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传承 大英卓筒井镇在文旅中振兴
2021-03-01车文斌彭志萍
车文斌 彭志萍
“蜀去海远,取盐于井,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史册中的一段文字,让天府之国的卓筒井名闻天下。一千年后,以卓筒井命名的古镇四川大英县卓筒井镇让这段历史传承变得鲜亮。
去节巨竹牝牡相衔为井,一筒致水数斗,如今,卓筒井镇井旁汲卤的声音穿透历史,还是那么响亮,书写着一段乡村振兴的传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三农”工作作了再部署,强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让我们再次来到这个小镇,追寻卓筒井镇走向乡村振兴中的足迹。
卓筒井遗址公园变景区
在大英县卓筒井镇关昌村,至今还分布着不少积淀着厚重历史气息的老井——卓筒井。“凿地植竹”,圆刃锉、表层套管、扇泥筒……直立粗大的竹筒,无声地诉说着先辈们手工制盐的故事。这是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开人类机械钻井的先河,比西方早800多年。
目前,在遂宁市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卓筒井,以卓筒井镇尤多。卓筒井遗存群落是现存分布密度最高、片区面积最大、最具有宋代卓筒井特点的典型标本。
历史不容遗忘,尤其是闪现智慧之光的卓筒井文化,更是先辈留存至今的文明痕迹。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大英县挖掘和保护卓筒井历史、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价值,构筑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体验、卓筒井文化传播、卓筒井品牌塑造等全产业体系,塑造“千年卓筒井”文化名片,卓筒井遗址公园诞生了。2020年12月22日,遂宁市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卓筒井遗址公园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依托“卓筒井”文化,大英县的为干屏村已成了全国乡村旅游的一个样本。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干屏村再现川东地区农业生产、农耕生活、农民技艺等农耕传统工艺特色院落,再现人类生产生活发展进步史。宋代古老的卓筒井,加上现在的万亩甜桃产业园,“宋井桃蹊”AAA级景区俨然成了城市人消费休闲的乐土,“逛井”“卖花”“卖果”,特色旅游,农文旅融合,好一派乡村振兴其乐融融的动人场景。
自2017年至今,为干屏村已多次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暨桃花美食节,吸引周边市县乃至省外游客近100万人次,旅游带动地区群众经济收入年增收2000余元。
2020年12月,四川省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公布,大英县卓筒井镇为干屏村等23个乡村被列入名录。为干屏村是遂宁市唯一入选的乡村。
在传承中激活盐井文化
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居于首位。除了文旅产业,小镇的“卓筒井”品牌和天然盐卤资源已成为企业的香馍馍。大英县有丰富的盐卤资源,闻名全国的“大英死海”就是盐卤资源成功开发的典范。
传承文化,复兴井盐,卓筒井制盐技术和卓筒井文化在这里得到再现和创新。久大蓬莱盐化公司将现代工艺手段与传统文化要素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制盐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全新的“卓筒井-益生元盐品”问世了。
在为干屏村,一种新型的生产合作模式应运而生。资本联投、生产联营、经营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这种“产联式”合作社运行模式整合政府、农户、村集體、工商企业四大主体,既有效盘活了资源,又整合了各方力量。
同时,政府投入200余万元修建冻库、生产旅游便道等基础设施;农户则以土地和1元/根果树资本投入;村集体和工商企业按照7∶3的比例进行投资,9个村以每村2万元的标准投入资金18万元,工商企业投入7.5万元,建立农资超市。这种新型合作方式一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设注入活力。
据了解,目前,在公布的国、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大英县共有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围,其中,卓筒井和徐氏泥彩塑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蓬莱大乐与象山花锣鼓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还有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皆为县级。
宋井桃蹊景区、卓筒井陈列馆、安乐村普渡寺……卓筒井镇激活盐井文化,打造了不少乡村旅游景点,卓筒井的魅力日益彰显,影响力与传播力与日俱增。
卓筒鸡、卓筒井肥肠、卓筒老井酒……卓筒井镇原汁原味的乡村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在赏景的同时品味美食。承载卓筒井文化,一种以“卓筒井”为魂的商业品牌已悄然成形,成为大英县的又一张名片。
精准扶贫扶出幸福生活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三农”工作重心作出历史性转移的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卓筒井镇脱贫的幸福村,贫困户甩掉了贫困帽子,原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219人,已经过上了幸福生活。
幸福村位于卓筒井镇东面,全村农户436户1522人,贫困率14%左右。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制定了幸福村未来的发展蓝图。幸福村有一些撂荒地,为解决此状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镇里立足实际,扎实推进农村耕地撂荒整治攻坚行动。
很快,村里逐步实现撂荒地复耕全覆盖,发展辣椒、玉米、水稻等村集体产业,帮助困难群众增加收入来源。“我们村从2019年底就开垦撂荒地,360多亩中种植辣椒150亩。技术方面,我们统筹管理指导销售这一块,自己找市场,不存在销不出去的现象。同时,雇用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在里面劳动挣钱。”幸福村村支部副书记邓海军说。
目前,卓筒井镇已有1200余亩撂荒土地被重新开垦耕种,曾经的荒地再次焕发勃勃生机。“现在这个收入比较乐观,集体增收了,农民也得到了实惠。”村民邓方学说。
卓筒井镇党委委员杨再贵介绍说,利用撂荒地做得最多的就是幸福村,集体经济创收达50万元,村民务工收入最多的可达3000多元。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集体经济,村民不仅可以分红,还可以增加集体性收入。通过鼓励农户复耕、业主复耕、村集体经济组织复耕,从而盘活土地资源,对农村撂荒地的利用是有益的探索。
如今的幸福村早已没有了贫困村的模样,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各家各户,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与翠绿的青山相映,到处是幸福美丽新村的动人场景。
(大英县卓筒井镇政府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