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科普人才队伍发展问题及对策

2021-03-01韩晓明

人才资源开发 2021年19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科普

□韩晓明

《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科普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方面,在解决不充分不平衡发展方面,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实现创新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神兵利器。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一座高楼大厦,科学普及则是这座大厦的根基,只有更多的人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能通过其实现自身价值,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投身科技创新事业。

一、河南省科普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截至2019年,河南省科普专职人员15599 人、兼职人员86139 人,在全省人口中占比不到千分之一,这对河南省科普工作的实施提出了巨大挑战。科普专职人才数量不足,学历偏低,老龄化现象严重,科普创作人员以及复合型、创新型科普工作者等专业人才缺乏,科普工作者选拔、培养、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落后,无法激活团队活力,缺少顶层设计等问题制约了科普人才队伍的发展。

二、河南省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素质人才偏少

在科普需求急剧上升的同时,受众对科普的展示、教育、技术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缺口十分巨大。科普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和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为41.2%。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不竭的动力,只有好的科普作品才能与公众产生共鸣,目前科普创作人才奇缺,结合河南省实际创作的人才更少。

(二)专业型人才缺乏

专业型科普工作者所占比例较小,存在学科单一、知识结构不完整、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如科普工作者需要教育学、传播学、美学等技术和原理的支撑,不仅要了解受众心理和市场需求,还需要掌握策划、脚本编写、主题提炼等技巧,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目前科普工作者普遍缺乏的。

(三)竞争力不强

一是科普工作者的层次、结构有待提升。河南省科普队伍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不足,高级职称和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较低,这就导致科普质量不高。二是受体制制约,缺乏敢于打破常规的灵活选人、用人制度。管理岗位的用人及提拔往往固守“论资排辈”,很难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做到因岗选人、按需用人、论才聘任。这就导致一部分人的惰性心理,对待工作缺乏探索进取之心,对待新知识、新技能缺乏新鲜饥渴之感,尤其是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受岗位限制,无法做到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向前冲。因此,单位在选人、用人时应营造一个民主、公开、公平的良性竞争环境,这样既能保障人才队伍的活性流动,又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四)稳定性较差

打造河南省科普人才队伍过程中,既要注重建立明确的人才队伍整体目标和长期规划,又不能忽视个体的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感等需求。多年来,河南省科普工作既缺少清晰明确的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又缺少能将目标和规划实现的人才,这样就导致科普人才队伍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在满足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会需要后一定会向着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当人才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他们或者降低需求安于现状,或者跳出“舒适圈”另谋高就,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不利于科普事业发展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五)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针对性

一是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针对性,组织在建立激励机制时,自身就缺少明确目标和长期规划,所以导致激励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模糊不清、可操作性差的问题。二是激励手段单一。如今仍有许多组织在一味采用物质奖励的激励手段,对于科普人才队伍的激励,他们更看重的是荣誉感、成就感及被认同感。河南省的科普工作者没有专业的职称评审序列,他们只能通过其他专业领域申报职称,这无疑打击了他们对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河南省科普人才队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对科普人才队伍进行重新分类

传统的科普工作者分为专职和兼职科普工作者,或是分为高端科普工作者和一般性的科普工作者以及科普设计人员等,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公众希望获取各类科学知识的需求。依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提到的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 项提升行动,再结合科普工作实际,可将科普工作者类型归纳为以下五类:青少年科普工作者、农村科普工作者、企业科普工作者、老年科普志愿者、高层次科普工作者。

科普工作者队伍的重新分类首先有利于对科普工作者总量进行统计,也统一了科普人才队伍发展的口径;有利于各地科普工作者的管理部门开展有效的分类、分行业管理和培训,避免产生专项资金重复使用的现象;明确科普工作者的岗位职责以及服务对象范围,有利于提高岗位从业者的工作效率和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深度,有利于搭建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平台,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共筑对话平台,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经验互鉴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加强科普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

从目前情况来看,科普人才结构缺乏合理性,没有专门的职称序列,导致专业化、职业化、创新型科普人才严重匮乏。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科普专业、科普职称序列。科普行业专业人员发展和壮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也起重要的引导作用,职称的评审不但可以指引科普人员紧跟指导方向进行研究和实践,还可以增加他们的获得感、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使他们更有动力和热情投身到科普事业中来。

(三)加大对科普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

一是设置科学普及专项培训资金对科普知识、传播方法等进行更新升级,并为科普工作者增设传播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搭建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平台,为更多的科普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二是充分发挥科技辅导员的职能作用,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三是培养高素质基层科普人才队伍,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基层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依托农广校等平台开展基层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基层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建立健全科普人才队伍激励机制

一是公开透明原则。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充分征求团队成员的意见,把激励的标准、条件、范围、措施等通过政策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大家知道团队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这样既保证了制定的激励机制的公正性,又可以使大家干有目标、追有方向。二是利益导向原则。就是要重视人才在物质激励方面的需求,使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统筹兼顾。要摒弃不讲物质利益的唯心论观点,正视物质激励的作用,切实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者交互使用,彼此配合,相得益彰。三是法制保障原则。就是要增强激励机制的刚性,减少随意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符合河南省科普人才发展的激励制度规范。四是灵活多变原则。就是要鼓励尝试不同方式的激励手段,根据人才个体需要、目标、兴趣的差异,运用多种要素组合的激励机制,包括政策性激励、目标性激励、薪酬性激励、福利性激励、环境性激励、鼓励性激励、荣誉性激励等手段,根据不同类别人才的共同需求和不同特点,灵活掌握,因人施策,有的放矢,多管齐下。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科普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科普漫画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