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生:就地是常态
2021-03-02王剑英
王剑英
黄育波医生
医生职业有其特殊性,年底也常值班,难得有一个星期的春节假期。所以,对我们而言,过年不回老家是比较常见的。
我是武汉人,今年留在广州过年,这是我第三年没和家人一起过年了。今年的新年愿望是疫情能够赶紧过去,大家都可以敞开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自由地交流。
个人愿望嘛,我还单身,希望尽快找到合意的另一半。
医生习惯就地过年
我叫黄育波,今年39岁,是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主治医生。今年三院倡导大家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其实,和一般行业比起来,医生本就没有太多休假的概念。我们科大部分医生都是在广州过年。
我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属于比较大的科室,一共有两个院区、14名医生、60多张病床,大部分时间病房都是满员的。我直接负责的住院病人现在有11个。即便是疫情期间,我们科的接诊量也相当大。今天我门诊值班,从上午8:30到下午5:30,一共接待了85名病人,门诊结束后又去住院区巡查了,晚上8:30才到家。
在医疗第一线压力不小,尤其看到有些病人有困难,有些老人家不会网络挂号等,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就是更用心地接诊,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病人,切切实实解决一些问题,还有就是多和同事交流、沟通。
在防疫上,广州一直都没有松懈,挺给力的,这和它经历过2003年的SARS也有关系。现在广州城里整体气氛挺平和,市民不管坐公交地铁还是在路上走,都戴着口罩。街道上挂了不少红灯笼,能感受到年味了。
我在武汉一共待了整整两个月,但直到离开,也没能见上他们一面。
三院给大家发了蛋糕券、米、油等,大年三十会有除夕餐供应,初一领导一般都会去慰问一线工作的员工,给大家派利是。广东这边喜欢发利是红包,钱不会很多,主要是个心意,预示个好兆头。
我单身一人也不好买太多年货,想着年三十和同事一起,找个好点的本地餐馆,吃地道广东菜。盆菜是这里的特色,一个大盆里有鱼、有虾、有鸡、有鸭,挺丰盛。广东茶点也有名,早茶、午茶、晚茶、下午茶,可以从早吃到晚。
春节期间,有时间我会上广州塔和白云山去登高,从另一个角度看广州。十多年前登广州塔的印象深刻,感觉气势磅礴,令人心胸开阔、心情愉悦。城市建设发展这么快,估计跟上次会很不一样。
和武汉家人过年肯定会更有团圆的氛围。年夜饭很重要,一般都要准备好几天,每年爸妈都会自己手工做一些肉糕、鱼糕、珍珠丸子,好吃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的。初一一般都去给长辈拜年,还要去拜祭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
以前春节给爸妈买过一些衣服、鞋子,但他们不爱穿;尤其我爸,老觉得就那几身衣服穿得习惯。他们都是朴实的农民,不爱铺张。
大年三十晚上出发
我本来想着,如果今年春节有空,挺希望回去看看爸妈的,因为最牵挂的还是他们。爸妈都60多岁了,生日都在春节期间,我爸是正月初四,我妈是正月十一。我已经连着三年没和他们团圆了。但没办法,到时候给他们包个红包,表示一下心意。
一年前那个春节我特别难忘。大年三十那天是2020年1月24日,我正在家为第二天的值班养精蓄锐,想着和同事一起订个年夜饭。
下午3点多,科主任打来电话,说武汉疫情突发且严重,医院接到省里通知要组建一支援鄂医疗队,微信群里发了通知,大家自愿报名,4点截止,当晚出发。
没做过多思考,我就在群里报了名,然后赶紧收拾行李。
医疗队成员一共23人。晚上8点多,院领导为大家组织了简短的送别仪式,送别的时候,领导让大家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说着说着就掉了眼泪。
食堂端来了热腾腾的饺子,但没来得及吃。印象中,那天晚上只吃了一份飞机餐,到宾馆后泡了包方便面。
广东的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包括8家医院,共133人。广东省一共派出了20多批、两千多名医生参加湖北抗疫。
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1点多飞机才落地武汉,那会儿正下着小雨,冰冷的雨。城市非常安静,完全没有过年氛围。有那么一瞬间,我的大腦有点空白,缓过神来就觉得这座城市正在遭受劫难,而我是来抗疫的,要帮助武汉渡过难关。
到了武汉一个月后,我才跟家里人“坦白”。当时事发突然,而且年前我妈生病,还住过院,确实不好说这事,怕他们担心。
那一个月里,他们也会打电话、视频问我的情况,我都说我在广州呢,不用担心,广州比武汉安全。
3月23日,我妈跟我微信,又问我这边的情况,聊着聊着,觉得实在是编不下去了,我就说已经到武汉了。
她其实以前就猜到一点,因为媒体一直在报道各地医生援助武汉,只是一直没说破。我一坦白,她就会心笑了一下。后来的聊天氛围算比较轻松,父母比我想的更坚强。
家里人都支持我的做法,毕竟我回去属于支援家乡。我爸说当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男子汉应挺身而出,能为国家、为家乡做贡献,是一种荣耀。
汉口医院在城东,父母住在城西,相隔20多公里。我在武汉一共待了整整两个月,但直到离开,也没能见上他们一面。家里人有些遗憾,觉得已经这么近了,回来一趟也挺不容易的,但后来也就理解、接受了。
我是个地道的武汉伢,感觉武汉这一年挺不容易的,但武汉一直挺坚强。武汉人性格比较坚毅,经历了抗疫这个事,挺过2020年,相信这座城市会有更好的未来。
就地过年这事,我是挺支持的,过年人员流动性大,坐飞机高铁难免出现交叉,还是谨慎一点好。
当然,我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但还是提倡尽量不要大范围流动。我们国家能控制到目前这种局面,只有零星的反弹,大部分人都很安全,戴个口罩就能坐车,这很不容易。想想一年前武汉全城封闭管理的情景,想想国外的状况,安全来之不易,应该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