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技艺*

2021-03-03陈斯亮李晓峰

南方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构架民居构件

陈斯亮,李晓峰

引言

任何一种民居建筑鲜明特点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的有效支撑。对于民居建筑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结构本身的探究,这样将有助于我们从物质层面去了解民居建筑本身[1]270。

高椅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东北,沅水上游,雪峰山山脉南麓(图1)。高椅原名“渡轮田”,后称“高锡”,因地势三面倚山,村居其中似座椅故更名“高椅”[2]52。高椅村地处侗族与汉族交错居住地带,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制受汉族影响较大,没有广西、贵州等地传统侗寨中的鼓楼和风雨桥,且村中现今保存完整的明、清代居住建筑都具有较强的汉族民居特征,故称其为非典型性侗寨。

高椅村较完整地保存着从明洪武十三年(1380)到清光绪七年(1881年)间修建的民居104栋,建筑面积达19416m2。这些古民居以“五通庙”为中心,呈梅花状外延分为老屋街、坎脚大屋巷、田塅、上下寨五个居住团块,道路交错纵横,宛如网状(图2)。

综上可知,高椅村(图3)是一个难得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尤其是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姓氏共居的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竟是如此的和谐融洽,并创造出了独特的村落格局、建筑形式及风俗文化[3]34。高椅村的传统民居(图4)则是一部建筑史书,探寻其建筑本身的历史变迁和技术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南方社会基层结构的政治、思想、文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

近年来学界对于高椅村传统民居已有许多研究,如《高椅村》一书中对村落建筑的类型演变、营造技艺和室内装饰等方面做了概述性研究,并附有多栋调研测绘出的建筑图纸作为补充,内容翔实。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于其源流、空间、文化等方面。本文试从建筑技术视角出发,在实地调研和对大木匠师杨国再1)访谈的基础上,对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构件名称、构件常用尺寸、构架类型等一般知识、构造做法、营造程序等技艺展开微观、具体的补充论述。会让人想到中原故地,想起祖宗,满足了戍边落籍的汉人在文化心理上的“根”的情节[3]184。当然窨子房的造价也更高。

图1 高椅村区位示意图

图2 高椅村道路及组团分布情况

图3 高椅村鸟瞰

图4 高椅村一角

图5 窨子房

木楼房与窨子房除了外围护结构材料不同,它们在平面形制、构架结构和使用功能上基本相同。所以不管是哪种民居类型,对于其穿斗架的研究,影响并不大。

1 高椅村传统民居基本形制

高椅村传统民居基本形制有两种,一是窨子房,二是木楼房,两者均以三开间、两层楼为主。

1.1 窨子房的形制特点

“窨子房”(图5)是建筑的围合院落,中间是天井,平面方正,或较为规整的长形,或近方形,犹如一颗印章,因此当地人称它是“印子房”,由于院落不大,或只在住宅中的小天井,室内光线较暗,又称“窨(意为暗)子房”[3]173。

在窨子房中,不论是单栋还是多栋组合成的住宅群,每一栋正房一层的当心间都作为堂屋,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为家庭的公共空间。左右次间从脊檩位置分隔成前后两间,前间为卧室住人,后间做杂房、“火铺房”,即做饭、吃饭的房间。窨子房楼上通常出挑前檐廊,挑廊向下有不落地的垂莲柱,是侗族吊脚楼的风格。

1.2 木楼房的形制特点

高椅村中早期有大量近似于侗族、苗族的吊脚楼,村民们称它们为“木楼房”(图6)。明清时期,村内木楼房逐步被砖木结构的窨子房所取代2)。

窨子房因其高墙密封,仅开小窗,相较于木楼房来说,更加牢固,外观上也更有气势,能防御盗匪、防野兽、防火,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不怕洪水短时间的浸泡。且窨子房与中原地区的青砖大瓦房形式相近,看到它就

图7 三柱六瓜构架示意及构件名称

图8 五柱四瓜构架示意及构件名称

2 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一般知识

2.1 构件名称

两湖地区民居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要结构体系,主要分为“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式混合式”三大类型,高椅村传统民居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这也是南方民居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其构造理念,是将屋面的檩条直接压在柱顶,然后以穿枋将排柱串联在一起,形成横向构架,各排构架之间以斗枋联结,形成整座建筑。穿斗架用料小,有较多榫卯拉接和柱枋穿插,整体稳定性强,抗震性能良好,且施工方便。

下面以“三柱六瓜”(图7)和“五柱四瓜”(图8)这两种高椅村最常见的构架形式为例,说明其传统民居穿斗架中各构件的名称及位置。其构件主要有竖向的柱子、水平方向的穿枋及斗枋。

柱子是竖向的构件。其中落地的柱子,在三柱六瓜构架(图9)中,从内向外依次为中柱和檐柱;在五柱四瓜构架中(图10)则是中柱、金柱、檐柱。不落地的柱子,称为瓜柱,三柱六瓜构架的瓜柱从内向外依次为上瓜、中瓜(金瓜)、下瓜;在“五柱四瓜”的构架中,中柱与金柱之间为上瓜,金柱与檐柱之间为下瓜。

穿枋和斗枋是横向的构件。其中,进深方向的叫穿枋,开间方向的叫斗枋。

穿枋自下而上分别是地川、一川、二川(水片)、瓜坝、三川、四川。斗枋也是一种水平方向的构件,它与穿枋垂直,在纵向起拉结作用。斗枋自下而上分别是地栏、中栏、上栏、天欠。

地川和地栏一起,是加强建筑下部稳定性的构件,同时也是施工时定位的基准。

一川和中栏一起,是加强建筑中部稳定性的构件。天欠,则是一种较具当地特色的构件,位于脊檩之下,是位置最高的枋,与脊檩一起构成建筑的屋脊骨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类似于清官式建筑构架中的“脊枋”3)。

每个构件都有其相对应名称。这些构件的命名方式能够让人清楚地知道它们的位置和层次。其中构件名称中的“川”,应是对穿枋中“穿”字的同音改写,所谓“穿”,是指以扁木穿过和连结柱身的做法[4]20。

这样一排由柱子和枋合榫拼装成的构架,称为“扇架”。对于不同位置的扇架名称,在《营造法原》中,将一栋四排三间的房屋中间两排称为正贴,两侧山面称为边贴[5],高椅村则将正贴称为正扇,边贴称为山扇,这里以当地叫法为准。

2.2 构件常用尺寸

建筑用尺,有米尺、传统的鲁班尺和现行的市尺三种[6]9。根据访谈和现场测绘,高椅村当地木匠营造尺为市尺,即1尺≈33.3cm。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构件截面的常用尺寸见表1。

当然,构件尺寸会因木料的不同、构架类型的不同等实际情况有些许变化,但差别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每穿过一个柱身卯口,枋的尺寸会相应减小,这里只取其最大值,该做法在下章有具体论述。

2.3 构架类型

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主要有3种基本类型,即三柱六瓜、三柱四瓜、五柱四瓜(图11),其中又以三柱六瓜居多。构架的长、高等尺度,有其规制及常值[7]76,具体选用哪种形式,主要视房屋地基大小和屋主财力情况而定。

通过对这三种类型的构架形式及其常用尺寸进行比较,不难发现:

(1)穿斗架主要形式有三种,但基本尺寸只有两种,即三柱屋和五柱屋。

(2)房屋层高不会因构架形式的不同而改变。一般房屋一层高八尺二,二层高六尺六,当然也可结合屋主要求做适当调整。

(3)不同类型的构架形式,檩子之间的水平距离相同,一般为三尺。

(4)相较于三柱六瓜构架,三柱四瓜构架更省材料,但其稳定性没有前者好。

(5)相较于三柱屋,五柱屋适用于进深更大的房屋。一般三柱屋构架左右长各七尺,两端出檐三尺,即进深两丈;五柱屋构架左右长各一丈,两端出檐三尺,即进深两丈六尺。当然,进深越大也越耗费材料。

2.4 构架与平面布局的关系

房屋的开间大小与选用的构架类型无关。一般情况下,四排三间的房屋开间尺寸为:明间宽一丈二寸,两次间各宽一丈。同样的,开间大小也会根据房屋地基大小、地形变化、屋主要求等实际情况有些许变化。

在平面布局上,位置不同的各排扇架可能因某些原因而不同。

(1)不论哪种构架形式,其正扇的三川不做满,以方便人在构架上方通过。换言之,构架正扇(图12)相较于山扇(图13)有些许不同,正扇三川中间为减枋做法。下面以三柱六瓜构架为例,说明其具体做法。

(2)有的五柱屋屋主为节省木料,使其正扇的金柱不落地,而山扇不变,作假五柱构架形式。一栋四排三间的假五柱屋能节约4根柱子的木料。试分别从平面(图14)和剖面(图15、16)层次,说明五柱屋与假五柱屋的异同。

表1 构件常用尺寸表(直径/高×宽)

图9 三柱六瓜构架构造透视

图10 五柱四瓜构架构造透视

图11 从左至右依次为:三柱六瓜构架;三柱四瓜构架;五柱四瓜构架

3 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构造做法

在保证结构构造的坚固和稳定的同时,也兼顾到房屋整体和构件的形式美,甚至有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形式[8]75。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中这类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3.1 屋面抬檐

为了使房屋屋面形成有规律的曲面从而增加建筑的美感,并防止出现滑瓦,将其屋面“抬檐”。具体做法如下:高椅村将传统民居的屋面坡度称为“水面”。在确定房屋水面之后,中柱、檐柱高度固定,若是三柱六瓜构架,则中瓜高度减少1寸5分,上瓜、下瓜高度随之做相应变化(图17);若是五柱四瓜构架形式,则金柱高度减少1寸5分,上瓜、下瓜高度随之做相应变化。

图12 三柱六瓜正扇

图13 三柱六瓜山扇

图14 左:五柱屋一层平面;右:假五柱屋一层平面

图15 五柱屋正扇

图16 假五柱屋正扇

图17 左:五分水直坡屋面;右:五分水抬檐屋面

图 18 升三

图19 上:三川顶视大样图;下:三川正视大样图

图20 水面图

图 21 丈杆

3.2 升三

高椅村传统民居将构架柱子在开间方向从正扇构架向两山升高的做法称之为“升三”(图18)。顾名思义,即山扇构架的柱子比正扇构架升高3寸。这种做法使房屋屋脊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同时增加构件之间的结构强度,让房屋更加稳定。升三是南方穿斗架的常用手法,类似于宋《营造法式》中的“生起”做法。

3.3 构件榫卯收分

大木构件粗大笨重,安装时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制作榫卯时要注意松紧适度,既不可过于松懈而失去节点的结构功能,也不能太紧而给安装带来困难。高椅村传统民居枋类构件的“榫头收分”做法可以让构件入榫更加方便又不会破坏榫卯结构的稳定性。

下面试以“三川”构件大样图(图19)说明榫头收分的具体做法。

在高度上,构件的上沿保持不变;下沿在原尺寸的基础上,每穿过一个柱身卯口削减2分。在厚度上,山扇构件朝外一侧、正扇构件朝当心间一侧保持不变;另一侧在原尺寸的基础上,每穿过一个柱身卯口削减1分。

而与之对应的,柱身上的卯口也要做收分处理,即大口进,小口出。其具体做法是:卯口进口一侧在原尺寸的基础上,高度和厚度增加1分;卯口出口一侧高度在原尺寸的基础上,高度和厚度减少1分。

榫卯收分能让构件入榫后连接的更加稳固,不易脱榫。

4 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营造程序

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营造,离不开其匠作系统的支持。在乡土建筑技术体系的发展中,工匠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工匠既是房屋的建造者,又是技术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同时还是技术规则的总结者、遵守者和调整者。匠师扮演着关键性角色[1]220。

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营造一般需要三到五人参与,其中包括一个大木匠师,又称“掌墨”,主要负责设计房屋的所有结构,为构件尺寸和榫口位置画墨线,并在构件上标注记号,以便识别。

在观看了一栋木楼房的营造过程之后,结合对掌墨师杨国再的访谈资料,将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营造程序总结如下:

(1)择址定位,备料

屋主选好并平整地基,准备好建房要用的木料(以杉木为主)。再请风水师定好房屋大朝向和房门方位。

(2)绘制水面图

掌墨师傅根据地形和屋主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定好房屋的面阔、进深、柱高、水面等尺寸。在屋主准备好的木料上简单绘制出屋面以下、二川以上穿斗架的半边草图(穿斗架一般左右对称),以便对房屋整体进行更好的把控,称之为“水面图”(图20),绘制比例为1:10。房屋水面由“步架”来确定,所谓“步架”是指相邻两根檩子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的比值,“步”为檩间水平距离,“架”为檩间垂直距离。一栋房屋的水面要适度,太陡会出现滑瓦,太缓则不利于排水。

高椅村的木楼房水面多为五分水,即横面一丈、竖高五尺的直坡。而窨子房的屋面中间略下凹二尺左右,这样能使其曲线更加优美。例如,一栋三柱六瓜构架、进深两丈、五分水屋面的木楼房,每根柱上都承托檩条,那么就有八个檩间空隙,每个空隙的尺寸为二尺五寸,即“步”为二尺五寸。再根据其屋面为五分水可得,“架”为一尺二寸五分。一栋房屋的进深、水面确定下来,才能计算出构架的高度。

(3)制作丈杆

丈杆,是古建筑大木制作和安装时使用的一种既有施工图作用,又有度量功能的特殊工具。高椅村掌墨师通常用竹条制作丈杆(图21),将房屋各柱高度及榫卯位置等都用墨线标记其上,并在墨线旁边写上对应的构件名称,凭着丈杆上的尺寸在柱子上进行画线和后续的榫卯制作工作。在构件安装阶段,丈杆也有校对构件位置是否准确的作用。

(4)制作木构件

将之前屋主备好的木料按需求加工成相应尺寸,其中包括选料、平齐柱脚、弹墨线、刮木取直、开榫卯等工序。该过程一般需要50个工,若5个人同时作业,则10天可完成。

(5)穿斗架的搭接和竖立

由掌墨师傅指挥,将制作好的柱和枋按顺序合榫拼装成一排排的“扇架”,当地称之为“排扇”(图22)。再择一吉日立屋(图23)。立屋当天人要多,一般屋主的叔伯兄弟和村里青年都会来帮忙。扇架从最左端开始竖立,依次往右,再将扇架间横向拉接的斗枋穿好,并通过调整使搭接牢固,这一步骤也称为“穿梁枋”[9]79。

这样,穿斗架制作并安装好,整个建房最重要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结论

本文从四个部分展开对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技艺的研究:

(1)“高椅村传统民居基本形制”,对比分析了窨子房和木楼房这两大高椅村传统民居基本形制的异同。

(2)“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一般知识”,其中包括:穿斗架的相关构件名称、位置及作用;穿斗架构件的常用尺寸;穿斗架的主要类型如三柱六瓜、五柱四瓜;穿斗架的适应性做法如减枋、减柱等。

(3)“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构造做法”,其中包括屋面抬檐、升三、构件榫卯收分。这些做法在增强穿斗架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还让房屋本身更加美观,体现出了高椅村大木匠师的高超技艺。

(4)“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营造程序”,在对高椅村大木匠师访谈的基础上,完整记录了一栋高椅村传统木楼房的营造过程和关键技术,如丈杆的制作、水面图的绘制。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技术、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10]155。高椅村传统民居是当地原有的侗族建筑文化和后来外迁入的汉族建筑文化相互影响作用的产物,而穿斗架作为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深入研究它能使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其建筑本身,同时对保持高椅村传统民居的地域性和真实性有着重大意义。

图 22 排扇

图 23 立屋

图、表来源

该文所有图、表皆由作者本人拍摄和绘制。

注释

1)杨国再:高椅村大木匠师,侗族人,1939年9月生。从事木匠行业近60年,收徒十余人,主持建造了村中大半的木楼房新屋。

2)笔者认为,两种形制的民居发展趋势应是: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大量汉人迁入高椅村,使体现汉族人居住行为模式的窨子房逐步取代了当地原有的侗族木楼房;而在建国之后,由于家庭人口的增加,低成本的木楼房又重新多了起来。

3)脊枋:与脊檩平行,位于脊檩或脊垫板下。其作用主要是加强两榀屋架间的连接,并加强檩条的承载作用。

猜你喜欢

构架民居构件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构架云中《金桥》 打造强势期刊
建筑安装造价控制核心要点构架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高可靠全平台ICT超融合云构架的设计与实现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与理论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