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值失衡在HBV相关肝脏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2021-03-03唐光俊刘怀鄂彭玉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纤维化

唐光俊, 游 晶, 刘怀鄂, 彭玉娟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感染性疾病和肝病科, 昆明 650032

HBV感染至今仍呈世界性流行,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当今最严重的世界性传染病之一,极大影响公众健康及加重卫生系统负担。感染HBV后,若患者自身免疫力不足以清除病毒,可发展为CHB。HBV持续大量复制,肝脏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在免疫系统作用下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等严重疾病。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失衡所引起的免疫系统调节失衡在CHB病情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该失衡机制及过程对于疾病认识、治疗及延缓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1 Th17与Treg

Th17是Harrington等[1]于2005年在小鼠体内发现的一种由CD4+T淋巴细胞分化出的新型辅助性Th亚群,视黄酸受体相关的孤儿受体γt(orphan nuclear receptor, RORγt)为标志性转录因子[2-3]。在TGFβ的存在下及IL-6、IL-23协同下,通过JAK/STAT、NF-ΚB/MAPK等多条信号途径由CD4+T淋巴细胞分化而成[4-5]。

Treg是Sakaguchi等[6]于1995年发现的一种由CD4+T淋巴细胞分化出的新型辅助性Th亚群,叉状头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3, Foxp3)为标志性转录因子[7]。根据Treg的来源及稳定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天然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CD25+Treg),存在于胸腺中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趋势,由于独特的微环境获得抑制能力,在免疫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第二类为诱导调节性T淋巴细胞(induced regulatory T cell, iTreg),在外来抗原刺激下,经TGFβ诱导非Treg转化,稳定性较差[8-10]。

CD4+T淋巴细胞分化为Th17与Treg的过程中[11],IL-6在两条分化路径中均起作用,这使得两种细胞分化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并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且IL-6还可以决定分化途径的方向,当IL-6不存在时分化向Treg子集;在IL-6存在的情况下则分化向Th17子集。此外由Th17分泌的IL-21与TGFβ一起可激活STAT3途径增加了RORγt的表达,加大CD4+T淋巴细胞分化为Th17的力度,并抑制Foxp3的表达,从源头上减少Treg的分化产生[12]。

Th17在机体中表现为免疫监视,可加强免疫反应、促进炎症发展;是一种高度促炎的细胞,以分泌IL-17为其最主要特征[13],IL-17包括IL-17A、IL-17F等亚群,可增强针对细胞外细菌、真菌和病毒的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还可分泌IL-6、IL-17、IL-21、IL-22、IL-23及TNF等细胞因子,具有募集、活化中性粒细胞等作用。Th17还具有效应器功能,可诱导免疫应答、激活炎性细胞、促进肝细胞炎症进展、炎症的慢性转归[14]。随着CHB患者肝脏炎症的加重及进展,Th17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大量增加,因此Th17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是CHB中促进肝脏炎症进展及损害肝细胞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体循环中,IL-17维持炎症前环境,通过释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factor, GM-CSF)刺激粒细胞生成;促进内皮细胞的激活,在外周血中释放趋化因子5等吸引性趋化因子,大量表达中性粒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发挥免疫学效应及产生免疫应答[15]。

Treg在机体中主要体现为负向调节,表现为免疫抑制、抗炎、维持免疫系统稳定,防止机体自身抗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出现及在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期间过度的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和随后出现的组织损伤。正常情况下CD4+T淋巴细胞经由TGFβ诱导分化一定数量Treg维持免疫系统稳定;当机体受到致病菌感染时,TGFβ与IL-6一起诱导CD4+T淋巴细胞分化产生大量Th17,导致炎症发生及进展。Treg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发生与进展、器官移植等方面广泛参与;雷帕霉素(rapamycin, RAPA)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在观察不同剂量RAPA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小鼠模型研究[16]中发现,高剂量RAPA通过诱导实验小鼠体内Treg扩增来影响Th17/Treg平衡,可更好地缓解EAE小鼠的炎症。而且大鼠肝移植相关实验[17]中,通过使用半乳糖凝聚素(galactosin, gal)下调NF-κB/RelB蛋白表达来干扰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imDC)的成熟,促使Treg大量分化并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用于治疗移植排斥。作用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分泌IL-4、IL-10及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通过细胞因子作用于相关受体细胞进行抑制作用,如通过分泌IL-10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及产生细胞因子;第二类为直接与相应细胞表面受体直接结合进行抑制作用,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与B7配体结合后产生抑制信号,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18]从而抑制免疫反应。 Th17/Treg失衡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破坏,进而引起相应的免疫性疾病,如T淋巴细胞中黑素缺乏症会异常调节Th17与Treg平衡失调,导致自发性结肠炎的发生[19]。

2 Th17/Treg失衡与CHB

Th17可促进CHB患者的免疫活化,其分化频率增加促进肝脏炎症进展[20]。Treg分化频率也呈同等趋势,但分化程度较Th17弱,故Th17/Treg分化失衡,使得IL-6、TGFα等炎症诱导因子高水平表达,大量分泌导致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加重肝细胞及肝组织炎症进展并引起免疫系统反应。Th17分化数量及所占比例升高与CHB患者血清中ALT水平升高呈正相关,但与血清中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故Th17可能促进肝脏炎症进展并使病程延长,而不是清除CHB患者体内的HBV[21]。Treg分化增加可以有效阻止肝细胞及组织炎症进展,为减轻肝脏损伤发挥积极作用,避免组织破坏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发生;但免疫抑制导致免疫逃逸也为病原体长期存在提供生存空间,延长慢性感染的病程,长此以往使疾病病程延长,并增加疾病加重及恶化风险[22]。

Th17与巨噬细胞关系密切,广义来说巨噬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M1型),被IFNγ、脂多糖(LPS)等介导,具有促进炎症反应、灭杀微生物和释放多种炎症因子等作用,表现为自身抗原呈递能力上升;二是替代激活的巨噬细胞(M2型),可分泌TGF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下调炎症反应并促进组织修复。HBcAg可以选择性损害M2表型,并通过Toll样受体2(TLR2)途径激活M2巨噬细胞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进一步加重肝脏炎症反应[23]。

3 Th17/Treg失衡与肝纤维化、肝硬化

CHB患者未抗病毒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体内HBV持续大量复制,使肝脏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炎症是慢性肝病的标志性病理特征,持续存在的炎症可致使肝组织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纤维化的特征为细胞外基质(ECM)的大量异常形成和累积,从而导致肝脏结构的重塑。肝星状细胞(HSC)是诱导肝组织纤维化发生、进展的关键细胞,HSC本身能够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可能是启动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因素。Sun等[24]通过小鼠四氯化碳肝组织纤维化动物模型发现,Th17/Treg失衡与小鼠肝组织纤维化存在一定相关性,在体外Th17可促进HSC的活化,但被Treg抑制;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纠正两者平衡,抑制Th17和增加Treg可能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方法之一。

Th17/Treg失衡程度与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25]。CHB患者体内Th17大量分化,分泌IL-17诱导HSC活化和促进肝纤维化,具体包括HSC的激活,炎症细胞的募集,促炎和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表达,刺激胶原合成,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之间的失衡[26]。机体正常情况下细胞分泌TIMP拮抗MMP破坏降解酶作用,若拮抗作用减弱或者消失,会导致ECM大量累积。IL-17发挥作用表现为,一方面诱导NF-κB和STAT3快速转移到细胞核[27],从而激活IL-6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和TGFβ等促纤维化因子的基因转录;另一方面直接促进HSC增殖、TGFβ受体的上调[9],使其表达增加。TGFβ是特征明确的促肝纤维化因子,通过两种途径共同作用于HSC,使之被激活,产生大量ECM,例如胶原蛋白、蛋白质和糖蛋白的合成,并下调MMP表达和促进TIMP表达来抑制ECM降解,导致ECM异常积蓄[28],从而促进ECM抑制胶原酶的分解[29],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及进展,进而发展至肝硬化。而不可溶弹性蛋白质含量升高,提示肝硬化晚期难以逆转[30]。CHB相关肝硬化患者中Th17/Treg比值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可能作为区分代偿性肝硬化和非代偿性肝硬化的有效指标,不但参与发病而且与病情进展及预后有关[31]。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涉及许多信号通路,如TGFβ/Smad (SMAD) 信号通路,大量激活的TGFβ可以激活SMAD信号通路,促使静止的HSC转化为成纤维细胞,进而发展为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32]。微小核糖核酸(micribonuclease, miRNA)作为基因调控成员并被认为是治疗肝脏疾病的一种前景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33-34]。miR-454可以通过抑制Wnt10a的表达来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从而抑制肝纤维化及肝硬化[35]。

4 Th17/Treg细胞失衡与HCC

尽管相关分子生物学和肿瘤治疗手段取得重大进展,HCC术后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早期远处广泛转移,早期诊断手段缺乏和不灵敏,局部多次复发,仍让HCC患者总体生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当HBV患者进展至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时,发展至HCC风险极高。

Treg/Th17失衡可致HCC患者免疫力降低,免疫耐受力下降,导致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Th17通过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来加强免疫反应,Treg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制免疫反应[36]。Treg抑制免疫反应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通过抑制肿瘤内的细胞引流局部淋巴结内的效应细胞,另一方面是阻止效应T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相关研究[37]表明,Treg的水平与HCC大小密切相关,肿瘤较大患者外周血中Treg的水平显著高于肿瘤较小患者,随着HCC的发展,Treg比例增加,提示对HCC的侵袭和转移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外周血中Treg的数量可能是HCC诊断和预后的潜在标志。以上提示HCC微环境中Treg比例的减少或许会促进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Th17在HCC发病机制中也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可分泌IL-6激活癌基因STAT3,上调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基因,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另一方面可分泌IL-17和IFNγ,增加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 CTL)的表达,抑制肿瘤的生长[38]。而且在肝癌病灶旁组织中可以发现IL-17细胞因子高表达,与肝脏微小血管密度及增生呈正相关,增加癌组织血管侵犯、脏器转移等风险[39];Th17及其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还随TNM分期加重而升高,提示可能对HCC的局部免疫产生负面调节作用,总之Th17/Treg失衡加重HCC病情;且相关研究[40]表明,高Th17水平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在胆道恶性肿瘤中发现,Treg在肿瘤中心积累,表面癌细胞可能已经能够逃脱宿主免疫系统,而且癌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6和TGF-1在肿瘤微循环中诱导Treg异质性,造成肿瘤的恶化,因此为了延缓肿瘤进展,可能有必要控制Treg[41]。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是存在于不同类型肿瘤中的细胞亚群,当移植到动物宿主中时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和致瘤能力。CSC与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相互作用,并受其调控,进而激活癌细胞中的多种途径及各种炎症细胞因子,包括Th17细胞因子网络。因此调节Th17以抑制CSC存活,是治疗肿瘤的一种合理猜想,其作用途径可通过消除与不良预后相关的Th17细胞因子引起的有害炎症和刺激Th17细胞因子对肿瘤的抗肿瘤反应两个方面改善治疗预后。在发现Th17前,阻断IL-23、IL-1β或IL-6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证明有效,如阻断IL-1β功能的IL-1受体拮抗剂(IL-1Ra)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IL-21的抗肿瘤作用也在许多肿瘤免疫疗法的临床模型中观察到,具有刺激细胞毒性并诱导NK细胞产生IFNγ和穿孔素的作用[42],可使肿瘤消退甚至阻碍肿瘤生长[43]。

5 Th17/Treg细胞失衡与肝衰竭

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或HCC基础上出现的一类重型肝炎,为CHB发展至肝硬化或HCC时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上目前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症状为主。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慢性肝衰竭较为有效的方法。但肝脏的配型成功率及术后免疫反应是制约成功率的最大障碍。

在肝衰竭过程中,Th17使大量M1型巨噬细胞激活并聚集导致炎症进一步发展,进而使慢性肝衰竭加重[44]。据Zhang等[45]研究发现,Th17/Treg比值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而且高比值也提示CHB相关的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Th17升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为正相关,同时Th17水平较高也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关实验[46]表明,TGFβ导致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除了抑制肝细胞增殖外,还可以诱导细胞死亡,从而导致总体肝细胞损伤增加,加重肝衰竭进程,TGFβ诱导Th17大量分化,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导致炎症风暴。

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可塑性黏连,多谱系分化能力及多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可抑制巨噬细胞浸润,下调巨噬细胞,介导促炎性M1巨噬细胞向消炎M2型巨噬细胞转化,促进M2巨噬细胞表型和Treg的分化,从而使M1/M2型巨噬细胞比例和Th17/Treg平衡向抗炎状态倾斜,抑制炎症进展;同时将CD4+T淋巴细胞系统转化为抗炎状态,显著改善损伤,促进肝细胞增殖和抑制肝细胞凋亡[47],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肝脏损伤情况,可为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症状提供潜在性治疗作用[48]。

6 展望

目前CHB治疗方案主要为服用核苷酸类似物,可在HBV复制时作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ledna, cccDNA)复制的替代模板,使病毒复制失效,但是不能对cccDNA产生作用,无法彻底清除HBV,患者需长期服药甚至终生服药。因此单纯依靠核苷酸类似物难以彻底治愈CHB,为达到临床治愈需加用免疫调节制剂,如IFN等,提高患者机体自身免疫力,并且使机体免疫系统重建。

Th17和Treg源于辅助T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重要构成部分。二者失衡在HBV相关肝脏疾病中持续存在,且在每个阶段中扮演角色各不相同。详细了解由CHB进展至HCC、肝衰竭中每个阶段Th17和Treg失衡具体情况,依据失衡情况了解病情变化,找到新的治疗方案及治疗介入最佳时机具有重要意义。故深入研究HBV相关肝脏疾病病程中以辅助T淋巴细胞为首的免疫细胞变化过程及结果,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案,并为开发新型药物及选择不同药物治疗提供可能性。

作者贡献声明:唐光俊负责文献阅读,撰写论文;刘怀鄂、彭玉娟负责提供意见并修改;游晶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猜你喜欢

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纤维化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