邢》回顾书写了发生在西藏和河北两地人民之间的真实故事,两个民族间的深厚情谊自1966年绵延至今,跨越千里之遥,一个隐在岁月深处的温暖故事,也是中华各民族间大爱情怀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责任编辑:子嫣

猜你喜欢

农奴邢台灾区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游邢台动物园
翻身“农奴”做英雄的James Bond
农奴的新生
关于加快邢台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疆出土佉卢文文书所见奴隶和农奴的处境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