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感忽视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2021-03-03吴丽娟胡红梅周泓
吴丽娟 胡红梅 周泓
情感忽视是一种由于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回应而造成的创伤。情感忽视在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成长期受到情感忽视,容易出现性格孤僻、人际关系不良、自卑胆怯、自我认知偏差、安全感缺乏、积极主动性匮乏等状况。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甚至会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此,教师和父母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预防情感忽视等现象的发生。
已有研究表明,情感忽视出现的诱因有儿童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教养风格、父母儿童期成长经历、父母对亲子互动的认识等。笔者主要从父母教育观念的角度展开思考,以期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父母的教育观念不合理
1.错误的教育方法:过度的挫折教育。很多父母会运用挫折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目的是培养孩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个性品质,培养其勇于面对挫折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但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部分父母会过度使用挫折教育法,这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
2.扭曲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关注度过高或过低。在家庭教育中,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要求过严,没有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潜力,缺乏对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关注。还有一部分父母工作太忙,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关注和倾听孩子,只能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以上两种教育观念,都容易使孩子感受到情感忽视,这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合理
1.过度约束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专制型的父母会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限制和约束孩子,强调父母的权威形象,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这种教养方式容易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紧张,使孩子难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与父母产生情感上的疏离。
2.对孩子设置不合理的期望。部分父母会对孩子设置不合理的学习目标,当孩子取得阶段性的成就时,为了避免孩子骄傲自满,他们总是吝惜赞美与表扬,希望通过激将法促使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长期生活在這种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完美主义人格。
(一)自我价值感低
著名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如果父母想把一个孩子抚养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联结的成人,就需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情感互动,与孩子充分共情。遭受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自我价值感低以及“反依赖”的倾向,具有“反依赖”倾向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尽量避免寻求他人的帮助。
(二)增加心理疾病的患病率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12%~16%,患有心理疾病的占2%左右。长期遭受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往往会采取控制、压抑的方式处理情绪,这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一)父母如何避免对孩子形成情感忽视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设置合理的教育期望。一要尊重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需要,父母要学会观察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需要,尤其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与孩子进行有效互动。二要对孩子设置合理的期望。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帮助孩子制订合理的目标。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为原则。
2.加强亲子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敏锐观察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
3.教会孩子识别与表达情绪,合理调适情绪。父母要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并鼓励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自信而平和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合理调适不良情绪,使孩子认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
(二)如何修复因情感忽视带来的创伤
1.培养孩子自我关怀的能力。父母要培养孩子照顾自己和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关怀,学会关爱自己。父母要引导孩子把自己放在首位,学会拒绝和寻求帮助。当生活中出现不顺心的事时,父母要允许孩子做个普通人,引导孩子宽慰自己,不要苛责自己,让孩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2.与幼儿充分共情。为了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要给予孩子温暖和关爱,关注和体察孩子的喜、怒、哀、乐,学会与孩子共情,并教会孩子自由而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影响重大。父母应当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密切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父母的情感忽视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父母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学习成绩、智力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孩子在充满温暖和关爱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