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未受重视的中共早期组织——共存社
2021-03-03
人们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时,常常围绕参加过一大的13个代表及他们代表的组织,而其他则涉及较少。事实上,还有一个组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它就是共存社,“它的性质是共产主义小组式的组织”。
共存社的创建要从它的灵魂人物恽代英的革命活动说起。1917年10月,恽代英学习基督教青年会的办法,和黄负生等4人创办了青年社团——互助社,互助社是全国成立最早的进步青年社团。
1919年冬,张浩、林育南、林乐浦等互助社成员根据恽代英在乡下办一个小学校的建议,在湖北黄冈白羊山下八斗湾家庙里办起了宣传新思想的浚新小学和通俗讲演社。这是他们试验新生活和实施农村教育的重要场所。
因领导、支持武汉地区的五四运动,引起反动派的反对,1921年恽代英辞去中华大学附中部主任一职,并和革命友人创办了利群书社,一方面进一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以此进行新生活的试验。
当年7月16日,24个青年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浚新小学开会。他们大部分是互助社的成员和社友。经过五四运动后两年来的探索、寻求,他们的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为互助社旧的宗旨、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现时的要求了。经过6天的讨论,他们决定成立苏俄布尔什维克式的组织,定名“共存社”,取社会大同、人类共存之意。
在讨论共存社的宗旨时,大家辩论得很激烈。有的互助社老成员不同意成立共存社,有的不同意共存社的主张。所以惲代英起草社章,末尾附社友社员愿书,以接到愿书为正式入社。并特别申明:“使人入社不致因社友有不健全而失败了社务。”
据没有参加会议的吴化之回忆:“那时,恽代英和多数社员思想还是觉得最好不要流血,尽量用和平手段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政治上、理论上接受了马列主义有关阶级斗争的思想,但有时也还认为革命斗争太激烈了,对流血牺牲还是力求避免为好。”
共存社的成立,标志着恽代英这些青年人的世界观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恽代英及其同志们主张个人修养,在社团内一直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了大家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坚韧不拔的斗志,这些品格正是做为一个共产党员所必备的。所以,后来共存社社员们不仅纷纷加入共产党,而且许多人成为共产党的重要干部,在二七大罢工中、在安源工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1年,林育南参加劳动组合书记部,冬天又参加远东劳动大会,加入共产党。
1922年初,李求实回到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表示革命的决心,他原名李国纬,此时改名为李求实。1924年,李求实担任《中国青年》编辑,团中央宣传部长等职。1931年2月7日牺牲于上海龙华。
1922年春,张浩回到武汉,在武昌模范工厂做工。这时林育南从苏联参加远东劳动大会回来了,共存社的成员大多数已分别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2月,张浩经恽代英、林育南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1982年3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王鹤寿、赵毅敏、曹瑛等六人纪念张浩的文章《忠心为国、虽死犹荣》,明确指出:“共存社它的性质是共产主义小组式的组织。”
(责任编辑:陈毓婧;来源:《共存社:未受重视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人民网2020年10月1日作者:李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