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景、效应与空间:近代画报中的粤港城市书写

2021-03-01彭敏哲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画报

彭敏哲 彭 志

画报是近代以来一种新兴的媒体,目前已知的近代画报有120余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画报,包括基础文献的爬梳、整理,以及从不同视角切入的理论研究。关于画报的全集整理主要有《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民国画报汇编》《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等;合编本画报主要有《良友画报全编:1926—1945》《时事画报》《北洋画报》《图画日报》等;点校本画报主要有《点石斋画报通检》《点石斋画报全文校点》等。有关画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点石斋画报》《时事画报》《良友画报》等著名画报上。还有一些是从图像传播、美术史、文化史等角度切入的宏观研究,如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郑建丽《晚清画报的图像新闻学研究1884—1912——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吴果中《〈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等。从粤港城市书写的角度切入的研究成果较为少见。有关粤港地区的城市书写研究主要侧重于小说、诗词等传统文献中,①如聚焦于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与社会变革的主要有邓大情《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变革及其小说史意义——以上海、广州为中心》(《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广州都市经济在近代小说中的文学书写》(《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许峰、林琪琪《“原住民”与“新客家”的广州都市书写——以梁凤莲与黄咏梅的都市小说为例》(《文艺争鸣》2017年第12期)等。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则关注诗词中的岭南书写,如陈恩维《从异物到乡邦:明代以前的岭南书写及其意义》、丘悦《唐代八大诗人的岭南书写》等。

有鉴于对近代画报研究现状的考察,本文主要以《点石斋画报》《时事画报》《赏奇画报》《图画日报》《时事报·图画新闻》《平民画报》等画报为观照对象,研究其中关涉粤港地区的城市风俗民情、物质文明及自然人文景观等方面的书写,力图展现出粤港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城市近代化与社会转型过程。

一、摹写图景:山水名胜与市井风情的精致呈现

近代中外画报既有对番禺、顺德、肇庆等地自然人文景观的描绘,也有对广州、香港等地都市景观的书写,借助对景观的选择、呈现、重构与阐释,达成商业、文化或政治的目的。

《点石斋画报》“延画师吴君友如博观约取,绘图若干幅,图缀以诗,厘成卷帙,以供好奇者卧游之具”,①黄逢甲:《申江胜景图序》,《申江胜景图》,上海:点石斋印书局,1884年;北京:华宝斋书社,1999年影印。将目光投向原本附属于方志的山川与城市的版刻图像。中国山水画中有一类采用组画形式表现本地实景山水的图画,可追溯到宋代画家宋迪创作的“潇湘八景”,这类组画选取当地较具特色的山水人文风光,以“地望/城市+景观数字”的方式命名,一些名家名作会演变成本地约定俗成的名胜,如“西湖十景”“潇湘八景”“金陵四十八景”等。《点石斋画报》也绘制有一组广东地区的风景图:《仙塔无影》《越台怀古》《鹤峰纪胜》《文塔腾光》,与表彰本地风光优美的山水胜景不同,画报选取的风景更带有“赏奇”意味,如《仙塔无影》所绘惠州龙川县的一座古塔,“层累九级,矗立千寻,倒插霄汉,虽在日中而无塔影,相传为仙人所筑”,②《点石斋画报》1891年第253期。因塔下有村民曝晒稻谷,所以仙人令此塔无影,便不会妨碍晒谷。《文塔腾光》所绘广东鹤山县坡山海口文塔,“犹清和月某夜,忽有光芒二道,从塔顶斜出,望之如白练,然顷刻上冲霄汉,良久始灭。近处居人见之,目眩神摇,群相猜测。有老名宿曰:非也,方今文运昌明,人文蔚起,国家宏开恩榜,以俾多士观光;然则此塔之瑞霭宣流,光华发现,度必有伟业文人高掇巍科、身应其兆者。谓予不信,请拭目俟之”。③《点石斋画报》1893年第341期。这两幅图根据想象绘制而成,带有神话传说的意味,迎合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

《图画日报》开辟“大陆之景物”栏目,先后刊登了《广东广州城》《广州高等学堂》《广东七星冈》《广州府越秀山》《广东望海楼》《广东包龙图城》《广东范州渔港》《肇庆莲花塘河》《广东南雄州六祖塔》等作品。《图画日报》曾创立“上海之建筑”专栏以展现沪上风光,建构出具有城市自觉与消费文化的十里洋场——“上海形象”。与上海的都市风流不同,广州作为重要的通商口岸,船舶、水系、港口是画报体现的重点。《广东广州城》(图1)的构图以水为界,河中停留着两三船只,河岸上是星罗棋布的房屋,一座高耸的教堂立于房屋中央——据形制判断,应为圣心石室大教堂。其配文云:

自上海外,商埠之大者,恒数广州。盖因通商最早。自明以来,西南洋诸国即以珍异互市,富商大贾,鳞集羽萃,国家设市舶使以司之。本朝道光五口通商,订立条约,而西来贾舶,广州首当其冲,因是商务益蒸蒸日上,兼之气候温暖,壤地膏腴,土产之丰为各处冠,故游珠江者,无不啧啧称极盛焉。①《图画日报》1910年第273号。

图1 《广东广州城》

图中的水道、船只、教堂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广州元素,与文字描述中通商口岸的繁华盛景一道,打造了广州作为港口商埠的城市角色。

《图画日报》中《大陆之景物·香港大花园》介绍香港:“发上海而南,过厦门,抵香港。香港地在广东湾东口,方三百余里。虽弹丸小岛,而为欧洲东来之冲途,番舶云集,市肆环列,其贸易之盛,为东亚冠。”②《图画日报》1910年第354号。香港为一座船舶云集、贸易兴盛的港口商埠。“香港大花园”以小见大,“其地方之宽广,道路之平阔,马车等可以直达。而园中花木繁盛,房室精美,铺金碎玉,环翠流红。入此者胸襟为之一旷,似较沪上诸名园为胜”。③《图画日报》1910年第354号。图画中一座充满异域风采的尖塔高耸,奇石嶙峋,假山蜿蜒,岭南草木茂盛的特点在图中毕现,香港花园与沪上园林相比更恢宏精美,具有岭南特色和英式风情。

都市风物的图像表达,历史上以包罗万象的长卷居多,如刻绘北宋汴京都城风情的《清明上河图》、饱览万历年间北京风光的《皇都积胜图》、映现晚明秦淮风月的《南都繁绘图》等,这些图画“具体制作时兼及审美眼光、地理知识以及旅游趣味”,④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445页。为画报所继承,然而与长卷“应收尽收”的宏大叙事相比,画报更着眼于个别的区域、独特的一隅进行细部的精致描述,将风景与奇人奇事结合,更具有城市生活史的意味。

珠江三角洲水系发达,河涌纵横,珠江沿岸成为商贸聚集、风月流连的娱乐场所,《烛龙游戏》(图2)描绘了珠江两岸的美丽风情:

广东省河迎米街向南一带,乃珠江之烟花薮、风月场也。妓船晚泊,黄龙青雀之舟;客舫春游,绿酒红灯之局。际此阳春召我,烟景怡人,春江花月夜,更有胜于平昔者。《珠江竹枝词》云:“侬是珠江水上生,今年水比往年清。海珠石畔鱼珠左,无数人来看月明。”一咏及之,可想见其胜概矣!⑤《点石斋画报》1891年第261期。

在这幅图中,珠江水波荡漾,两岸碧树连绵,小桥横于江面,游人站立桥头,观看河船上舞龙场景,近处有岭南特色的亭台楼阁,远处有异国风情的教堂,将珠江三角洲水乡的清丽风光与娱乐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2 《烛龙游戏》

近代画报也同样关注到岭南地区的市井风情,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风俗活动的生动再现,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幅车水马龙的世俗生活画卷。龙舟竞渡的风俗在珠江三角洲水乡最盛,龙舟节,岭南地区又称为“五月节”,节日的主题是祀神与禳灾。龙舟节有“扒龙舟”“赛龙舟”“吃龙船饭”等习俗,《珠江竞渡纪图》记录了珠江沿岸“龙舟节”的传统。《龙船》绘制了龙船凫水的胜景,江岸岭南民居鳞次栉比,江中三架龙舟逆流而上,龙舟上有整齐划一的水手,还有敲锣打鼓的乐手,“龙船之戏,吾粤最盛,各乡镇间常赛会,亦有是举,而于端阳前后为尤盛焉。龙船有二种,有竞快者,有不竞快者。乡镇之龙船多竞快,省城之龙船则惟鼓锣旗伞,上下梳巡,谓之游河焉已,盖省河船舶太多,不能飞渡故也”。①《时事画报》1907年第11期。

除了对岭南风俗的常规性报道,与封建迷信有关的习俗活动则更受关注和批判,体现了画报秉持的进步社会文化观,也符合其“开启民智,振聋发聩”的宗旨。作者借图画反映近代广东社会生活的历史文化变迁,以文字表达新闻报道中隐含的作者立场。如《有此陋俗》(图3)描绘了佛山陋俗:

佛山走马路福宁里,向于九月晦日,连设华光胜醮,张灯结彩。其迷信之犹特别者,则莫如斗大士,谓分衣施食全仗鬼王大士为主宰,遂将神像格外装饰,辉煌耀目,高与檐齐,约计所值不下千余金。设有巡丁昼夜看守,与通花街各演所长,以为出色。兹已届期,坊众之开通者即欲传集坊人,商议改良,黜华崇俭。后遇反对者,纷纷置议,谓建醮以酬火德,旧例相沿,若过于省约,恐干神怒,难保无祝融之虑,不如照旧办理云。亦可笑矣。②《时事画报》1906年第31期。

图3 《有此陋俗》

《有此陋俗》右上角图注详细交代佛山地区的建醮风气,包括举行时间、礼器摆放、仪式步骤,更阐明礼俗由奢侈到省约再复归浮华的嬗递过程。再配合画报中人头攒动观看、叩拜神像的细致描摹,佛山的建醮习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被生动还原。而作者按语“逢醮酬神,而神往往作剧。尤可笑者,育贤坊火警,延及华光庙,岂神亦自弄哉?佛山人一看”更是神来之笔,以反讽手法揭示陋俗之鄙,颇具警醒世人的意义。

又如《佛山尚多迷信》:

佛山莺岗四圣庙于昨年重修落成,诹吉十一月十五日崇升。昨届周岁之期,该庙值理及坊众等即于十四、五日张灯结彩,庆贺神庥。鼓乐喧天,极形闹热。一般之迷信者,莫不整肃衣冠,诣庙拈香行礼,以祈神佑云。①《时事画报》1906年第36期。

《佛山尚多迷信》将视角进一步缩小到莺岗四圣庙,对信众诣庙拈香行礼的行为,以“不开化”称之,申明“年来稍有识之士,莫不以神权为当辟。佛山距省不远,何尚不开化至此,尚望有地方之责者,实力为之开导也可”。于陈述迷信风气之外,尚建言地方官长开导宣化,有破有立,洵为卓识。

在这些画报中,佛山街市的空间布局、房屋形制和人物衣貌都得到了细致描摹,而占满半幅图卷的人山人海,既是写实,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讽喻警示的意味——当读者向下俯瞰这密密麻麻的人群时,不免更有惊心动魄之感,生出从愚昧中走出来的愿景。

总的来说,画报中的岭南山水与市景,有真实的再现与摹写,有主观的神化与重构,也有远距离的想象与建构,使得以穗港为代表的广东与建筑恢宏、庆典繁复的帝京,城市自觉、消费发达的上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金陵相区别。简言之,山水所凝聚的历史意识,城阙所体现的口岸特色,街景所表露的市井繁华,共同织就了时人的“粤港想象”。悦目怡人的画报,以其独特视角呈现粤港城市的景观与特质,主导着时人的城市观。画报在消费上的成功,与其所代表的城市流行一致,共同凸显出城市图景的魅力。

二、传播效应:商业广告视域下的市民消费状貌

近代画报中的城市商业广告反映出城市的经济风貌,包括医药烟酒、服饰化妆、铁路交通等,而粤港城市的广告内容主要集中在医药、烟酒方面。若和一些展示其他城市风情的画报相对比,粤港城市的广告并非是香水、脂粉等消费类商品,而以药品、养生酒、戒烟丸等养生类产品居多,反映出其时广东生产售卖的商品特点,也体现时人对医药卫生的关注、对身体健康的追求。

两仪轩是专制蛇胆类药物的药店,在《时事画报》《赏奇画报》中投放了多幅广告。《时事画报》中《两仪轩》(图4)描绘了一群市民在张贴墙前看广告的场景,张贴墙上贴有三张海报,都是对两仪轩药物的介绍和说明,路人在纷纷谈论广告内容,一名带小孩的妇女和一名男子指着店铺方向。而在画面的另一侧,两仪轩的收银柜前人群聚集,大家争相购买。在《赏奇画报》的《两仪轩》(图5)中,其构图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与《时事画报》中侧重描绘广告墙附近络绎不绝的人群不同,《赏奇画报》着重表现两仪轩店铺内的情形,两名店员在舞蛇戏蛇,掌柜在接受众人的咨询,店外围观的路人也准备进去,一派生意兴隆的情景。这种通过刻画广告客体以及群像的手法同样为六合大药房所使用,《六合大药房各款甜淡荷兰水》中排队的人群在品尝荷兰水的场景,营造出现代性的都市消费空间。

图4 《两仪轩》(《时事画报》)

图5 《两仪轩》(《赏奇画报》)

出现大量医药广告的原因与其时的卫生风气有关,“近日新理日明,卫生之术竞于讲求,故卫生药酒购求者,亦日益众”。①《存心济世》,《时事画报》1907年第21期。《平民画报》中专设“广告”栏发布药品、医生广告,1911年第8期刊载了一位信安医社的刘伟明女医生,她擅长西法接生,能看内外全科,表现出城市中新兴的医学方式。而两仪轩滋补酒品类齐全,功效多样:“海狗肾酒,能兴阳而种子”“三蛇药酒,能祛风以壮阳”“北麋茸酒,能补血气以长精神”“果子狸酒,能滋阴份以生血脉”“真虎骨酒,能去湿以壮筋骨”“百岁药酒,能返老弱以还童”“三补酒,能壮阳而不亢阳”“卫生药酒,能养身而不伤身”,②《时事画报》1907年第8期。画报以《粤省士绅喜用长寿两仪轩滋补酒之图》展现官员会客宴饮食用滋补酒的场景,带有写实的性质,“士绅”因其身份地位具有模范作用,更能吸引普通民众的购买。

如果说《两仪轩》广告采用的是写实风格,那么《始兴公司广告》的构图则采用了具有隐喻功能的象征手法绘制,以此来招揽生意,画报中绘制了七个小人在缝纫机前排队,身高呈阶梯状,包含老妇、少女、秀才、官员、绅士等不同性别与身份,体现出这家公司能“巧造中西各种服式”、③《时事画报》1906年第33期。适宜各类人群的特色。绘者显然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放大或缩小了人物的身形,极具视觉冲击力,契合市民的猎奇心理。

《英商谋得利有限公司广告》运用由近及远的工笔手法建构了一个摩登的性别空间,目力近处,一位男士娴熟地操作着留声机,三位身着华裙的英国女性与一位后侧站立的侍女专注地聆听着动人音乐,身后环立的几位绅士也被悠扬曲调吸引;以门帘分割的画面远处,还有跳着交谊舞的一对对男女。这则广告是为“各省超等名角唱就新款唱碟”而制作,通过详细展现西式的生活场景,营造出浪漫自由的男女交际氛围,引发人们产生消费和购买乐器、碟片的欲望。广州中法药房的《艾罗补脑汁》①《时事画报》1907年第5期。同样以一位相貌甜美、身穿蓬蓬裙的卷发少女为主角,她正给一位男士倒补脑汁,男士微笑着举起酒杯。这位女子身形袅娜,举动娴雅,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与“补脑”的主题相互映照。这类图像通过塑造时尚摩登的性别空间,来展现消费带来的美好愉悦之情。

画报广告还将笔触深入到家庭空间中,1911年《平民日报》第8期所刊《泰安药房放脚卫生洗药水》(图6)是一种专为缠足放脚后的女性设计的洗脚水,广告采用四张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一名缠足妇女缠足之苦、兵燹之惨、洗脚之景、放脚之乐,“但人只知缠足之害,而不知放足之难。因缠足已久,筋骨血络俱瘀劲于内。一旦放松,反觉苦痛,不能自然”。②《平民画报》1911年第8期。这幅广告不仅揭露出缠足对女性的伤害,还提及了缠足女性放脚之后面临的新问题。广告中的女性幼时在家中被母亲缠足,步入中年后在新文明下得以放足,用药水泡过脚后方可享受放足之乐,和丈夫一道大步上街走路。广告通过描摹家庭生活空间的细节,引发市民的共鸣,这种关注普通女性(尤其是缠足女性)生活日常的广告内容,提供了另一种解读城市女性生活的视角。

图6 《泰安药房放脚卫生洗药水》

广告还采用粤语写作的方式,迎合市民的语言习惯与文化心理,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如《梁培基发冷丸》(图7)以一首粤语打油诗作为广告词:

发冷真正弊,冻得甚难抵。有个话柁符,有个话撤鬼,种种都唔灵,冇件系等驶。呢呢呢,手痺痹又至嚟。除搂被,问你有乜偈?有有有,梁培基有的丸仔。一服即全愈,包你冇再制,不呕又不疴,食后顶开胃。一毛子一盒,胜请先生睇。铺在广东西关长乐街,一在城内双门底,佛山都有间,入豆豉巷就系。更有乡埠各殷商,许多购售以济世。最恶无耻辈,影射来作伪,包装仿一样,方药乱咁谛。去钱冇紧要,恐防重有弊,特此以声明。敬告众兄弟,买药宜认真,千祈要仔细。如果非梁培基嘅真药呀咪制,食入肚㗎。你话系唔系?你话系唔系?①《时事画报》1907年第31期。

图7 《梁培基发冷丸》

用方言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画中人的衣着、帽子及身后的茶壶茶杯,都具有明显的粤地特色,更易引起本埠市民的共鸣。有的广告还编有“粤讴”,粤讴是流行于广东广州一带的曲艺,用粤方言演唱,歌唱性强,既可抒情,亦可议叙,便于诵读,也易于流传。切合市民心理和传播模式的方言广告揭橥消费阶层由上至下的转移,原有的消费主体——即文人士大夫阶层逐渐隐退,广告词逐渐走向通俗化,城市新兴阶层与新型消费理念伴随着商业广告一同萌生、勃兴。

可见,广告以适合市民的文化心理、知识观念和传播话语样式,营造了粤港市民的生活空间、消费和审美观念。广告客体以及群像营造了现代性的都市空间、家庭生活空间以及摩登的性别空间,同时也映射出粤港地区的都市化进程。

三、两重空间:私宅以至公域中的城市女性形象

女性空间指的是被认知、想象,表现为女性的真实或虚构的场所。②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第17页。女性空间与“女性器物”“女性人物”不同,它不仅包含女性图画中的人物、器物,同时也包含女性所处的空间、环境、背景,换言之,“女性空间是一个空间整体——是以山水、花草、建筑、氛围、气候、色彩、气味、光线、声音和精心选择的人物及其活动所营造出来的世界”。③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第17页。近代画报呈现出城市女性空间的多维面相,形塑了“自梳女”“瞽姬”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女性形象。

近代画报中城市女性空间的突出表现是女学堂,中国女学在近代产生、发展乃至兴盛,并迅速成为一个公共议题。④秦方:《晚清女学的视觉呈现——以天津画报为中心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在古代仕女图中,女性或在闺秀所处的幽闭庭院、楼阁,或以遗世独立的美人形象立于幽深静寂的山林,或以艺伎或者侍女的身份出现在文人雅集的宴聚场面,其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从内宅步入学堂的女学生,她们来往穿梭于城市之中,成为令人瞩目的一道城市风景线,处于整个社会的“凝视”之下。

《女学渐兴》(图8)描画广州西关德育女师范学校门口报名读书的女性,“校长李撷薇苦心经营,以故成绩卓著,科学完善。闻本学期到填册者,络绎不绝云”。⑤《时事画报》1913年第12期。女性从家中走出,穿过庭院以外的城市公共空间,进入到学校空间。相较于传统的私塾,近代女学的变化之一表现为当女性从家庭中走出,闺阁深宅的物理阻隔一旦消弭,女性便成为公众凝视与解剖的对象。《女子精神》(图9)将画面区隔成内外两个空间,学校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校外的街道则是自由的社会空间,女学生在两个空间中游走穿行,显示出新女性的日常生活状态。

图8 《女学渐兴》

图9 《女子精神》

《女学昌明》《教育》《运动会》几幅画摹写了女学生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女学昌明》画面疏落有致,细笔勾勒了五村五凤女学堂女学生的户外活动场景,画面左侧,一着中式传统服饰的女性与一剃去辫子的男性相立打网球,侍女居中为裁判;画面右侧,两个年轻女子以豪放的站姿荡起秋千;画面中间,则是骑着自行车的女孩,这些运动游戏的情景引来围观,被他人“凝视”与“观看”。《教育》展示的是由赖夐仙创办的女校,女学生们在户外花园进行着钢琴和手风琴的演奏,有人识谱,有人指挥,有人聆听学习,共同构成了一幅师生双向互动的场景。《运动会》中女子教育学院的女学生均为“迷路女子”“被虐婢尼”“无主妓女”等身份卑微者,却能够在户外的运动场上“扎束停当,听候命令,哨子一发,竞相奔驰”,而且运动场周遭是环立鼓掌、跳跃的男性,表现出不同既往的女性健美特质和蓬勃生命力。“走出去”的城市女性通过习得新式技艺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她们所面临的世界也不再如过去一般仅限于家庭与内宅,而是异彩纷呈、具有不同性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此外,画报还展现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自梳女”形象。自梳是华南地区一种女性不婚的特殊习俗,古时“盘发梳髻”是婚嫁的象征,狭义的自梳女指那些不愿出嫁的女子自行梳起头发,以表明终身不嫁的心志。而广义的自梳行为,包括通过“守清”“不落家”“金兰契”等方式,名义上缔结结婚、实际上保持独身的生存状态。《金兰陋俗》与《香闺结契》两幅画都描述了“金兰契”这一自梳行为,“金兰契”是女性之间结为异姓姐妹的一种结拜情谊。

《香闺结契》(图10)对金兰契的结盟形式有详细的纪录:

凡人家小女子,自结拜姊妹,以十人为率,结拜之后,誓以守贞不字。即父母夺而嫁之,亦必潜自逃回,俟十人者尽得其所,而后赋“虫飞”而甘同梦。若有一人不嫁,则九人者誓同寂守,之死靡他。死后同葬一穴,或立一小庙,供十人之位于其中,岁修祭祀,责之各家兄弟之子若孙,夫家不问也。①吴友如绘:《吴友如画宝》“风俗志图说上·第十集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20册,第29幅。

图10 《香闺结契》

在《香闺结契》这幅画中,画面的大幅被堂中十名相互弯腰作揖、行结拜之礼的女子占据,画面的左上角则是两位躲藏在门后进行窥视的男子。画面中心聚焦于堂中女子结契的内部空间,而由男性建构的外部空间偏居一隅,这种远景与近景的巧妙设置、画幅的大与小形成极大张力,寓示着结契姐妹在门窗紧闭的封闭空间里的隐秘活动,使得自梳风俗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禁闭的意味,而门外空间中两名男子的窥视,象征以男性为代表的外部世界对充满禁忌感的自梳风俗的好奇与追寻。

有同样意味的还有《金兰陋俗》,通过院墙区隔了院内和院外两重空间。院外是鳞次栉比的岭南民居,典型岭南特色的人字山墙和锅耳山墙为顶,院内则是一派怡人的乡野湖畔风光,而一名男子爬上院墙向院内偷窥,显示出传统社会里男性话语体系对于这种由自梳所建构的新性别秩序的焦虑与探寻。画下的评论云:“贪缠姐妹之花,愿痿雌雄之树,嘉偶偏成怨偶,亲家变作冤家”,②《赏奇画报》1906年第1期。反映出一个值得深思细味的现象:自梳习俗是建立在底层女性共同的信念和情感基础之上的,女性所选择的追求婚姻自由与经济独立之路,令男性所建立的男女有别与异性婚姻的家庭伦理受到挑战,这其中,没有文化基础与话语权的自梳女无法表达自我意志,亦不能左右公共舆论,因而她们的生活空间与自我形象只能由他者建构,她们的自梳行为也只能被他者定义。

与自梳女结伴抱团的主动抗争不同,一类特殊职业的女性——瞽姬则只能被动柔弱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瞽姬指晚清至民国前期粤语流行区的失明弹唱女艺人,俗称“盲妹”,也称“师娘”,以广州人数最多。瞽姬与近代广州的城市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们将粤语弹唱带入以茶楼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空间,吸引了工、商、医、教乃至底层劳工等社会各阶层人士,拓展了城市的文化娱乐空间。

《瞽姬度曲》(图11)记载了一位才艺出众的瞽姬:

粤东有瞽姬者,女中之师旷也,善度曲,色艺双绝,座客常盈。有富家子何某艳之,愿出重价,为之脱籍,将姬贮诸金屋数载,后姬不安于屋,复思别抱琵琶,何大怒,遂挥诸门外。姬于是仍在龙珠里,复理旧业,时虽芳春易度,艳色已衰,而一曲清歌,犹有浔阳余韵,世有白太傅,不更当泪湿青衫耶!③《点石斋画报》1891年第259期。

图11 《瞽姬度曲》

这幅画展现了茶楼中瞽姬弹唱的情景。清末民初广州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主要有庙会、戏院、游艺场、电影院和茶楼等,其中茶楼作为商谈生意、呼朋会友的场所受到追捧。普通市民和劳工大众在劳作之余喜欢去低档的“二厘馆”休闲消遣,瞽姬所活动的广州茶楼,不似天津茶园,空间相对逼仄,因此无戏台之设。所谓茶楼歌坛即指在厅内一侧垂帘,置一几两椅,瞽姬面对茶客,弹奏琵琶,自唱粤曲,规模稍大者加带几位伴奏。茶楼以此为招徕手段,而茶客“以有野食有野听,果然闻声而集者,座为之满。此风一开,各茶楼亦纷纷效尤”,①《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8月14日。演绎出“米珠薪桂了无惊,装饰奢华饮食精。绝似歌舞升平日,茶楼处处管弦声”的都市盛景。

然而,瞽姬的命运是悲惨的,一旦年老色衰,则不免被人抛弃,昔日在茶楼中众星捧月的瞽姬,老去后不得不从繁华的茶楼流落到街头。《瞽姬丑态》中刻绘了一位年近五旬的瞽姬,“面皱而齿秃发白,兼水发以结蟠龙髻,满插鲜花,附脂涂粉,衣饰颇丽。惟不垢浴,臭汗与香花香水相混,成一种恶味,扑鼻令人作三日呕”。失去商业价值的她不能再在茶楼中卖唱,只能“坐竹兜子,二人舁之,游行道上,好事者犹争相围堵,如蚁之附膻,如蝇之逐臭焉,亦可哂矣!”②《时事画报》1912年第7期。画中她在街头卖唱,路人指指点点,沦落至遭逢窥探玩弄的凄惨境遇。

《放大光明》描述了瞽姬的最终归宿:

粤省瞽姬,向以度曲为业,且兼作皮肉生涯。登徒者流,每邀其弹唱为乐。其下乘者,则沿街挨户,零碎卖曲,尝被途人侮辱,吞声饮泣,莫可如何。近日警察厅谕各区所,遇瞽姬未及十一龄以上者,一律带回区所,送往芳村明心书院附设之正心学舍收育,俾能自立云。③《时事画报》1912年第1期。

瞽姬被警察厅收容,进入到芳村明心书院正心学舍学习,显示出瞽姬由城市文娱空间向教育空间的转移,瞽姬由“禁”的粗暴管制向“养”“教”结合的人道方式转变,此种变化与性别解放的路径若合符契,勾勒出女性在身体解放和知识拥有方面的探索之路,也浮现出城市文明的进步之光。

四、结语

近代画报与粤港城市之间具有鲜明的互文性。一方面,粤港地区的城市化及近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开放性、商业性、包容性、流动性,通过翻译、出版及附着于新闻媒体传入的西方科学民主理念,极大地丰富了画报的题材与内容;另一方面,画报所展现的城市“浮世绘”鲜活地记录了粤港城市的社会生活及工业文明,画报仿若映照城市的一面镜子——岭南形胜与都市风流、市井风物与市民百态,西风东渐引领的新变,都得以用图画的形式生动映现。

粤港等沿海城市是社会改良、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思想的策源地及试验场,诸如民主共和、人权自由、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口号得以付诸实现。画报在社会时局变幻、中西新旧交争的环境下,深具报道时事、传播新知、开启明智的作用。在近代画报文图互文的阐释下,粤港城市中流露现代文明的都市空间、亦旧亦新的家庭生活空间和弃旧开新的城市女性空间得到了详尽而丰富的刻画书写,涌现出观念与习俗的新旧交替、中西杂糅,传统与现代交错并存、互相渗透的特殊景观。进而言之,近代画报的粤港城市书写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广东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民众心态,亦可从中窥见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走向。

猜你喜欢

画报
《黄土地》画报
《人民画报》七十周年特辑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青蛙看画报
好孩子画报 2019年1、2期合刊
陕西画报航拍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明星画报—好莱坞泳装秀
明星画报:枪炮与玫瑰
有声画报我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