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期食品成“新宠”

2021-03-02法人王茜王思含

法人 2021年2期
关键词:保质期零食食品

◎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王茜 实习记者 王思含

不得不说,临期食品最近很火。临期食品,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其主要消费群体,一般被认为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中老年人。不过,这种认识“想当然”了,真实情况是,临期食品在年轻群体中已成为“新宠”。

种种迹象表明,临期食品如今越来越受年轻人青睐。纵观各社交平台,豆瓣上有专门分享内容的小组,知乎上有众多的相关话题和讨论,B站上还有UP主专门制作视频进行临期食品开箱测评。从线上到线下,四处可见各种“临期商品专卖”,全国不少城市诞生了一些区域型临期食品品牌以及实体店连锁。目前,临期食品正在逐渐形成产业链,一个庞大的市场悄然崛起。

“以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CFP

活跃于豆瓣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成立于2020年9月,目前聚集了近2万名临期商品爱好者。组员们秉持着“以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理念,分享自己购买临期食品的各种心得体会;在小红书APP上搜索“临期零食”,可以看到相关笔记近千篇,内容除了推荐一些淘宝店铺之外,还有很多拼多多临期食品店铺分享,吸引不少网友收藏留言;在年轻人热爱的B站上,一个名为“馋大鑫”的UP主专门制作了一期视频,对其198元购买的3箱临期食品进行开箱测评,截至发稿时,视频播放量超过18万次,获得1.2万个赞。

天猫超市的“临期食品”专卖店,让“羊毛党”沉迷:“38元一瓶的意大利橄榄油,只卖10元”;“在京东卖14元一罐的德国黑啤,这里10元3罐”;很多汽水、糖果、薯片、果干等零食,以四五折促销,“四舍五入”之后,几乎不要钱。这么低的价格,自然让消费者乐此不疲。网友李玲慧称,自己早已习惯在淘宝上购买临期食品,“买得最多的是网红进口零食,原价太贵,打完折后再‘剁手’就不心疼了”。李玲慧介绍,除此之外,她还会在专门的品牌食品特卖APP上购买临期食品。

线下“临期商品专卖”也是愈来愈多,最为常见的是超市里的“临期食品专区”。在北京望京附近的一家进口超市,《法人》记者看到,一个独立的货架区上贴着“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字样。货架上摆放着大米、食用油、麦片、饼干、薯片、奶粉、酱油等食品,还有少量润肤乳、面膜等日化用品。每件商品上都贴有一个醒目黄色标签,写着“临保商品,请在保质期内食(使)用完毕”。销售价格为原价的2到5折。记者发现,其中一款曲奇饼干生产日期是2020年4月13日,保质期一年,距离过期还有3个月,打5折;另一款意大利面保质期至2021年3月10日,原价29元,现价8元;还有几罐不同品牌的奶粉,原价三四百元,现在仅售50元左右。

类似的“临期食品专卖”在北京、上海等各地涌现。在上海静安区大宁音乐广场的地下一层,一家专营临期食品的店铺里人来人往。据媒体报道,这些人不少都是附近上班族或居民,四五十平方米的店面常常被这些“寻宝客”挤得满满当当。仔细观察这类专卖店,一般都是开在社区周围。

据了解,全国不少城市诞生了一些区域型临期食品品牌,如临期捕手、好特卖、繁荣集市、帝斯卡特、老婆大人、好幸福、德仪洋行等。一些临期食品店连锁规模,如悠品食惠、T3进口食品、饴食货仓、好特卖等,在全国已达十几家。

据从事临期商品的专业人士观察,当前的临期食品,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年轻人都是消费主力军,其占比大大超过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新零售商业评论的一个小范围调研显示,虽然90%以上的人表示,不选择购买临期食品,“因为感觉吃进肚子里的食品,生产日期越新鲜越安全”。但95%的“90后”却对此表示,视情况而定:“如果是近几天就吃的,肯定选择最便宜的,距离保质期较远的临期食品,口感不会有什么差别。”由此可见,年轻群体对食品新鲜度要求相对较低,热衷性价比高的商品,对临期食品的接纳程度更高。

目前,临期食品正成为年轻人的“薅羊毛”圣地。网络搜索关键词“临期”,其已作为一个特定门类商品,被大量营销信息推荐。

地球人都爱临期食品

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购买临期商品,这样的商品是否安全无害?

其实,临期商品是距离保质期很近的一类商品,在国外早已拥有较为成熟的销售模式。对于食品类保质期的规定,发达国家向来非常严格。

以日本为例,几乎所有加工食品必须标明“赏味期限”和“消费期限”。“赏味期限”指可以享用食品美味的期限,即便过了该期限,食品仍可以食用;“消费期限”指一旦过了该期限,就可能发生腐烂变质,最好不要享用,就是通常我们理解的保质期。在日本超市和便利店,食品打折一般从临近“赏味期限”开始,之后每天以减10%—90%的幅度进行打折促销。一旦过了“赏味期限”,虽然还可以食用,但是商家通常建议扔掉比较好。

由于日本人的饮食离不开便利店,便当、三明治、饭团等保质期通常只有一到两天,为保证新鲜,店主会在距“消费期限”几个小时前丢弃不新鲜的食物。据悉,日本由此每天产生几十吨的食品垃圾。以日本著名“罗森”便利店为例,商店将下架食品先交给“废弃物处理商”(日本专门帮企业等处理垃圾的公司),然后处理商将简单处理过、无异味的食品送到日本“堆肥处理工厂”,在那里经过简单加工后,卖给日本肥料公司。

CFP

美国的食品保质分为4种标注方式:

销售截止日期:卖场只能在这个日期前销售这些食品,但也会备注一些信息。例如,牛奶在超过销售截止日期后,一周内仍然可以喝。

最近口味期:主要指食品味道或者质量的最佳时间。

食用期、食物的最后食用日期:由生产厂家、包装商和销售商共同决定,一般这个日期是各种日期中最长的,超过这个日期就必须销毁了。

封箱包装日期:注明封箱日期,以便出现问题进行追究。在美国,几乎每家超市每天都会拿出即将过期的食物捐献给穷人,农业部也开展了多项食品和营养免费资助项目,此外还有专门针对老人和儿童的计划。

在英国,每晚赶在下班前购买既便宜又绝对安全的临期食品成为很多英国人的日常习惯。对于此类食品的信赖,主要源于英国在食品安全方面严格的规定和监管。若销售方不遵守法规,会面临民众起诉和巨额罚款的危险。

在中国,2012年北京工商局曾出台过“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明确了离保质期多久的食品被算临期。我们常见的一些商品如罐头、饼干、方便面等,一般的保质期都在6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而根据官方的临期标准:标注保质期一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标注保质期6个月到不足一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一般大卖场规定,保质期超过2/3就得下架。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临期商品,并非只有三五天时间,一般都在一至六个月内。可以说,临期食品不同于过期食品,如果在商品截止日期内食(使)用,基本没有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忧虑。

900亿元市场规模让资本巨头看好

对于喜爱购买临期商品的消费者来说,物美价廉是“王道”。性价比高,永远是第一追求。而对于赚差价的中间商来说,则是一个正待挖掘的“金矿”,而利润空间来源于巨大的价格差。

根据公众号“豹变”对临期食品批发商的采访,以一批价值50万元的临期巧克力为例,批发商进货价只要三四万元,最后却能卖出15万元,利润涨好几倍; 零售价差也是显而易见的“真香”:原价十几块的依云牌矿泉水,临期卖价只要5毛钱一瓶。三只松鼠的巨型零食大礼包,淘宝价 148 元,临期卖价仅为30元 ,直接打2折。

因此,资本巨头也看好这个市场的无限潜力。早在2018年,电商平台好食期的母公司就获得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而临期食品电商平台甩甩卖也于2019年3月获得3500万元战略投资。

资本关注临期商品市场,不太可能是盲目追捧,一定是经过数据推演和估算的。随着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新兴零售渠道快速兴起,零食行业在快速消费品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成为未来快速消费品市场中最具前景、最有活力的行业。近几年来,我国零食市场一直保持着逐年增长势头,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中国休闲零食行业规模呈现梯形增长态势,2016年休闲零食行业规模为8200亿元,2018年扩大到9900亿元,2019年持续增长为10556亿元,预计到2020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1200亿元。

除此之外,我国每年进口食品规模也日益扩大。《2020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进口食品金额高达90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4%。预计2020年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若按5%的库存沉淀计算,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接近900亿元。

随着当前国内积极倡导节约消费的风头正劲,物美价廉的商品将成为人们的选择趋势。据氢元数据整理,我国每年因为流通效率低而造成的食品损耗高达上千亿元。因此,有效利用临期商品资源,可使食品浪费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促进逐渐进入“趋于理性、平衡价格与品质”的新消费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说,临期商品生意,还是很有意义的,临期商品市场潜力同样不可小觑。

具有较大成长空间

由于临期商品本质上属于清库存的一类,对于厂家和销售商而言是“刚需”。供应商亏损的钱,恰恰就是临期商品销售者赚的钱。如何从“白菜价”的临期商品中挖掘出“金矿”,是这个市场风口的下一个研究课题。

随着国内线上电商平台的发展,临期食品渐渐脱离单纯依托超市消化库存的方式,找到了另外的生存土壤。比如电商平台对临期食品的追踪,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但能够及时动态地展示每个商品的临期时间,供消费者选择下单时机,还能针对回购率高的商品以“爆款”推广,扩大销量。以拼多多为例,自2018年以来,就开始尝试主打“临期奶”的销售,一度引发高度关注。

CFP

在拼多多上搜索“临期”,会出现很多相关商品:原价70元12盒的安慕希酸奶,2020年9月生产,2021年3月过期,仅售29.9元;2021年2月到期,只要27.9元。拼多多平台上的商家还会根据品牌的不同,将“临期奶”只以 20~50 元不等的价格出售。记者注意到,在某店铺内,伊利脱脂牛奶月销达到3235笔,以30元 / 箱的均价计算,单月成交额能达到97050元。

对于新鲜度要求甚高的奶制品,“临期食品”竟然也颇受欢迎,其他食品就不用说了。淘宝一家名为“裸价临期特卖 进口食品超市”里,销量最高的一款奥利奥饼干,月销量达到一万以上,单价在3.5元一盒,单月成交额也能达到4万元左右。

如今,想做临期食品的卖家进货渠道有很多。比如拼多多、小红书、淘宝、闲鱼、百度贴吧、58同城、公众号、QQ群等。搜索“临期吧”“临期商品”“临期批发”“临期货源”等关键词,可以找到很多内容资源分享链接,多数会同步到个人的微信号、微信群,掌握相关商品最新货源信息。许多此类食品微信群里,更是“折上折”,参与“秒杀团购”还能获得更低的购买价格。

不过,临期商品市场的钱,也不是那么容易挣到的,必须严格掌握好销售的时间周期,这也被称为食品流通行业的“允售期”。只有在“允售期”内清货,中间商的利润才能获得保证。根据公众号“电商在线”资料,在食品行业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距离保质期到期时间过了1/3的商品,就不能进入大润发、家乐福等连锁零售超市。同样,在线上渠道也有相应要求。比如一包饼干的保质期是12个月,如果距离出厂过了4个月时间,那么这个饼干就没机会在超市上架了。因此,及时抓取即将下架的临期食品,在“允售期”内清货是非常重要的。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国认为,“对超市而言,临期食品是不再计算其过去的成本,也就是‘沉没成本’, 降价打折可以获取一定收益,弥补部分成本。对厂商来讲,利润未必最大, 但能把损失控制到最小。而消费者也能买到性价比高的食品。同时是一种环保行为,减少资源浪费。"

据智研咨询对于未来中国休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的分析,虽然我国休闲零食销量巨大,但人均消费仍低于主流发达国家,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目前,我国休闲食品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增长,商品整体价格也随之量价齐升。在此过程中,尤其应该注重产业健康发展,避免因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浪费。物尽其用、方得善终,临期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探索,正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唯有如此,这个市场在赛道上才能跑得更远。

猜你喜欢

保质期零食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它们还在保质期吗
注意食物是否过了保质期
零食的迷幻世界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食品过保质期1天还能不能吃
零食不能乱吃!
危险食品
找找身边的健康零食
爱情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