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视角下现代生态林业建设研究

2021-03-02刘瑞芳李赛钰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社会效益

刘瑞芳 李赛钰

摘 要: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泾川县被列为重点县之一。本文着眼于泾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紧盯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目标,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耕配套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全县生态林业建设在解决泾河流域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气候变化和土壤贫瘠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泾川县探索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态建设;退耕还林;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9.003

1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现代生态林业建设现状

从2014年开始,针对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泾川县积极争取退耕还林项目建设,合理确定新一轮退耕还林重点区域,依托项目支撑扶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我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5万亩,其中经济林4.12万亩占91.5%、生态林0.38万亩占8.5%,2014年度完成9008亩,实施工程57处,其中经济林7572亩,生态林1436亩,涉及13个乡镇,共计35个行政村2166户;2016年度完成3.6万亩,实施工程110处,其中经济林33601亩,生态林2399亩,涉及全县14个乡镇59个行政村6235户,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为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19年果品总产量30万吨,总收入9.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100元,已成为全县的首要产业,为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全县生态林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林业用地达到122.1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8.13%,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2 主要经验和做法

泾川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把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着力解决难点问题,努力推动泾川县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共赢。

2.1 坚持“三大原则”,不断优化发展思路

(1)坚持“严格标准、科学规划”原则。统筹考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耕地保护和产业支撑等因素,注重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城镇规划、交通规划等各类专业规划相协调,聘请高资质单位,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建设规划,为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找准了定位、明确了方向。

(2)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按照“山顶防护林戴帽,梯田经济林缠腰,沟底刺槐穿靴”的模式,采取集中会战、联村造林等方式,对重点流域荒山及疏林地、公路沿线裸露荒地进行治理。把生态林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乡村立地条件和群众意愿,在持续抓好苹果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油用牡丹、山地核桃、中药材等多元富民产业,集中建成了一批果品、蔬菜、畜草、苗木基地,走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新路子。

(3)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原则。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村屯绿化、县城街道、机关单位、公园广场、住宅小区、景区绿化为重点,采取见缝插绿、破墙透绿、破硬还绿、规划建绿等措施,持续加大绿化力度,扩大绿化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多种类、多层次的城乡绿化格局初步形成。

2.2 强化“四项支撑”,多方破解瓶颈制约

(1)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出台资金筹措、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督查考核等“十条措施”,切实加大对林业主导产业培育、林下经济发展、苗木基地建设、中幼林抚育管理、专业合作组织建办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按照“产权到户、补偿到户”的原则,采取“一册明、一折统”方式,将中央和省上下达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

(2)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攻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组织现场观摩,进一步提高了林业科学化管理水平。

(3)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化战略,先后择优招录48名林果专業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林业综合管理服务站工作;确定46名林业技术人员为科技特派员,划片包干,驻村蹲点,对重点乡镇、重点村组林业生产进行挂牌指导;聘请农民技术员700名,县财政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列支报酬, 常年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4)强化项目支撑。把生态林业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方整合财政支农、扶贫开发、道路交通、五小水利、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用于重点林区和林下经济重点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林业发展创设了良好条件。

2.3 深化“四项改革”,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1)深入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改革。针对分林到户后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实际,全面建立政府主导与农户参与相结合的双层管护制度,在组织和引导群众进行分户管护的同时,组建护林协会,签订管护合同,统一落实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封山禁牧等管护措施,保证了森林资源安全。

(2)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精心研究制定《泾川县林木采伐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农户申请、乡村申报、县林业局审批的程序,积极开展林木抚育性间伐试点,严格落实定株、松土、除草、修枝等管理措施,有效促进了林木健康生长。

(3)稳步推进林权流转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引导群众通过自愿协商、签订合同、备案登记等程序,将林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有经营能力的大户,县上统一为流入者农户颁发《林权流转证》,鼓励林业大户流转林地扩大经营规模,有效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4)扎实推进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把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作为拓宽果品产业筹融资渠道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研究制定了《泾川县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对全县三年生以上果树经济林全部纳入确权颁证程序。

2.4 健全“四项机制”,切实强化工作保障

(1)目标管理机制。把生态林业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逐级签订责任目标,分环节制定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有关部门年度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形成各级领导抓林业的工作格局。

(2)工作推进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县级领导每人包抓一个乡镇,定期督查指导,协调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落实;乡镇和林业部门班子成员每人包抓一个重点工程,县、乡技术人员每人包抓一个示范点,一定三年不变,常年开展协调服务和技术指导,在推进生态林业建设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协调金融部门开发创新林业金融产品,建立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林业小额贷款。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将林权抵押贷款与信用担保、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群众发展资金短缺难题。

(4)督查考核机制。把生态林业建设纳入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一线,对各乡镇、各单位林业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通报反馈问题,严格兑现奖惩。

3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现代生态林业建设巩固对策

(1)把夯实思想基础作为基本前提,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弘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矢志播绿接力精神,教育引导群众重视生态建设,掌握生态内涵,传承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意识,为推进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把强化项目带动作为有力抓手,坚持抓项目不动摇,切实加大林业项目的争取实施力度,多方整合农综开发、水利建设、畜牧养殖、水保治理等项目资金,以大项目促进林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3)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紧盯生态立县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有机果品、绿色畜牧和无公害蔬菜,积极培育壮大地方生态工业,多方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方增加群众收入。

(4)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林业建设,切实增强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怀宁,何超.泾川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2]泾川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泾川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2010.

[3]泾川林业志编纂委员会.泾川林业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9.

[4]張小燕,杨改河.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唐克丽.中国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社会效益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好刊社会效益高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退耕还林建设之思考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