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评丑”要坚持下去

2021-03-02王剑英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建筑

王剑英

江苏昆山市巴城蟹文化馆

日前,由建筑畅言网主办的“2020第十一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公布,引发媒体关注和网友热议。对于上榜项目,网友们一方面吐槽某些建筑确实“丑”得“辣眼睛”“污染视觉”,一方面也对某些建筑被入选不理解,觉得“看上去还不错呀”。

多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在全国层出不穷。2020年4月,针对此类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治理乱象,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

为此,《瞭望东方周刊》联系了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项目的评审专家、建筑评论家顾孟潮,就城市建筑美与丑的话题进行了专访。

评丑使人们头脑清醒,认识到建筑需要回归公众建筑理念。

评丑使人头脑清醒

《瞭望东方周刊》:2020年的榜单发布以后,网友们对入选的多数项目称“辣眼睛”,但也对某些建筑入选榜单表示不解,如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你对此有何回应?

顾孟潮:在回答网友疑问之前,我先讲讲评选丑陋建筑的意义。

评选结果出来后,很多媒体进行了报道,说明经过11年,这个项目越来越得到关注,这是好现象。但很多标题和评论集中在“有趣”“可笑”,還有人说“乐一乐之后很快就过去了”,这可不是!这是一个长远而且重要的事情,绝不仅仅是看个热闹。

美和丑是一对辩证的美学概念,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美和丑是相生的,所以讲审美,就一定要讲审丑,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美丑也是相对的,有人认为美的,别人认为丑,没有永恒的、绝对的美和丑。

过去我们很少谈“丑”,国内的美学研究也没有很好地研究审丑。评丑的意义在于,知耻近乎勇——知道存在的问题了,才会改善,才能进步。过去一味评美、审美,陶醉在审美的状态之中,我们的建筑设计水平提升得不多,跟这个有关系。

审丑是一种反思和批评,甚至是一种觉悟。评丑是一个持久的公众活动,是一个需要逐步普及、提高的学术问题,也是具有普遍性和群众性特征的、提高艺术鉴赏力的问题。

评美与评丑要互相切磋、互相辅助,甚至相互交换,以达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境界。

一开始,“十大丑陋建筑”项目组以为做个三五届就会结束,但现在举办十一届了,因为很多地方没从观念上、体制上、过程上做好,丑建筑还在不断诞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这个项目有利于推动和培养积极的大众建筑审美。

评丑使人头脑清醒,建筑需要回归公众建筑理念,而不是为了打广告吸引眼球,不是为了争名争利,搞奇奇怪怪的东西。

《瞭望东方周刊》:公众建筑指的是什么?

顾孟潮:建筑要为公众负责,尤其公共建筑,它的主人是城市的市民,而不是开发商,也不是管理人员,很多丑陋建筑的出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没摆正。因为要做广告,就要很花哨、招摇过市,那些大金元宝、大白菜类的建筑,就是明显的代表。还有些人想出政绩,想升官发财,丑建筑是社会观念、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

2020年十大丑陋建筑的榜首是广州某公共文化项目。堆砌大红、丝绸、龙凤这些元素,是一种非建筑文化的引导,不是设计应有的品位,而且出现在广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实在是不合适。我们给它的评语是:“创意牵强附会,胡乱拼贴中国元素,形态怪异,伤害城市形象。”

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丑,只是没有那么丑,我们也许能容忍它5%、10%的丑,但现在有些项目实在是太丑了。当然,十一届下来,建筑整体水平也在提升,大酒瓶子楼、山寨版白宫都看不到了,但远没有达到我们期待的程度。

所谓“丑陋”不只针对外形,还针对设计思路、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使用功能等。

被忽视的“平庸之丑”

《瞭望东方周刊》:美丑有很强的主观性,专家评审的标准又是什么?对于今年网友们的不同意见,你怎么看?

顾孟潮:评选十大丑陋建筑,由网友提名、网络投票,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终审产生。网友票选出前70名,专家们阅读有关材料,内部讨论,经过2-3轮投票,最后决定榜单前十名,并写出简明扼要的评语。对于有争议的项目,会反复斟酌、商议,甚至再投票。

建筑畅言网上公布了网友票选的排名情况,票选前十名和最终榜单有一些出入,是因为评审专家们对排序做了一些调整。

2010年这个项目启动的时候,评委会制定了丑陋建筑评选的“九大标准”:1、建筑使用功能极不合理;2、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极不和谐;3、抄袭、山寨;4、盲目崇洋、仿古;5、折衷、拼凑;6、盲目仿生;7、刻意象征、隐喻;8、体态怪异、恶俗;9、明知不可为而刻意为之。

除了第2条考虑到环境因素外,其他几条都是从单体建筑本身考虑。评委会打算从下一届开始,在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补充,对标准进行升级。

评选整个过程透明、民主,出现争议不奇怪,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事情都无法百分百让所有人满意。

《瞭望东方周刊》:近年来仿生类建筑有很多上榜,具象的螃蟹、乌龟、地球仪造型都出来了。

顾孟潮:对。回应网友有争议的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它犯的毛病主要是第7条:刻意象征、隐喻。它的造型像一本打开的书,其实跟仿生是一个思路,从构思开始,找一个现成的东西模仿。这是全国第三大的省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6层楼高,如此大体量的建筑物,要模仿一本书,能模仿像吗?

为了表面造型像书,而且是本翻开书页的书,使图书馆的功能受到影响,影响了采光,影响了立面。这种思路走错了方向,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思维束缚了。它是万众瞩目的公共项目,几乎可以算2020年江西省的一号工程,但最终高开低走。

在我们看来,所谓“丑陋”不只针对外形,还针对设计思路、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使用功能等。在网友评选阶段,本来这个图书馆位列第15名,后来专家终审阶段时,把它提到了第8名。

和榜单上其他的一些建筑相比,江西省图书馆确实不那么奇奇怪怪,似乎不那么“丑”,但评审专家团认为它“陋”。它代表的是被长期忽视的一种“平庸之丑”——艺术创作过于简单、简陋。设计者想通过单纯地仿古、仿洋、仿生的思路做设计,不从使用功能出发做创新,那是走不通的,如齐白石大师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再举个例子,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是熊猫,当时北京做了两个大的熊猫雕塑,一个是亚运会运动场内的盼盼,它以熊猫为原型做了艺术化的变形,做了创新,大家都很喜欢,争着和它合影。另一个几乎是真实版的熊猫,简单地把尺寸放大,失去了亲切感和可爱感,这就不美了,没多久就被拆掉。违反美学艺术创造规律,这种“丑”在丑陋建筑评审项目中比比皆是。

不宜只讲“人定胜天”

《瞭望东方周刊》:自2016年開始,中国建筑学会等启动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旨在发掘经典建筑宝藏,吸取营养,至今已有5批近500个项目入选, 你如何看待这个项目?

顾孟潮:这涉及建筑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丑陋建筑的评选理念之一。

建筑学有其科学规律,不是哪个人拍一下脑袋就能定的,保存、保护、发展是建筑科学发展观的三个环节,保存、保护是基础和前提。重视建筑遗产,就是在保存、保护基础上促进发展。

在建设、发展之前,首先得搞清楚哪些是要保存,保护的,有生存才有发展,这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所以,每一项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都不能从零开始,而要“接上”城市的自然条件、人文状况、历史文脉,一上来就大拆大建很糟糕。过去动不动就说一穷二白,零起点,从零开始,这不对!

一个城市,尤其历史文化名城常常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它的自然资源、环境是有延续性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地下水、土壤、气象、文脉发展等。

很长时间里,我们有一种人定胜天的概念,其实古语原话为“人定则胜天,天定则胜人”,在城市建筑设计上尤其不宜只讲“人定胜天”。目前我们不少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和谐,需要反思,要有所行动。

河北白洋淀荷花大观园金鳌馆

2020年十大丑陋建筑里,第五名是贵州的某项目,单从建筑本身,有的网友觉得它似乎也称不上丑,但它的欧式城堡风格和贵州本地原生态山水环境严重冲突,因而显得突兀怪异。2019年十大丑陋建筑的榜首重庆朝天门某广场项目,也是犯了这个大忌,当时我们给它的评语是“野蛮践踏重庆历史文脉,粗暴破坏山城环境尺度”。

总的来说,建筑设计要符合保存、保护、发展的建筑科学发展观,要遵循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八字方针。

明代园林设计大师计成在其著作《园冶读本》中提出设计思维的“六字真言”:因、借、体、宜、主、费,主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本小册子仅万余字,但内涵极为丰富,问世近四百年仍有重要指导价值。

我从中提炼出建筑设计的“四因”,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制宜,因景而借。很多时候借景就行,不需要造景,不需要花很多钱。像颐和园、故宫里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些都是优秀建筑文化遗产,不管是内行、外行,多琢磨,定会受益。

建筑遗产有物质的一面,也有非物质的一面,不要光看外形去评价建筑与环境的好坏。

建筑选址要有整体观

《瞭望东方周刊》:关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 

顾孟潮:建筑是城市的局部,和城市血脉相连。因此要有整体观,一个建筑位置选得不当,就会影响今后的城市生活、城市生态。这方面教训很多。

比如说有的城市在建设剧院的时候,设计的体量非常大,把歌剧院、音乐厅等等都集中在一起,甚至还有大面积的公共展陈空间,还把它放在城市中心。由于市中心位置有限,周边无法建设配套的广场,一有大的活动,交通就很容易拥堵。如果搁在相对边缘的地方,有相应的交通疏散能力,更大面积做绿化,这样不是更好?

城镇化在加快,城里的人和车越来越多,搞大体量公共建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些。

猜你喜欢

建筑
建筑学园(4)
建筑学园(3)
建筑学园(2)
建筑学园(1)
建筑速写系列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