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的四大核心素质
2021-03-02于晴
于晴
【摘 要】领导力的四大核心素质,是通过长期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累积而成的。领导者要具备更加高效的执行能力与战略眼光,需要领导者在构建管理领导架构的过程中,有战略性地推动其竞争力的形成。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并不在于其个人有着顶尖的执行能力或者战略分析能力,而是能够充分挖掘组织内部所蕴藏的各项资源,能够把各项有效的资源投入组织的全方位发展与日常工作的开展中,能进一步地实现组织的中长期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全面进步。
【Abstract】The four core qualities of leadership are formed 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of long-term learning of variou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train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have more efficient executive ability and strategic vision, leaders need to strategical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management leadership structure. The real excellent leader does not lie in his own top executive ability or strategic analysis ability, but can fully tap the various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he organization, can put various effective resources into the organizatio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aily work, can further achieve the organization's medium and long-term goals, so as to achieve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the organization.
【關键词】组织;领导力;四大素质
【Keywords】organization; leadership; four qualities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2-0142-03
1 引言
在当代的组织管理过程中,领导者的领导力是极为重要的,其意味着组织是否能够按照既定的战略发展,同时,也对整个组织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传统的领导力管理模式之中,大部分的领导者都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安排自己内部的组织架构,并且进行合理的授权,但是这样的一种管理方式缺乏系统思维,在管理的过程中未必能够高效调动组织内的各项资源,从而对领导者以及组织的发展而言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核心领导素质的架构上看,领导者所具备的领导力,其实包括多个层面,个人的领导能力其实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实际上领导者是否具备战略分析能力,是否在管理组织的过程中具备全面的分析能力,以及在推动执行方面是否具备高超的领导能力,都将决定领导者和组织的命运。对于领导者而言,这些多元化的领导素质都共同统一,领导者的领导素养中对领导者的综合提升,乃至与整个组织的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基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剖析,领导者所具备的领导力要素将有助于领导者更加系统建构起自身的领导力框架,进一步推动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实现组织与个人的价值。
2 领导力中的管理核心素质
领导力中的管理核心素质是指组织的领导者是否能够对组织内部的各种元素进行调动,并且高效地调动各项资源以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这对领导者而言往往是非常重要但是却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层面。大部分的领导者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都有绝对的管理权限,这主要是因为组织的上层管理机构或组织内部的资本结构,让其拥有了这种领导力,但是这种领导力素质并不是天生就赋予的。因为具备这种管理权限与管理能力之间其实是有着本质的差别,大部分的领导者只是拥有了这种管理上的权限,但是没有恰如其分地运用好管理能力,这是因为其在构建起领导力结构层次过程中,忽视了对管理权限的约束以及对于这种管理权限的适度释放。
第一方面,从管理权限的约束角度上看,拥有管理权限的领导者,虽然有着比较强势的领导风格,但是未必在管理的过程中就能够科学地调度,因为管理者必须对自身的管理权限进行约束,也就是能够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传统管理者的一种特征,也就是管理者对于组织内部的各项事务事必躬亲,一定要参与其中,甚至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也必须用自己的管理权限加以干预,这样实际上是对领导者管理资源的浪费,也是管理者不善于运用管理领导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事实上,对于权限加以约束是管理者的一种管理模式,因为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我,进而才能够管理好组织。因此,在组织架构中拥有较高权限的管理者,更需要审慎地运用自己的管理能力,在干预大小事物时,要考虑是否具备必要性,如果中层的管理者能够解决,那么高层管理者未必要加以干预,避免这种权力的混淆,以及中间层级对于上层的不满。管理者在运用这种管理架构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组织的架构是否能够配合管理者运用自身的管理权限,并加以控制,高层的管理者要着眼于战略发展的方向,而并不是在意细枝末节的管理,特别是生产型的组织或服务型的组织,管理者应该着眼于是否让组织具备竞争性,而不是着眼于组织是否能够听从其指示。因此,管理者在适度运用自身权限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其管理权限的约束,也是有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管理能力。
第二方面,权限的适度释放,也就是管理者应该运用自己手中的管理能力,在管理领导力渗透到中层组织的过程中,对中层的管理者适度授权。具备管理领导力的管理者,必然是考虑到中层管理结构是否能配合自己的主体战略,也就是管理者是否能够把自己的指示传达到下层的一个关键所在,对于管理者而言,其作出的指示必然经过深思熟虑。但是中层管理者是否执行这一指示,则是需要管理者慎重考虑自身的权力,也就是适度把管理权限让步,令中层管理者形成一种组合型的管理领导能力,这样对于纯粹的管理者来说,单枪匹马控制整个组织要显得更加有效。
3 领导力中的个人核心素质
领导力中的个人核心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具备吸引力以及感召力的领导,才能够具备这种核心素质。在组织架构逐渐成熟并完善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合适的领导者在其领导角色中发挥出其个人影响力,引领整个组织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因此,个人的核心素质也是领导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的核心素质在领导力的层面上,更多是体现在其对组织行为学以及组织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能力。作为一个领导者的个体,其不仅仅要考虑的是个人的成败得失,更需要考虑到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个人的核心素质,体现为其是否能够对组织的行为以及各种群体性心理进行分析。对于管理者而言,其面对的整个庞大的组织架构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同样都对组织架构产生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以单位或部门为主体的正式群体作为正式执行组织内部的各项决定的机构,其本身对组织实现其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更为人忽视的是,领导者往往忽视其个人对于非正式群体的洞察与分析,也就是整个组织架构中有很多个体,其实都是根据其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在价值观取向上的差别,组成了各种形式各异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组织内部“沉默的大多数”,这些群体不是以部门为特征组成的,而且往往带有隐蔽性特征,管理者未必能够渗透其中进行管控。因此,个人领导者应该让非正式群体对其支持,管理上就能够得到更大的推动。
这种支持往往是体现为多个层面的。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角度上分析,每一个个体在组织当中都有其激励因素以及保健因素,作为领导者而言,要真正获得非正式群体的支持,其本身就应该在个人素质上面实现提升,其中,个人对于组织内部的各项制度也应该一视同仁,坚持人本原则,满足非正式群体的激励因素要求。这需要个人领导者以个体的方式介入组织的管理中,也就是领导者需要考虑到每一个个体在满足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并且满足这些需求,虽然满足需求肯定是需要架设一定的条件,但是这些条件未必是无法达到的,更应该是以激励个体不断地奋勇前进为基础,鼓励更多的个体为组织的发展作出贡献。
个人的核心素质在领导力的层面上还体现在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也就是领导者是不是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这包括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领导者作为整个组织的代表者,其本身对于组织的付出应该率先垂范,得到更多的个体的支持。领导者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不会出现公器私用等现象,以个人对于企业的规章制度乃至于国家法律的绝对遵守,作为对整个组织内所有个体的典范。
4 领导力中的战略核心素质
领导力中的战略核心素质是包括长期的战略分析素质以及中短期的战略分析素质。在领导力的战略核心素质中,对于中短期的战略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原因是组织要实现长期的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這些都需要领导者对于市场的波动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些洞察力并不是无源之水,更是需要领导者在长期的个人文化知识积淀以及对于部门的战略强化过程中,实现这种领导力的累积。
领导者除了个人通过浏览大量的信息之外,还依靠大数据的分析方式,并以云计算等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基础,对于当前错综复杂的市场与社会动态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对于组织内部的成本把控,以及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比例等方面的敏锐分析,将是决定组织中短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由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短期亏损,甚至是一些待偿付的款项等,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组织可能会面临危机,关键是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融资能力,以及其未来可期的偿债能力等。由此可见,组织中领导者要形成中短期的战略核心领导力,就应该考虑到财务部门是否能够对中短期以来的各种财务数值进行分析,特别是这些财务数据原本是采取书面记录等方式进行分析,在信息化的时代中更需要依靠大数据综合分析的方式,建构起合理的利润模型,例如,采取回归分析等方式,对组织中长期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进行把控。
此外,其他的业务部门也应该参照这种分析方式。其他的核心业务部门在中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危机,然而这些危机的本质是需要通过缜密的分析才能够得到正确答案,领导者在战略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的数据以及各种时期的发展特点,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断,进而避免个体在决策与战略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主观偏好。
对于领导力中的长期的战略分析素质来说,需要领导者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时的利润亏损或者是自身成本的投入,都未必是造成组织垮塌的重要原因,但是领导者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能否找准社会与整个市场发展的新热点,对于资本的流动有着敏锐的分析能力,这个才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基础上,市场的变动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更加剧烈的动态变化,这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基础,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下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但是这些并不是无规律可循,关键是领导者是否有长期的战略眼光,与组织内部的战略部门与核心业务部门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要得出有用的长期发展方向,并且投入更多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中,这样才将有助于组织的长期战略发展。
5 领导力中的执行核心素质
领导力中的执行核心素质是实践过程中最难培养的一项素质,这与领导个体与整个组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大部分商业性质的组织在推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是采取指标的方式,也就是KPI等业绩考核的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有利有弊。在有利的层面上看,虽然能够帮助组织的领导者快速地提升市场占有率,但是从负面的角度上分析,对于业绩推动不够全面的业务人员则是采取彻底否定的方式,这也导致整个组织中下层的业务人员不断流动,缺乏稳定性。
对于领导者而言,如何把自身的战略目标以及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实现业绩的稳步提升,这些都对领导者自身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领导者在架设具备执行力的组织架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领导者在架设起新的组织架构过程中,要分析和考虑的层面往往是多样性的,执行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业务人员是否能够推销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也不在于组织是否能够完成各项业绩指标,而是应该考虑到这一组织是否具备创造力,在市场与社会高速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具备执行力的架构本身就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
领导者应该着眼于执行力架构的完全构建,也就是对于执行力低的部门,或者相关的业务指导人员与中层管理者要进行对口帮助,合理分析在推动组织业绩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分析这一问题的症结成因。只有直面问题的组织,并且帮助业务部门共同解决执行难问题才能够为组织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尊重业务部门所积累起的经验,同时,帮助业务部门共同推进整个组织实现中长期目标,是领导者在架设领导管理架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点。
领导者的执行核心素质体现为在身边是否具备高效执行力的人员,并且给予基层业务部门成员更高的发展平台,以多元化的激励方式鼓励更多的具备执行力的中层人员参与到管理架构中。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的核心领导能力应该体现为能够对执行力高低进行合理的评价,这样对组织的发展才有更多的帮助。领导者要充分考虑到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根据这一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良好的人员提拔机制,对于具备潜力的人员,特别是对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有深度帮助的人员,要给予其发展的平台,并且对于市场营销部门或者其他的核心业务部门,要与核心文化与内在竞争力构建的成员相区分,形成部门分工合理的执行架构。
6 结语
领导者的四大核心素质囊括了领导者个体与对组织的管理能力,以及领导者是否有战略眼光,在推动组织的长远发展方面,既有战略的高度又有执行的能力。领导者自身应该是战略能力与执行能力的典型模范,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考虑社会与市场发展的动态,并且运用客观冷静的思维分析组织发展的着力点,寻找组织发展的长远平台。只有具备更加全面的领导力核心素质,才更有助于组织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能够成为具备竞争力的组织,从而为组织可持续发展贏得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麻彦坤,赵娟.具身认知:心身关系的新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38-142.
【2】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2014(07):1032-1042.
【3】窦东徽,彭凯平,喻丰,等.经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新取向:具身经济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67-76.
【4】吕航,范琪.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6-110.
【5】侯龙龙.学校积极领导力评论[J].教育学报,201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