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运动系统解剖学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2021-03-02许凤燕贾立敏刘慧东吴树亮
许凤燕 孙 亮 梁 龙 孔 建 贾立敏 刘慧东 吴树亮△
(哈尔滨医科大学,1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哈尔滨 150081)
运动系统是系统解剖学第一篇内容,专有名词多,结构立体抽象,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对于刚接触医学和解剖学的大一新生,多数感觉“学不明白、学不扎实、学不精通”。本校在运动系统中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小班教学,学生的预习情况直接影响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而以PPT和书本为主的预习和复习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学生的认知特点,预习效率低、效果差[1]。微课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制作成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微视频,进而将知识简单化,记忆容易化,有利于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体现[2]。本研究制作了适用于理论实验一体化运动系统微课,并将微课应用于教学的课前和课后阶段,观察其教学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校2019级临床五年制专业2个班级,对照组45人,实验组48人。2组学生入学成绩、年龄、性别构成比之间无差异。2组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同步。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设计 选取运动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实验组采用微课与传统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相结合模式。即制作微课(重难点知识点)—应用微课(课前课后阶段)—效果评价(成绩分析与问卷调查)。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实验一体化授课模式,学生通过课本和PPT等方式预习和复习相关内容。
1.2.2 实验组教学实施过程 ①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创建微信群和QQ群作为交流学习平台,学生加入。课前2 d通过平台推送微课。学生对重、难点内容进行预习,更好地掌握学习目标。同时,学生在交流平台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汇总问题并归类提炼,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同时,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②课中知识点内化: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预习中提出的共性问题,重点讲解。③课后巩固复习:学生对重点内容及时复习,对难点内容进一步理解消化。教师及时解答学生在交流平台中提出的问题,师生、生生间随时互动。
1.2.3 微课的制作 内容见表1。将教学文本、图片、2D和3D动画、视频及标本融合的同时,并与数字人解剖系统的3D结构模型有机结合起来,最大化利用3D结构模型的立体化、随意旋转、透明、缩放和切割的特性使解剖学重难点问题简单化、记忆容易化。在教学设计中,采用理论联系临床的策略。微课时长3~6 min,包括导课、讲解、问题探讨、标本示教、课堂小结及课后思考等环节。采取录屏式和摄像式相结合制作方式,应用Edius软件进行后期制作。
表1 运动系统微课内容
1.3 评价方法
运动系统结束后,进行平时测试、提交作业和问卷调查。内脏学结束后,进行运动系统和内脏学的期中理论考试。系统解剖学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采取考试成绩评价分析和问卷调查分析。统计的成绩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中运动系统部分的理论成绩,期末实验考试、平时测试和平时作业中的运动系统部分成绩。运动系统部分的理论卷面总成绩为60分,实验考试成绩为3分,平时测试成绩为0.6分,作业成绩1.5分,综合总成绩共计65.1分。将卷面成绩按照题型和章节分组分析。按照题型分组,主观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占39分,客观题(单选和多选)占21分。按照章节分组,骨学占16分;关节学占21分;肌学占23分。实验组学生无记名问卷调查见表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习成绩比较
实验组理论考试卷面成绩和最后总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成绩和平时测试成绩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表2)。对理论成绩按照题型和章节分组分析后显示,实验组主观题成绩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关节学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表3)。
表2 运动系统考试的平均成绩(±s)
表2 运动系统考试的平均成绩(±s)
**P<0.01 vs 对照组
组别 卷面成绩 平时测试 平时作业 实验考试 总成绩对照组 43.13±13.82 0.55±0.09 1.42±0.10 1.69±0.92 46.79±14.53实验组 46.73±10.35 0.59±0.03** 1.41±0.12 2.42±0.71** 51.15±10.72
表3 运动系统卷面分组的平均成绩(±s)
表3 运动系统卷面分组的平均成绩(±s)
*P<0.05 vs 对照组
组别 题型 章节主观题 客观题 骨学 关节学 肌学对照组 28.84±10.51 14.29±4.32 12.71±2.55 14.36±5.52 16.07±7.14实验组 31.85±7.93* 14.88±3.34 12.76±2.47 16.67±3.63* 17.30±5.62
2.2 问卷调查
实验组实发调查问卷48份,全部收回。大多数学生比较认可微课在运动系统理论实验一体化授课中的应用效果(表4)。
表4 实验组对微课效用评价表(n=48,%)
3 讨论
运动系统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学时紧张,学生预习时,面对大量的、枯燥的平面图,晦涩的专业名词易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掌握重难点,导致预习效果差。而学生对运动系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后续解剖学课程的学习和学医兴趣。此外,处于高中到大学过渡期的大一新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本研究的运动系统微课符合信息化时代下尤其是“过渡期”大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3.1 微课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提高预习和复习效果
本研究设计的微课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临床疾病为切入点,同时,融入了3D元素和标本示教,更易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预习和复习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总成绩在2组之间没有差别,但是关节学部分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表明骨学、关节学和肌学的教学时长分别为8学时、4学时和6学时。但是,按照重难点内容进行微课设计,各章节的微课分别为6个、9个和2个。可见关节学部分课时少但微课内容多,所以关节学部分教学效果更好。骨学和肌学微课涵盖知识点少,教学效果稍差。此结果说明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微课可能直接影响该知识点的学习效果。本研究对题型进行分组分析后,更能反映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观题成绩,在实验组中高于对照组。这可能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对相关病例、疑点内容查阅资料,不断进行思考和分析,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2 微课辅助教学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本研究具有以下局限性:①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缺少监督机制,教师不能实时掌控学生预习和复习情况。②微课讲解的知识局限于重难点,知识点琐碎,且覆盖范围窄,并且样本量相对较小,结果具有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今后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①应用雨课堂和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实时客观地掌握课前和课后学习行为数据[3-4],建立以微课为自主学习内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②继续构建和完善解剖学微课教学网络资源,扩大知识点覆盖范围与应用人数,进一步探究微课在解剖学中的应用效果。此外,微课仅是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还应重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两者协同作用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