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蜂药使用现状调查
2021-03-02张杰胡伟宏吉小凤李锐
张杰 胡伟宏 吉小凤 李锐│文
1 浙江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桐乡农业科学研究所,桐乡314500;2 浙江开化县农业农村局畜牧业发展中心,开化324399;3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杭州310021
随着现代养蜂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代活框蜂箱的发明,世界各国蜂产品产量稳步增长[1]。在不良环境中,饲养的蜜蜂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性因素的侵袭,继而发生美洲/欧洲幼虫腐臭病、微孢子虫病、蜂螨等[2]。药物防治是蜜蜂病虫害控制主要技术之一,也是蜜蜂病虫害防治中最直接、有效和经济的方式。蜂药,蜜蜂药物的简称,是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蜜蜂病敌害,调节蜜蜂机体功能,保护蜜蜂健康的药剂,是人类用来与蜜蜂疾病作斗争的重要物质,包括天然生物农药、中草药、化学农药、抗菌药物、消毒剂等[3]。蜂药使用的不规范或滥用,也带来了诸多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威胁蜂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们的健康,影响蜂产品的对外出口贸易,甚至妨碍养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4]。因此,本文拟阐述国内外蜂药登记使用现状,深入了解国外蜂药产品种类,讨论我国蜂药研发和使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初步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蜂药使用现状
1.我国蜂药生产现状
蜂药具有生产简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疗效显著,是防治蜜蜂病虫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对控制蜂螨,具有较独特的效果。根据中国兽药信息网的最新数据查询,我国涉及蜂药的生产企业不足100多家,以生产蜂药为主导产品的兽药GMP企业仅为12家。
2.我国蜂药的主要类别与特点
我国蜂药生产受产业规模限制,登记产品种类少,同质化严重,主要品种为杀螨剂、消毒剂、解毒剂、中草药等,杀螨剂和消毒剂各约占40%。主要剂型有熏蒸剂、粉剂、烟剂、酊剂等。杀螨剂的原料主要是升华硫、双甲脒和氟氰胺菊酯。消毒剂的原料大部分是一些常规的化学消毒药,如醛类消毒药甲醛、戊二醛、苯扎溴铵、以及甲酸等。中草药因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已作为蜂药复方制剂成分广泛使用。蜂药中常用的中草药有胡椒、三七、肉桂等,主要是增强蜜蜂抵抗力。
3.我国禁限用的蜂药
抗菌药是用来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一类药物,它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但也面临着产生负面效应,可能在蜂产品中残留以及产生细菌耐药性等问题,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任何一种抗菌药作为蜂药使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31540-2019)仅规定蜂蜜中双甲脒和氟胺氰菊酯最大残留限量(MRL)分别为0.2mg/kg和0.05mg/kg。蜂蜜中禁停用药物主要有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氨苯砜及制剂;硝基呋喃类: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苯烯酸钠及制剂;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及其盐、酯及制剂;杀虫脒(克死螨);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地美硝唑、替硝唑及其盐、酯及制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5]。
表1 我国登记的蜂药
4.蜂药安全使用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面临着食品安全日益重视和贸易的全球化,蜂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质量安全就没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欧盟以我国蜂蜜含有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中止进口中国的蜂蜜,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加强对中国蜂蜜的检验,这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多年严重受阻。要控制蜂产品的药物残留,保证蜂产品的安全,就必需要重视蜂药的安全使用与科学管理。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蜂产品相关标准、法规和条例,以及每年对蜂产品中进行蜂药残留抽捡,同时从源头抓起,加强对蜂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
二、国外蜂药使用现状
1.美国蜂药使用情况
美国的蜂药必须先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注册认证,取得许可后方可上市销售(见表2)。蜂药管理采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柜台药)分类管理,管理较细致,信息全面。为了用药安全,采取休药期管理制度,制订相应药物的休药期。美国药物剂型分类规范严谨,会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而分成不同的级别类型。如土霉素不溶于水,做成预混剂通过饲料添加,但在预混剂中又根据不同情况分成A、B 等类型。蜂药休药期都很长,一般在一个月,这为确保蜂蜜安全提供保证[6,7]。由于兽药与农药是分类管理的,目前批准用于蜜蜂的农药必须在美国环保局(EPA)登记批准使用,主要是杀螨剂(见表2)。总体而言,美国蜜蜂用药管理较为细致、信息全面,蜂药使用方法等规定比较具体详实,且允许科学使用抗菌药,比如批准土霉素可用于蜜蜂疾病防治,使用规定为每群200mg通过给予1∶1的糖浆(等重量的糖和水)或糖粉混合物,用于控制和治疗由土霉素敏感的细菌幼虫引起的欧洲、美洲幼虫腐臭病,大流蜜期前42天停止使用。
表2 美国登记的蜂药
2.欧盟蜂药使用情况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蜂蜜进口国,蜂蜜生产总量居世界第2位[8]。其中,德国是世界蜂蜜消费第一大国,人均年消费量约为1250g,养蜂业是德国的一项传统特色饲养业,饲养技术先进、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9]。欧盟委员会下属的欧盟药物局(EMEA)负责兽药(蜂药)评价、监察和预警。欧盟兽药产品专业委员会(CVMP)负责兽药产品上市技术性评价以及授权药物的监督工作。目前欧盟批准的蜂药主要有草酸、甲酸、啤酒花提取液、双甲脒、氟氯苯菊酯、蝇毒磷,其中双甲脒和蝇毒磷需要制定最大残留限量,分别为0.2mg/kg和0.1mg/kg。目前欧盟也尚未规定任何一种抗菌药可用在蜜蜂饲养,根据欧盟96/23/EC的规定,欧盟要求对蜂蜜在兽药残留监控时重点监测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氯(包括多氯联苯)、有机磷和化学元素。根据欧盟369/2005/EC法规,有818种农药成分没有获得欧盟的批准,在蜂蜜中规定了388种的农药残留限量[10]。
3.日本蜂药使用情况
日本药物和食品卫生委员会药物分委会下属机构兽药产品委员会负责管理兽药,主要职能是调查研究关于兽药的重要事项,如新兽药批准,已批兽药的再审查,再评价,建立兽药标准,建立食品动物休药期等[11]。日本的兽药(蜂药)生产和零售都实行许可制,蜂药生产许可证由农林水产大臣签发,零售许可由零售商所在地方政府发放。日本批准用于蜜蜂饲养的蜂药见表3。
表3 日本登记的蜂药
4.澳大利亚蜂药使用情况
澳大利亚养蜂业发达,其拥有世界一流的养蜂技术,也是世界主要蜂蜜出口国之一,出口蜂蜜的质量及风味受到国际市场的普遍欢迎[12]。澳大利亚常重视寄生螨入侵的问题,采用严格的蜜蜂检验检疫制度防止蜂螨从国外输入,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养蜂无螨害的大洲。澳大利亚养蜂不使用常规的杀螨剂防治,蜂群治病需用抗生素时应有兽医开的处方,唯一批准抗菌药土霉素可用于治疗欧洲幼虫腐臭病,发现蜂群患有美洲幼虫腐臭病,立即烧毁蜂群并用紫外线消毒蜂具[13]。澳大利亚农药和兽药管理局(APVMA)负责兽药(蜂药)的评估和登记,登记使用的蜂药见表4。
表4 澳大利亚登记的蜂药
三、我国蜂药使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1.蜂药基础数据和理论滞后,研发能力落后
我国专业蜂药研究机构较少,蜂药研发力量单薄,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缺少稳定的项目经费支持,尤其是我国新登记的蜂药数量稀少,缺少药动学、药效学、代谢产物等基础性研究数据,使得我国在研制新蜂药、制定残留限量、休药期、给药剂量及用药规范等方面资料比较匮乏,导致我国蜂药研制滞后,满足不了养蜂生产的实际需求。
2.蜂药乱用、滥用现象严重,威胁着蜂产品质量安全
我国养蜂业以散户占主导,养蜂人年龄普遍偏大,知识文化水平低,安全用药的意识差,特别是在蜂药使用上,一旦蜜蜂患病,往往盲目用药,导致严重安全隐患[14]。具体表现在,一是不遵守休药期有关规定或者缺乏休药期的意识;二是未严格按照蜂药的使用规程使用,擅自提高剂量和缩短用药间隔期;三是使用未经国家登记注册的药物,尤其是抗菌药和禁用药物,如诺氟沙星、甲硝唑等。
3.缺少蜂药科学评价的方法和平台
正确、全面的药效评价体系不仅关系到蜂药的研制与开发,而且关系到健康养殖和蜂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国内在评价药效时较片面,检测手段还较落后。中草药由于所含成分较多,且许多化学结构不明,其不同的作用可由不同的成分产生,或某一作用是若干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作用机制不明,因此关于蜂药药效的评价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也严重影响到新蜂药的开发和安全使用。
4.注册蜂药种类偏少,适用范围多局限在杀螨,缺少抗菌药物
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任一种抗菌药物用于蜜蜂疾病防治,实际上蜜蜂也会得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等细菌性疾病以及白垩病等真菌性疾病,无药可用的局面反而导致蜂农非法使用人用或兽用抗菌药物。美国、日本等国批准土霉素、链霉素以及泰乐菌素等抗菌药用于蜂病治疗。可见,国外发达国家并未完全限制抗菌药在生产上使用。
四、我国蜂药安全使用的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推进蜂药的安全使用
围绕《兽药管理条例》及其配套的条例与规定进行广泛的宣贯,做好执法人员、技术人员、蜂农的培训,提高蜂农科学合理使用蜂药的水平。同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蜂药的生产、销售和安全使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规用药和假冒伪劣蜂药的案件,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逐步建立完善养蜂业安全用药体系。
2.加强基础研究,为蜂药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我国的蜂药药学基础理论还相当薄弱,当前科研单位应当共同深化蜂药药动学、药效学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探讨蜂药在蜜蜂体内外的代谢规律和迁移行为,弄清蜂药的疗效、毒性与蜂药浓度之间的量效关系,制定出合理的休药,为临床安全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剂型的选择和新药的开发提供方向。
3.加强对微生态制剂、免疫刺激剂、生物蜂药及中草药等绿色蜂药的研发
化学性蜂药使用不当容易引起药物残留等质量安全问题,通过改善蜜蜂肠道生态、提高蜜蜂抗病力,研究生物蜂药,以及开发无残留安全的中药防治蜂病,都将积极推动我国绿色蜂药研制水平和养蜂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