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
2021-03-01张卓
张卓
摘 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让学生们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樹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融合;经典诵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累和沉淀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启迪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学科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因此中职语文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传统文化教育和日常的授课相融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从教材的内容扩展引申,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授课中进行渗透。把传统文化的学习的理念融入到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
例如我们在学习《菜园小记》时,课文中提到了农谚“谷雨前后,栽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讲到这里,由“谷雨”可以给学生们普及一下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让学生们背诵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通过节气歌对应掌握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还可以介绍几个简单易学习的俗语,例如“瑞雪兆丰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等等,学生也可以说说自己知道的谚语、俗语,让学生们了解这些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再比如说在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里,由德胜门,可以通过顺口溜“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来给学生们介绍老北京的九个门;由“庚子闹拳” 知道1900年是庚子年,2020年也是庚子年,这中间整整相隔一百二十年,正好是两个甲子,通过讲述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天干地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
二、鼓励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中职学生正处于自身知识体系、文化底蕴尚未发展成熟的阶段,很多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除了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还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拓展学习范围,增加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新疆的歌》时,课文中提到了新疆的民族乐器都塔尔,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更多的民族乐器,比如马头琴、二胡、琵琶等等,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民族乐器和古典曲艺。再比如说在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时,推荐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这样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学习,从而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进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三、培养礼貌修养,注重品德教育
中国是传统礼仪之邦,文化大国,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优良传统,有些学生平时散漫,不拘小节,缺乏基本的礼貌修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时常渗透礼貌修养方面的教育,给他们讲“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的故事,这些故事里都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文明,教育学生要注重细节,养成良好习惯,让他们除了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务必了解与人相处的礼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构建和谐的心理氛围,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风度涵养。
四、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课堂发挥,并且将学生摆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去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节日,为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例如学习《鹊桥仙》时,可以问学生知道乞巧节呢?还知道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吗?不同的节日都有什么习俗?这样在课堂中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拓宽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范围,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五、开展国学经典诵读,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特殊时期,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鉴赏和经典文言文诵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优美诗词,分析古诗词特点,掌握古诗中所蕴含的古代文化,了解不同时代的诗词特点,深入挖掘写景诗中的内涵,理解并欣赏古诗词之美。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景色所烘托的氛围,掌握词中文字的妙用,欣赏这首豪放派的千古绝唱,感受到作者把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与对历史、人生的思考结合起来,在雄奇壮丽的自然美中融入作者深沉的历史感和对人生的感悟。使学生学会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达手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联系教材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的英雄人物、历史名著、人情风俗、神话传说、经典古诗文等,将其中的经典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融合,让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中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1]夏燕.浅谈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J].读与写,2019,16(2):62.
[2]吴春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课内外,2019(21):72,75.
[3]陈展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C]//武汉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20: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