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孤行者
2021-03-01瑞安中学202015
文 瑞安中学2020(15)班
图/视觉中国
我的外婆外公岁数不大,都是“60 后”,生活在高楼镇的一个没多少人家的大山深处。
每次去探望他们,总是要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一路从高速公路到省道,到最后几乎只容一辆车通过的乡间小道,不知行走多久,才最终到达他们家,一个名叫张坑山的小地方。
他们住的地方非常简陋,除了基本的水电设施,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现代气息。虽然也有电话、智能手机,但是他们对此并没有多大的需求,将这些当作可有可无的存在了。父母也曾让他们到城里养老,可他们就是不听,惦记着屋前两三亩的田地和屋后养的七八只鸡鸭。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来到城里吃一顿团圆饭,然而第二天清晨6 点不到就在客厅晃来晃去,嚷嚷着:“养的鸡再不回去喂食就要饿死了!”在这大山深处,他们已对这一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扎根于泥土多年,难以再和这片土地分开了。
看望他们的时候,往往会找不到外公。外婆有时在家里织织毛衣做做散工,有时在田里和外公一起照料庄稼,而外公则无论刮风下雨永远在“田深不知处”。他们分工十分明确,也十分简单。自从把母亲抚养成人、送出深山后,生活变得更加单调。他们也安于这样单调却艰辛的生活。他们总是孤单的,甚至一天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不会互相碰面,各自忙碌自己的事情。距离最近的人家有百来米路,距离镇中心有十几里路,在他们的眼中也许“社会”一词的概念就是两个人、几头家畜、几亩田地,以及一条通往外界的、与他们关系不大的路。对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或许就是一个领养老金或是买生活必需品的地方。
此外,他们都是半文盲,那个年代在如此偏僻的地方,不仅家里没能力供他们上学,更因为祖辈生活的这个地方根本没有学校和老师,便也没有什么知识、没有什么文化可以去学,唯一学习来的种庄稼养鸡鸭的知识也是来自更上一辈的口口相传。
这样,他们也不愿与外界交涉,只是孤独地生活在这大山深处,生活在了社会的深处。虽然他们是“60 后”,年纪不是很大,本完全有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正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生活方式的固定,使得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时代,默默地和时代背道而驰,成了时代深处的孤行者。
时代的发展会淘汰一部分跟不上节奏的人。这些人也许能享受自己独特的快乐,能够为一些枯燥乏味的事情乐此不疲,也许他们享受到了最纯真的快乐,但是以客观角度来看,这注定是悲哀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