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的背后
——三十载的坚守
2021-03-01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 213019
张永洁
仍记得被分配到全厂最大的设备上那年,我体重仅仅42kg。也就是那年,我实现了成为一名金属切削加工工人的心愿。进厂第一天听到“做什么事都需要寻求方式方法,倘若你一个月只扫坏一把笤帚,就可以碰设备上的操作按钮”,师傅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接下来的一个月,我通过总结扫地“铲、刮、掸三步走”心诀,果然一个月只扫坏了一把笤帚。实现目标的这一天,师傅说可以开始学加工技术了。
因为起步比同批进厂的同学晚了一个月,连续3个月我都是上1.5个班,上完早班,接着跟着中班的师傅一起学,通过学习我第一个掌握“连铸框架”加工全部工序的加工要领和质量控制方法,也成为了同学中第一个开班独立干活的佼佼者。
干一行、乐一行
1992年7月,我进入技校,开始镗铣知识学习。1995年1月,企业发展急需人才,瘦弱的我戏剧性地被分配在当时公司最大的数显龙门铣床任操作工(数显龙门铣床大小为 2.5m×6m,当时公司一般数显龙门铣床大小为1.6m×2.5m)。在最开始的一个月内,师傅安排我打扫设备切屑,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一个月的扫地经历塑造了我严谨、务实且高效的工作作风,也让我明白工作的真谛是把每一件工作做到极致,干一行、乐一行,从而享受工作过程带来的酸甜苦辣!
凭着这股热忱以及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我用42kg的身躯扛起了一片天。1996年1月,我正式独立开班,实现了进公司第一天的诺言——“大设备别人能干我也能干,而且我要做到最好”。“公司是船,我们就是水手”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话。同年9月我更是得到公司的肯定,被派往日本三菱重工广岛制作所学习数控加工技术,如图1所示,这次机遇更是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当水手光是喜欢、吃苦耐劳还远远不够,还需在延续传统的加工技术基础之上,不断地更新和提高制造工艺水平。这次赴日学习也让我埋下了为国家、为企业数控技术发展奋勇前行的决心!
图1 1996年9月在日本三菱重工广岛制作所研修
干一行、守一行
一木一石高楼起,胼手胝足是精神。如今,那个喜欢干活儿、肯下功夫的年轻人已不再青涩。多年来,我不仅编制出一套用螺纹铣刀铣削大螺孔的宏程序,还发表了论文《大直径内螺纹数控铣削编程研讨》,提出的“三点找正法”消除了大件自重引起的扭曲变形,达到直线找正的目的。创新加工理念的快速铰孔等新技术,使公司的机械加工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并不满足于此,岗位需要坚守,不断的创新正是一种坚守。2002年,我们的第一台4.5m×20m的大型数控龙门铣投入使用,公司将全厂最大最关键的这台设备交给了我。这是一台被当时安装设备的俄罗斯专家称为“魔鬼系统”的俄罗斯数控龙门铣,面对困难和挑战,我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短短两个月,就已经能熟练操作设备,同时我还尝试对设备的相关功能进行完善,并探索出了防止机床误操作的“十秒确认法”。
记得有一次,因为操作系统较老,为解决斜面上孔的定位和加工问题,连续工作三十多个小时,攻克了国外安装调试专家都感到头痛的难题。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03年以来,数控龙门铣采用“张氏操作法”加工的80t以上大型轧机牌坊,已接近500多片,就“轧机类牌坊的加工分析”我分享了相关经验,理论知识和技能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如图2所示。
图2 现场经验分享与交流
干一行、传一行
我想,实现中国制造2025,就必须有一批高技能人才。那么高技能人才从哪儿来,就要靠我们的传承。作为工匠,我们责无旁贷,必须担起这个责任来。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从1996年到2007年,十余年一线操作的摸爬滚打,让我明白只有把自己总结的方法形成标准并推广运用,才能不辜负这一行,打造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张永洁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以来,这里成为新职工加速成长的新摇篮、骨干人员切磋攻关的孵化器。每月一次改善发布会是工作室的特有例会,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挖掘好的操作法并推广应用,为生产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现任公司数控龙门铣床的首席技师徐剑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徐剑承担的项目,获得常州市职工科技创新一等奖,2016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徐剑说道:“从师傅那儿学到那种韧性,就是毫不气馁,即使失败很多次,也还是咬紧牙关继续去攻关。”通过传承和带教,工作室已培养出高级技师50名,技师30名,部分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和常州市技能标兵等荣誉称号。
怎样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岗位?我的回答是必须投入一颗满腔热忱的心,树立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信心,深爱着脚下培育自己的沃土,坚信青春之力必将奏响“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