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标背景下地方医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探析
——以桂林医学院为例

2021-03-03覃双凌肖彩波李继宏

内蒙古统计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标医疗保障医学院校

○ 文/ 覃双凌 肖彩波 李继宏

作为国内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质量化、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梳理国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总框架,结合国家和地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医疗保障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分析国标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修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处理好大类专业的共性与具体专业的个性、学科基础与培养特色、培养学科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等之间的关系,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 探讨地方医学院校修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包含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全部专业(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是加强和引导国内大学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向质量化、规范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地方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国家和地方医疗保障政策改革对医疗保障人才需求为基础,以国标为指导,从地方医学院校的实际出发,梳理国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的要求,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 探讨地方医学院校修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国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国标规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包含在公共管理大类中,并规定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是公共管理学科基本导向,具有价值的公共性、基础的综合性、内容专业性、方法多样性和导向应用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国标”提出公共管理要培养学生研究运用公共政策和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服务于国家治理水平提升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培养目标

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培养的人才达到的标准。国标从宏观上提出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为人处世方面,突出人才素质的重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本科阶段学习,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人才知识及能力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仅要掌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不仅要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科学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表达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和信息处理等能力。强调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进行定期评估与修订,建立专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

(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均衡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和理解公共管理问题,并能够满足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或工作阶段所需要的其他非专业课程兴趣和个性发展需求。“国标”中对公共管理大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更加全面而规范。国标的能力要求强调通过专业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等。要求学生“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学会了什么”。如果只是掌握微观领域的操作技术性知识,而忽略宏微观公共管理和本专业领域的内在关联性,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培养出有中国特色的、与时俱进的、立足解决我国公共管理问题的人才。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培养学生在社会保障领域,尤其是医疗保障领域的思辨能力、表达与思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国标规定:公共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总学分在140-160学分之间,其中理论课程学分不高于总学分的85%,(即119-136学分),实践课程学分不低于15%(即21-24学分),具体的课程体系框架见图1。

图1 国标下课公共管理类专业程体系框架

从图1可以看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国家规定的执行;通识课程除了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各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行确定,主要由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专业类课程涵盖了基础课(学科和专业)和专业课。学科基础课需要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基础及密切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公共管理类实践课程既包括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又包括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课堂(即实践课)。第二课堂内容包括实验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

二、国标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处理好的关系

国标规定了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具体到各专业和学校,还有一些不同,因此,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处理好大类专业的共性与具体专业的个性的关系

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之一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上既要体现公共管理大类专业的要求,又要体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所规定的核心课程,作为医学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要突出医学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目标,努力将专业发展与医学院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以取得更好地发展。

(二)处理好学科基础与培养特色之间的关系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就为其与医学类学科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开设公共管理类的基础课程,又要突出其特有的医学院校的培养特色。如,可视情况在人文课程中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增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课程,在专业课中突出医疗保障、健康保险等课程,使学科发展更具基础和优势。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培养能够适应我国医疗保障改革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如2018年5月以来,国家及各地医疗保障局的成立,需要既熟悉医疗保障政策,药品政策,又懂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全国正在推进医疗保险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的付费方式改革,需要既懂医疗保障理论和政策,又熟悉临床医学和病案管理的知识。地方医学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要吻合国家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三)处理好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之间的关系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有16所地方医学院校开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该专业在地方医学院校的建设起步远远落后于医学类专业。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应按照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必须把握这部分学生成为学科学术型人才的可能性;其他大多数学生则应该走既有宽厚基础、良好素质又有较强迁移与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在课程体系上应该既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兼顾学术型人才的培养。

三、国标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在国标的指导下,地方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既要有非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共性,又要结合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作者结合工作中的经验,以桂林医学院为例,对地方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

地方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国标为指导,依托学校医学学科和学校附属医院的优势,培养能适应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改革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掌握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懂医学”“精医保”“熟社保”“能管理”,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以桂林医学院2021版人才培养修订为例,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了学术,了解医学科学基本知识与方法,熟悉劳动法规、社会保障政策、掌握医疗保障政策及医疗保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等要求。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要求。德育是育人的基础,德育应与专业知识教育、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更好地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德育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高校的学生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能力形成、品德加强、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过程。作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其人才培养目标通常为相关医疗机构培养管理人员,这也意味着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医疗机构管理类岗位,学生的品行素质将对医疗机构的具体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2.知识要求。按照国标的要求,结合学校的特点,该专业应具备自然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管理实践,能够应用管理学等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医疗保障管理中的问题。首先要求熟悉人体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对人体的基本结构与组织形态有初步的认识;熟悉人体机能学的基本知识,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及药理作用机制有一定的认知;熟悉临床疾病的诊断、病史的采集、病历的书写规范、临床治疗原则及方案等,能够运用相关医学知识解决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各种问题。其次,掌握管理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的工作方针、政策,能够运用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针指导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医疗保障工作,能够正确解读和熟悉政策的实施过程,并熟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的经办管理。

3.技能要求。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需求,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第一,熟悉病案管理、医疗保险政策、医保信息化管理,能熟练运用病案管理和医疗保险政策,掌握医疗保障管理部门、医院医保管理等工作技能。第二,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第三,具备信息处理、社会调查与写作能力、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等能力,具有对基层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进行规划、协调与组织等基本能力。

(三)课程设置

国标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设置确定了总体的框架,地方医学院校可结合学校医学背景完成相关课程的具体设置(见图2)。如桂林医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包括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方面,理论课又包括了三大类课程模块,分别是:素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又包括课程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和课外(第二课堂)实践。

图2 桂林医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总框架

四、结束语

文章以国标为指导,梳理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课程体系,分析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结合国家和地方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改革对人才的需求,探讨桂林医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希望能够对地方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国标医疗保障医学院校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轻工国家标准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5号(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
唐红新:演绎产业扶贫“国标蓝本”
防控医疗保障战线的坚实卫士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贵州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助力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