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已逐步步入现代法治社会

2021-03-02陈坚,志新,东方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宪法法治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从传统宗法社会到现代法治社会,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印迹。

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人与人之间通过邻居、亲戚、同事、利益等方式构成了一个高度熟人化的社会,相应地其流动性和接纳性就比较差,生活相对“静止”。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人一出生就基于地缘、血缘、姻亲关系而拥有了特定的身份,终身处于长幼差序的人情格局之中,人们在牢固的关系网络之下工作生活、世代传递。在这种“人情”差序社会中,已公开的法律制度往往被虚置,而潜规则却容易盛行。这种潜规则代替正式规则之后形成的社会空间,主要是靠人情关系来调整。这种人情一旦介入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

从根本上治愈宗法社会的弊病,必须相应地建立现代法治社会。所谓法治社会,包含三个层面含义:一是法律在国家治理中拥有最高权威;二是法治的根本在于公权力守法;三是全社会普遍守法。这三个层面的顺序是依次递进,而不能轻易颠倒,这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基本逻辑。

遵循这样的逻辑,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建设理念,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进入全新阶段。20 世纪90 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逐步建立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也有了突破性进展。1997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1999 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进入21 世纪,中国的法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等内容写入宪法,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至2011 年,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 部、行政法规706 部、地方性法规8600 多部。以此为标志,中国形成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同时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仅仅是依法治国的第一步。尽管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问题,正说明法治意识还没有在全社会广泛地、牢固地树立起来。由此可见,依法治国更需要全社会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信仰法律。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如今,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从制定外商投资法到编纂民法典,从修改环境保护法到修改食品安全法,聚焦重要领域开展法律法规立改废释,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很强的依法执政自觉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律保障。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随着法律规定、司法体制、维护权益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权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全面保障。这些进步与发展,标志着中国法治国家建设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全社会逐步树立起对法律的真诚信仰。设立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法治承载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使之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挥法润人心及强基固本的独特作用,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了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就能通过法律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法治社会建设有没有成效,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建设在身边、有实招、见成效,让法治中国建设更广泛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4 亿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不断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国家宪法日

2014 年11 月1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每年的12月4 日定为国家宪法日。1982 年12月4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现行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 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 月4 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宪法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更正——
道县:学校宪法宣传教育全覆盖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2018年3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宪法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部宪法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