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与应对措施

2021-03-02陈晓航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应对措施高校

陈晓航

摘 要:随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现全覆盖,审计结果能否更加科学有效运用取决于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及恰当性。审计评价风险同高校审计环境风险、被审计部门内控风险以及审计人员执业风险正相关。本文通过着重论述这三项风险的存在,从而提出审计评价风险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高校;审计评价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9.048

为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高校经济监督,教育部、厅于2016年相继出台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定,提出审计工作全覆盖、审计结果有效运用的要求。审计结果运用的关键是审计报告中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准确,审计评价风险是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面临不可低估的审计风险,只有通过风险分析,采取有效风险防范措施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科学运用。

1 审计评价风险的影响因素

审计评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方面发表审计评价不恰当的可能性。评价风险(AVF)主要受到学校审计环境、被审计部门内部控制情况及审计人员职业水平这三个因素影响。

(1)环境风险。学校环境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称为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可控性。客观性表现在环境的客观存在,审计人员是在学校大环境内开展审计工作,其独立性会受到学校政治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内控环境的影响。普遍性则表现在审计人员工作的每个环节中,项目的准备阶段、现场沟通阶段、材料调查分析阶段、报告阶段均可能存在风险。潜在性指审计评价目前没有造成损失,风险没有显现出来,可能在以后审计结果运用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因而审计人员受到追责,此时审计评价风险才有现实性。审计人员通过保持独立的精神状态,运用职业判断,在审计过程中完善工作方式方法,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2)内部控制风险。是指影响内部控制功效发挥和目标实现或导致目标失效的不确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不力、治理结构不完善、信息和沟通存在问题、监督机制不健全。被审计部门制度建设体系不完善,执行人缺乏可依据的规章制度,如果业务运行目前没有出现“中梗阻”情况,审计人员会进行误判,承受很大的审计评风险。如果制度健全,执行人脱离制度按照自己意愿执行,审计人员面临同样的风险。被审计部门治理结构不合理,决策制度不民主造成的信息传达不畅通,以致各个环节执行人在获取全面信息存在障碍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这种偏差没有被及时监督发现并纠正,也会让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承受风险。

(3)职业水平。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主要包括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作为审计主体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很多从财务部门流动到审计部门,知识储备和审计角度的单一性和查账的惯性思维,不太能适应学校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审计方向“决策型”的转变,知识体系的单一往往会在职业判断中出现偏颇。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受学校审计项目局限性和缺乏审计工作交流平台的影响,往往造成有经验的审计人员思维容易固化,创新能力不足。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下,审计人员信息技术的薄弱也造成了审计手段和审计项目的脱节,另外沟通能力也是审计人员普遍存在的短板,这些因素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2 降低审计评价风险的措施

审计评价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特有的风险,审计人员在审计全程中必须保存独立的审计精神,全面了解被审计部门的管理控制情况,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加强对审计质量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审计评价风险。

2.1 计划阶段的充分准备,熟悉审计环境

审计项目计划阶段的充分准备是审计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被审计部门的管理运作模式和内控情况,了解被审计干部的领导风格和个性特征,对被审计部门和领导进行“初步画像”。

审计人员首先可以通过浏览被审计部门网站了解其机构设置情况、部门职能职责、业务流程、内控制度、近期工作动态对其有框架性的了解。然后开展审前调查,广范围地和被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谈话,进一步了解被审计部门决策管理、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再进行实地观察被审计部门业务执行管理情况,查阅其内部控制相关文件、会议记录等书面材料,合理界定被审计领导应履行的经济职责,同时对被审计部门控制风险有初步预判。

2.2 现场阶段的客观分析,彻底摸清问题

审计现场阶段就是审计人员通过检查、观察、询问、调查、函证、抽查盘点、分析程序等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在查阅大量的文字资料后,审计人员要保持职业敏感性对存在的问题要有初步判断,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证”。有了“心证”搜集“实证”,通过环境观察、行为观察和实物观察,询问相关人员了解情况,通过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分析被审计领导干部在本部门制度建设和监管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的管理成效,以及因内部控制不健全、执行不严格引发问题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实质性测试是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审计直接证据。充分的“实证”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进一步地分析判断问题,降低审计评价风险。

2.3 工作底稿的客观详实,充分佐证问题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的直接依据,记载了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的情况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审计工作底稿产生在审计每个环节,无论是专用工作底稿, 還是通用工作底稿, 都要按照工作底稿的格式要求做到要素齐全、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支撑材料详实、手续完备,以利于使用者能够完整和准确地解读审计工作底稿要说明的内容,同时也是后续审计和再次审计重要的参考资料。如果被审计部门提出复议要求, 审计工作底稿也能够还原审计人员工作轨迹,能够体现审计人员出具审计评价所依据的重要的资料,以此判断原审计评价正确与否。

2.4 工作结果的及时总结,提升职业能力

审计人员形成的审计结果为审计报告,直接体现审计人员工作质量。一份高质量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仅关注的是干部在经济责任的履职情况,还应关注领导决策管理情况,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情况以及工作绩效完成情况。在审计报告中准确地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客观地评价被审计领导履职情况。在征求意见阶段应与被审计部门和领导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就有关情况、问题和定性达成初步共识,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人员在完成审计项目后应及时进行工作总结,对于工作过程遇到的困难和把握不准的情况应及时进行总结讨论,洞悉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操作性、时效性强的建议和整改措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凝练工作经验,提升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总结

审计风险存在审计工作各个环节,评价风险在审计结果运用环节能够直接体现。为保证审计结果科学规范地运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保持审计独立性、充分了解被审计部门的审计环境和内部控制情况,保持对问题处理的审慎态度,提高数据分析思维能力,补上沟通短板,将审计评价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参考文献

[1]蔡俊杰,王娟,李娟,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以W高校2018年离任审计项目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20,(02):58-60.

[2]程志国.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9):114-115.

[3]戴露.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J].农场经济管理,2019,(5).

[4]李树芳,霍小菲.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与方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1).

猜你喜欢

应对措施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