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第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2021-03-02陈晴晴
陈晴晴
摘要:张元第是我国近代著名水产教育家,毕生为水产教育倾注大量心血,作出重要贡献。他在水产学校任职期间以发展水产教育促进经济振兴;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实习教学;集思广益,注重学术研究;坚定信念,勉励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给当今职业教育带来一些启示:紧抓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理论实践并重,落实职业技能;鼓励学术研究,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培养职业精神,加强责任意识。
关键词:张元第;教育思想与实践;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2-0092-05
张元第(1898—1952),字崧冠,天津人,近代著名水产教育家,“天津水产三杰”之一,并有“南侯(侯潮海)北张”之称。1913年张元第考入天津直隶水产学校渔捞科,1917年在校长孙凤藻带领下赴日留学,1919年3月从长崎水产试验场毕业,考入日本农商务省东京水产讲习所制造科,继续学习水产专业知识,毕业后回到天津,1922年8月至1924年12月在母校直隶省立甲种水产学校任制造科主任,1930年9月起出任校长。1937年7月天津沦陷,水产学校被迫停办,张元第在烟台开办了一家水产公司以维持生计;1942年,经老友何庆元介绍,出任天津第三中学校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元第多方奔走,选校址、联络校友、招录新生,筹备复校事宜。阔别十载,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终于在1947年迁回原址,再度起航。1949年1月起,张元第继续担任校长,主持学校工作。1952年10月5日,张元第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年仅54岁。张元第以职业教育为立国之本,在职期间尽职尽责,励精图治,为水产学校健全师资、添置教具、办刊出报,培养了大批水产专业人才,为中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獻。
一、张元第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以发展水产教育促进经济振兴
1917年5月—1922年4月,张元第赴日本学习水产教育。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不仅学习掌握了丰富的水产科学知识与技能,更深切感受到日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正是教育为日本经济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回国以后他在长期水产教育工作中目睹并体验了我国从南到北的水产业实际状况,发现了我国水产事业的落后以及对水产教育的轻视。如他所述:“水产事业在我国实业中,最难举办之一种事业也,一因缺乏有资本有魄力之提倡人,一因公家不加重视。沿海各省,除江苏建设厅有水产技术人才外,其余各省均未设置。[1]”长期以来,我国未有实业家专注于水产事业,政府对发展水产事业亦未给予高度重视,因而我国的水产教育发展缓慢,收效甚微,水产专业人才更是十分稀缺,使我国水产事业举步维艰。在《水产学校一览》的序言中他写道:“国人知土地有农矿之利,而不知海洋有鱼盐之富.……鞔近东西洋各国,无不重视水产事业……返观我国,自管子而后,继起无人,坐使无限富源,弃置大海。[2]”张元第认为,世界临海国家大都十分重视水产事业,通过发展水产带来经济收益,但我国却尚未充分开发海洋这一聚宝盆,充分发挥其潜力,收获自然的馈赠。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产资源丰富,若合理地开发利用,定能创造巨大财富,进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大多数人未能意识到水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沿海渔业虽普遍,却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和捕捞技术,没能发挥出其巨大潜力。例如,蚌埠产蛤丰富,白洋淀的鳜鱼、河蟹声名远扬,却因渔民不按时令、过分捕捞而导致数量急剧减少。我国水产资源一定程度上被浪费或破坏,令人扼腕痛惜。
作为水产教育专家和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的校长,张元第强调要通过振兴水产教育促进水产事业发展,进而创造经济效益。他通过今昔对比、中外对比让世人了解中国水产资源之丰厚与开发之薄弱,希望“国人亟起直追,奋勇迈进,发沿海无尽量之宝藏”[3]。水产学校作为开展水产教育的专门场所,尤应担此重任,教书育人,授业解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水产专业人才,为我国水产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改进土法,提高效率,从而富国利民,振兴经济。
(二)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实习教学
水产学校既要开设深入细致的理论课,又要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生产技术,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水产专业人才,从而为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张元第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与振兴我国水产事业的责任心,为水产学校精心打造出一套全面、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为保障学校办学质量,张元第就任校长后,第一件事就是聘请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同被称为“天津水产三杰”的郑恩绶和刘纶,这两人曾担任渔捞组主任与制造组主任;其他优秀教员如孙沐远先生担任制造组主任,王述先先生为训育课主任,崔信如先生为事务课主任,胡镜涵先生为航海教员,严开元先生为化学教员等[4]。在《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附设高级水产职业学校》一文中,张元第介绍了学校的课程情况,以高级渔捞科为例,三年内理论课程包括国文、英文、立体几何、物理、水产生物学、水产通论、渔具构造法、气象学、海洋学、渔获处理法、帆船船艺学等,从通识文化到专业知识无不覆盖,可见课程设置之完善周全。
为便于学生实习锻炼,张元第主张水产学校应设在沿海一带,如北戴河、塘沽,而不应是天津市中心。1929年他初任水产学校校长时就有迁校的想法,但由于资金不足且事务繁杂,只得作罢;抗战胜利后,张元第决意在沿海渔业繁盛地区选址复校,为此他多方奔走交涉,为学校觅得冷藏库及临河码头,以便实习作业。此外,他还亲自带领学生到上海、青岛、烟台等地海上实习,组织学生到白洋淀等湖沼实习,以掌握不同水域的水产知识。在实习时间安排上,除每学期随堂实习外,最后一学期还有两个月左右的长期实习,主要是捕捞和航海实习操作,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训机会。学校有渔具试验室、气象试验室、生物试验室、标本制作室等试验环境,并有受操网渔轮、内河艇、显微镜、编网机以及多种气象仪器、制造仪器等,供学生出海、观测、编网等实验操作之用,以掌握水产作业技能。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兴办多年但收效甚微的情况,张元第借鉴前直隶实习工场的经验,在《提议中华职业教育社改进职业教育议案》一文提出“凡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前直隶实习工场办法,择社会上的需要,……全日以六小时从事工场的工作,以二小时为授课时间……至专科以上学校,除学生逐日工作外,加授高深学理,以资研究改良”[5]。改职业教育为工场化的主张,既能节约经费,扩大职业教育范围,又能落实技能,让学生充分积累操作经验。
(三)集思广益,注重学术研究
《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校发展若要取得良好成果,不仅在于师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更需要群策群力,汇集多方智慧,网罗海内外贤才名家之学问,方能扩大影响,生生不息。为了更好地发展水产学术,振兴我国水产教育,1931年3月张元第主持成立了刊物出版委员会,创办我国最早的水产学术刊物《水产学报》。他在《水产学报》发刊词中写道:“创办水产学报,意在唤起水产学术,挽回已失利益。[6]”他希望海内贤达不吝赐教,踊跃投稿发言,以助我国海权巩固与学术进步。次年8月,我国第一本水产学术刊物《水产学报》创刊号出版,至1935年12月共出版五期。期刊内容分为学术类、附录类及补白,张元第校长率先垂范,在五期中撰写了学术论文3篇,科普文章3篇,渔业知识(补白)37篇,可见他对于水产学术的高度重视和刻苦钻研。
1932年,本着诚恳谦逊的求教之心,张元第主持编辑《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一览》,并于当年6月出版第一期。他将学校以往之事实与现在之情况均一一记载于书中,希望将学校“介绍于国人之前,冀唤起共同之注意,以谋我国水产业之进展”[7]。1936年,张元第主编的《河北省渔业志》,对河北的水产、盐务、教育等作出详细描述,为开展教学和渔业生产提供参考。1947年,在水产专科学校历经抗战得以复校后,张元第发刊《校友通讯》,希冀水产学校各地校友能互通联系,踊跃进言,“俾可群策群力,以谋我国水产事业之发展,完成吾人伟大之使命”[8]。在水产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张元第始终重视学术交流与出版传播,为水产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传承创新铺就了光明大道。
(四)坚定信念,勉励学生
作为水产学校的校长,更因为对国家的赤诚和深切的责任感,张元第始终不忘勉励学生本其所学,为中国水产事业尽己之力。在教学中,学校一贯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勤恳钻研的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忠于个人职业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除此以外,张元第还借为毕业生纪念册作序之机,多次劝勉学生要忠于所学,砥砺前行。1934年,他在学生毕业纪念册序言中写道:“我辈应力改前非,立志坚决,工作努力,不可随波逐流步人覆辙,则水产业前途,庶有振兴之一日焉”[9]。学生毕业离校步入社会,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带着使命感投入工作,“精诚团结,奋勇迈进,本其所学,出而问世,开发沿海宝藏,利我民生,固我海权”[10],水产专业出身的学生,自当发挥所学知识与才能,在水产领域有所作为,唯有此,才能造福百姓,振兴国家。1937年,为毕业同学录作序时,他同样鼓励学生志存高远:“我辈既志于斯业,即忠于斯业,力所斯业,绝不可因一时环境之不适,致使意志沮丧,见异思迁,而终无所成就也”,选择水产事业,就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不可轻易被恶劣环境或清贫生活所打倒,“应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牺牲个人幸福,为斯业而奋斗,为斯业而增光,精诚团结,众擎易举”[11]。在张校长的谆谆教导下,水产学校学生毕业后大都服务于水产行政机关及教育机关,从事水产相关行业,有力推动了中国水产事业的发展进步。
张元第对学生的鼓舞勉励不仅体现在他对刚刚踏出校园的毕业生寄予厚望,还表现在他对校友的信任和殷切期待。抗日战争时期,水产专科学校在天津沦陷后被迫停办,1947年得以复校。在创办《校友通讯》时,张元第不忘呼吁各地校友加强联络,群策群力,为谋水产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无论何时,张校长始终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并带领一代代学生吃苦耐劳,坚定意志,推动中国水产事业阔步前行。
二、启示
(一)紧抓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2],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和应用人才。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技术人才的关键。张元第先生意识到彼时中国水产业之不兴是缺乏水产专业人才的缘故,因此尽毕生之力于水产教育,培养水产人才。在今天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报告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教育扶贫的主力军,“2017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高职在校生总数超过18万,46%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有14.2万名学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超过90%”[13]。这说明职业教育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抓手。
教育是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的治本之策[14]。河北省及时了解到一些地区的困难群众长期无法彻底脱贫,关键在于缺少一技之长,因此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针对困难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尤为重要。正所谓“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只有让贫困户参与就业、实现自力更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当前,我国步入新时代,要走上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之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各地方政府要精准定位地区发展方向与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创造就业机会;各类职业院校应围绕当地特色产业体系有的放矢,优化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技能培训、技术指导、资格认定等方面严格落实,奠定地方人才基础。在国家、地方、学校多方统筹规划下,定能最大程度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提高产能和效率,带动经济发展。
(二)以理论实践并重落实职业技能
良好的职业教育既要夯实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操作,落实技能。张元第校长在职期间,精心安排了丰富科学的课程,使学生既打下了深厚的文化理论基础,又掌握了实际操作的技术技能,当今职业教育也应向张校长借鉴和学习,科学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安排。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緊密结合科学技术前沿水平,及时更新培养方案,将新工艺、新标准纳入教学内容;同时要合理安排学时,严格规范考试制度,确保学生牢固掌握专业文化知识,为实际操作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在安排学生参与实习工作时,一要全力保障学生权益,规范实习工作制度,避免学生被动地频繁更换实习岗位、地点。高职院校应针对顶岗实习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学生的实习过程,并且要划分好具体的、明确的管理责任[15];企业或实习单位也应主动承担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的责任,依法依规分配工作任务。二要提高实习质量,增加实习机会,并做好实习考核。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实习单位要与职业院校构建协同管理方案,一起设计实习计划与监管机制,并在实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实习结果出具相应的鉴定报告。职业院校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主性,积极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在实习中遵守规章制度,养成谦逊、协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三)鼓励学术研究,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不仅需要产业支持,也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推动。學术研究不仅是当下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职业教育长远发展和持续进步的应有之义[16]。张元第校长在职期间大力创办期刊学报,正是为了鼓励学术研究,多方收集研究成果,集思广益,增强水产教育的力量。
2011年,刘延东同志在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担负着探寻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任”。当前,要想有效推动职业教育走上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之路,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学术研究,并推进成果转化。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在总目标中提出:“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应大力提倡和支持国内职业教育科研,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和职业学校应主动承担起科研兴教的使命与责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活动,探寻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分享与学习世界各国最新科研成果,博采众家之长,再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推广和普及,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以造就更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四)培养职业精神,加强责任意识
开展职业教育不仅在于改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技能,更应该关注劳动者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培养其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体现,它包含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敬业、专注要求从业者对于行业怀着敬畏与热爱,精益、创新要求从业者追求完美、敢于突破,这是新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着力点。
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还有些许偏见,职业教育地位低,职业学校学生也存在“混日子”、缺乏信心和学习动力等问题。为此,要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大力弘扬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一方面,职业院校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精神陶冶,营造劳动光荣、能力可贵的良好风气,使学生认识到技能人才的宝贵与重要性;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勤苦钻研,探索创新,加强对自身的肯定和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在毕业后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尽自身所学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5-6][8-11]张绍祖.水产教育家张元第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134,125,115,138,128,128,136.
[2-3][7]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一览[Z].河北省立水产学校,1934:1.
[4]张绍祖.水产教育家张元第[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15.
[1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0.
[13]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教育扶贫生力军[EB/OL].(2019-11-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11/t20191128_409941.html.
[14]将教育精准扶贫进行到底[EB/OL].(2019-12-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29/201912/t20191202_410420.html.
[15]张超敏.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9(22):39-41.
[16]刘涛.加强学术研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J].教育科学论坛,2017(3):1.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