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县阳光猪舍生产应用及全产业链整合调研报告
2021-03-01陈贺亮金艳华
陈贺亮,金艳华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以其绿色高效、经济实用等技术优势,深受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欢迎,已在辽宁省广泛推广应用多年。朝阳县作为辽宁省的畜牧养殖大县,在2013~2019年期间,项目建设7户1.3万平方米的光猪舍,共辐射带动50户,饲养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19万头,与传统养猪模式相比增收25%,养殖户增收1 664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在国内多地出现。辽宁省很多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受其影响,处于逐步恢复生产或停产状态。朝阳县内所有阳光猪舍养殖场户均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近期生猪市场价格持续高位,阳光猪舍养殖场(户)产销态势良好。2019年末,调研小组以阳光猪舍为切入点,在朝阳县选取1家中型规模场、3家小型养殖场和1家新建养殖场,采取现场走访、县乡座谈等方式,跟踪调研实际生产中的建设成本、疫病防控、运营成本、生产效率、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情况,探寻其养殖模式广受欢迎、猪抗病力强的原因,研讨其全产业链整合前景,以期为辽宁地区中小规模养殖场快速恢复生猪生产提出可行性发展途径。
1 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的优势
1.1 建设成本
阳光猪舍的建筑形式主要分为单面式阳光棚舍(单列/双列)和封闭式阳光猪舍(见图1~图3)。单面式阳光猪舍北墙采用砖混或轻钢建筑材质,北坡顶为彩钢板,南面建筑主体为大棚框架结构,具有施工周期短、采光效果好、建设成本低等优势,建设成本在330~360元/m2,适合中小型家庭农场式养殖场户应用,及时恢复生产进行补栏。封闭式阳光猪舍建筑更坚固,南北墙体为砖混或轻钢建筑材质,北坡顶为彩钢板,南坡顶为阳光板,建筑成本为 400~450 元 /m2。
1.2 疫病防控
朝阳县内阳光猪舍养殖场(户)均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阳光猪舍在疫病防控方面的显著优势得到充分体现。阳光猪舍配套墙窗、地窗、天窗、通风带、通风机等通风设备,确保舍内干燥卫生、温度适宜、空气流通,避免病菌滋生。阳光猪舍内氨气味道明显减少,猪应激、腹泻、呼吸道类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阳光猪舍可最大限度利用太阳光,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可使细胞蛋白质变性、凝固,从而抑制或杀灭病菌。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调节钙磷代谢,保证动物骨骼的生长。紫外线具有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可使呼吸变深、频率下降,有助于有氧呼吸,可使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数量增加,提高血液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强吞噬作用,加强机体组织的代谢过程,提高动物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和对不良气候的适应性。相比于传统养猪模式,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可减少1/2的用药量,出栏育肥猪可节约用药成本30元/头。本次调研对某猪场阳光猪舍与传统养殖模式猪舍内环境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表2。
表1 某猪场阳光猪舍与传统养殖模式冬季猪舍内环境指标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indexes between a pig farm in a pig farm and a traditional farming model in winter
表2 某猪场阳光猪舍与传统养殖模式夏季猪舍内环境指标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indexes between a pig farm in a pig farm and a traditional farming model in summer
1.3 运营成本
阳光猪舍把太阳能作为猪舍的光源和重要热源,可有效利用70%以上的太阳光,同时塑料膜、阳光板等对猪舍地面和猪体散发的长波红外线的透过率只有10%,把绝大部分热能保护在猪舍内,减少舍内热能损失。在北方冬季,阳光猪舍白天的舍内温度能保证在20 ℃以上,育肥猪舍白天完全不需要取暖,晚上可放下卷帘被保温,在冬天夜晚打开电地热。冬季采暖季,相比于传统养猪模式,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可节约1/2的供暖能源,出栏育肥猪可节约采暖成本30元/头。
1.4 生产效率(见表3)
阳光猪舍内生长环境舒适,配合应用增效料槽、可调饮水器、无抗饲料等,据阳光猪舍养殖场(户)介绍,出栏115 kg左右的生猪,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可比传统养猪模式提前10 d左右,或者同时出栏一批生猪,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可比传统养猪模式出栏体重多2.5~5.0 kg左右。
表3 2013~2017年阳光猪舍与传统养殖模式生猪生产情况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the production of pigs between Sunshine Pig House and traditional breeding models from 2013 to 2017
1.5 技术创新
阳光猪舍养殖场(户)在按照《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技术规范(DB21/T 2740—2017)》的要求发展生产的同时,也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求突破。一是单面棚舍式阳光猪舍的采光效果明显比双拱式阳光猪舍的好,双拱式阳光猪舍已不在推广;二是棚舍式阳光猪舍举架适度增高,舍内存氧量增大,阳光入射角大,猪舍内阳光可无死角照射;三是电地热可增加保温处理,减少热辐射损失;四是适度控制养殖规模,每栋猪舍以500 m2左右,饲养300~400头育肥猪为宜;五是探究猪舍空气能热水器采暖的可能性;六是探讨阳光猪舍标准化建设模块化组装模式。
2 阳光猪舍在全产业链整合中的发展前景
国内生猪生产形势受禁养政策、猪瘟疫情、生产周期、国际形势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生猪存栏紧缺,阳光猪舍养殖场(户)由于成功避开非洲猪瘟疫情,短期生产效益较好。但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短期效益,在常态形势下,现代化畜牧业做好全产业链开发整合才是稳定养猪生产的关键。
2.1 健康养殖模式是阳光猪舍全产业链开发的技术核心
在阳光猪舍里,猪食用优质玉米、大豆、食用级豆油、进口鱼粉和维生素等配制成的无抗饲料,营养均衡,且不含任何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猪舍冬暖夏凉,天冷有电地热取暖,天热有喷淋降温,呼吸新鲜空气。阳光猪舍养殖可提高猪的福利,减少用药,在改善猪健康的同时也改善猪肉品质。据辽宁省畜产品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应用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饲养的育肥猪,其猪肉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猪肉标准的要求。阳光猪舍基本实现“无抗饲料+阳光猪舍+健康养殖+阳光猪肉”的“全健康养殖模式”。
2.2 生态环境治理是阳光猪舍全产业链开发的重要保障
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国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以来,辽宁省连续实施大型生猪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生态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多措并举加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利用。朝阳县内的阳光猪舍项目场(户)以此为契机,7处项目场(户)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和1 667 500 m2消纳土地,实现种养结合。阳光猪舍通过无抗饲料饲喂、减少料水浪费、科学饲养管理、猪粪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手段,实现“无抗饲料+健康养殖+种养结合”的“全生态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经济、环境、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目标。
2.3 农技推广体系是阳光猪舍全产业链开发的有力支撑
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作为中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从2013~2017年已在辽宁省内连续推广实施5年,省、市、县、乡4级农技推广体系与相关院校、企业通力配合,以“专家定点指导到县、农技人员深入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逐户进行科技扶持。朝阳县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以“科研院校专家+示范基地+农技推广平台+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全技术支撑模式”打造县、乡、村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加速农技成果转化。通过“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干”的脚踏实地的做法,全程实施技术服务,促进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的普及和应用。
2.4 多产业融合是阳光猪舍全产业链开发的根本途径
辽宁省在13个市(除大连市)的56个县(市、区)共推广扶持阳光猪舍核心示范场(户)637个,建成阳光猪舍160余万m2,推广无抗饲料(浓缩料)5.53 万t,累计饲养商品猪848.6万头。目前,阳光猪舍养殖场(户)在生猪养殖环节产业链条已基本闭合,初步形成小规模的合作社雏形,但与屠宰加工和产品销售环节尚未有效衔接,产加销连接尚不紧密,仍未形成高效完整的产业链条。下一步,需要政府搭台引导,龙头企业拉动,通过合作社把散落的养殖场(户)有机地联系起来,打通现代畜牧业生产与优质肉品市场供给之间的壁垒,积极建设本地屠宰企业,搭建冷链物流,加入线上电商平台,设立线下专营柜台,打造“无抗饲料+健康养殖+种养结合+科技支撑+合作社经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阳光猪肉销售”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2.5 品牌价值提升是阳光猪舍全产业链开发的终极目标
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比较适合中小型养殖场(户)的生产需求,即节约成本,又生态环保。无抗生素、无药残、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阳光猪肉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阳光猪肉冷鲜产品和多样化的熟食产品若能在更广阔的平台被大众认知,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在现代畜牧产业中也将大有作为。
3 展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阳光猪舍建设经济简便、管理生态科学、饲料无抗安全,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的优势使项目场(户)有效避免非洲猪瘟的侵扰,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推广层面,阳光猪舍仍需加大宣传力度,应用面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层面,无抗饲料应用、猪舍坚固程度、设施设备模块化组装等仍需进行积极深度探索;在全产业链整合层面,与生猪屠宰和肉品销售环节需尽快打通壁垒,进行有效衔接。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不断更新完善,可以使更多的中小养殖场(户)跟上现代畜牧业产业升级的步伐,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安全、健康的猪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