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神话故事
2021-03-01王玉
听说高中同学们手头的《红楼梦》课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的。我手头这套《红楼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的。大家可能都知道,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会有一点细微差别。从我手头这套书看,翻开第一回,两个神话故事很有意思。
《红楼梦》的神话背景,给生活中的故事加上了某种 “神的启示”的意味。《史记》里就有陈胜吴广起义,假借神灵,在鱼肚子里藏文,让人们更加信服的事。可见,给故事加上一个神话背景,就仿佛有了某种命运的深意。
这种深意有时候也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更加信服。从“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将真实的故事隐藏起来,“贾雨村”谐音“假语存”——将假话留存起来,可以看出,作者大概也想让读者觉得“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为何要真假难分?据石昌渝先生考证,曹雪芹《红楼梦》的成稿时间不会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这时期正是清朝“文字狱”的高潮时期,先后发生了乾隆十六年的“伪奏稿”“逆书案”,乾隆二十年的“《秋水诗抄》案”,等等。可以说从乾隆十六年到二十七年,大大小小的“文字狱”众多,牵连甚广。曹雪芹家族本就获罪被抄家,所以一旦被认为“发牢骚”,很可能就是悖逆死罪。曹雪芹大概想把他所经历的写下来,又怕自己惹什么麻烦,干脆假借一个背景,越离奇越好,神话就是这样一个好选择。
图/视觉中国
女娲补天的重重内涵
《红楼梦》这样写女娲的神话故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中国神话中男神很多,但是作者偏偏选了一个女神。《红楼梦》里女孩子占大多数,每一个层次的女孩仿佛都比男孩优秀,比如贾宝玉的才华就不如薛宝钗和林黛玉。而女娲正好是上古女神,从造字法上看,“娲”右边的“呙”代表太阳,太阳一般是人们神灵崇拜的开始,女娲在女神体系的地位很可能无出其右。
《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我们能感受到天塌地裂的灾难之重和女娲炼石的气定神闲,连石头都是五彩的,方便变化出不同颜色的云霞。还有补天材料的尺寸——“十二丈”照应十二个月,“二十四丈”照应二十四个节气,“三万六千五百”则照应一百年,也就是说,这些灵石暗喻着时间,漫长的时间是连天也可以修补的。
一百年是三万六千五百天,但《红楼梦》里写“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作者偏偏让多出一块。这一块放在“大荒山无稽崖”——这几个字隐喻“荒唐无稽”,有人事无常之意。这块石头自认“无材”,并没有什么道理。女娲同时炼很多石头放在一起去用,拿一块补一块,这块与那块之间差别不大。所以,这石头不是“无材”,是“无命”,没那种被女娲拿去补天的“命”。这其实有点像曹雪芹。
古代文人对科举考试很看重。古人从蒙学阶段就开始为科举考试做准备,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就是说五十岁考中进士都算是年轻的。历史记载也不乏有人一生都在考科举,八十多岁还要上考场。
曹家被抄家,是重罪。清代有制度规定,若是家族获重罪,后代不得参加科考,所以曹雪芹失去了考试机会。我们不清楚贾宝玉“不喜仕途经济”的态度是不是曹雪芹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在清代,无法参加科考对于一般文人而言,的确是莫大的打击。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雪芹跟那块余石一样,“有材无命”。
这块石头最后的落脚地在“青埂峰”,这“青埂”二字谐音“情根”。换句话说,这块女神锻造的灵石被放在了“情根”上,逐渐通了灵性。从造字上说,凡是带有“青”的,仿佛都有“精华”之意。如“晴”可以看作“日之精华”,“清”是“水之精华”,“情”这个字可以看成是“心之精华”。故在情的根上,用“心之精华”滋养并生长的石头,化作了“通灵宝玉”。
太虚幻境的前世姻缘
作者提到的第二个神话,是太虚幻境。这仍是一个女神——警幻仙姑掌管的世界,文中写道: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太虚幻境在《红楼梦》中很重要,第五回也出现过。它究竟是什么?有很多说法。有学者认为是佛教里面的“真如福地”,是《阿弥陀经》中的极乐世界。也有学者认为是道家 “自然无为”“无欲不争”的所在——“自然无为”得益于太虚幻境中的“天地精华”,只要在天地之中,就会得到滋养,顺自然之意变化。“无欲不争”是太虚幻境中给出的红楼人物结局的寓意,最后都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必争抢?还有学者认为,太虚幻境是曹雪芹“心造的幻影”,是天上的“大观园”,是桃花源、理想国、乌托邦,等等。
太虚幻境在哪里呢?西方灵河岸的三生石畔。唐代袁郊的《甘泽谣·圆观》里面提到三生石,说的是前生、今生、后世,比喻姻缘前定。文中这段话里提到的“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两个人物之间灌溉与报恩的故事,这是在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缘。
“绛珠草”是林黛玉在太虚幻境最初的样子。“神瑛侍者”在太虚幻境是一个侍弄花草的“花匠”,职责是照顾花草。这跟贾宝玉的个性很像,前生在神界里照顾花草,今生照顾大观园的姐姐妹妹,都是照顾。
这小草在神瑛侍者的照顾下,逐渐修炼成了人形,成了“绛珠仙子”。因未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听说神瑛侍者想要下凡,仙子决定要跟着去报恩。警幻仙姑问拿什么报恩呢,仙子说既然他日日浇水,是“甘露之惠”,自己就拿一生的眼泪还给他。在这里,一方面作者解释了黛玉爱哭的原因,是要“还眼泪”;另一方面也解释了黛玉的病,是郁结导致的心病。从黛玉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就开始了“还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