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深度开展军民融合的思考
2021-03-01王磊磊孙扬刘卫欣田仲良
王磊磊 孙扬 刘卫欣 田仲良
摘 要: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全面推进,地方工科院校参与积极性和必要性凸显。地方工科院校在参与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应着重在管理机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下功夫,尝试解决阻碍学校开展军民融合工作的深层次问题。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军民融合;思考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推动其深度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战略能力[1]。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与创新第一动力的衔接点,得到了国家顶层战略规划的高度重视,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日益发挥出显著作用[2]。
1 地方工科院校参与军民融合的研究现状
地方工科院校参与军民融合国家资源调配的内在要求,长远上也有利于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也是实现资源优化、提升学校科研实力的有力举措。
对于军民融合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从建立军民科技研发机构、构建创新平台、促进军产学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安全保密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对策、建议[3];而对于地方工科院校参与军民融合实践研究的相对较少,政策解读针对性稍弱,区域融合力度不够,特别是贴合实际军民融合项目的过程管控内容有所欠缺。
2地方工科院校深度开展军民融合的思考
笔者所在课题组着重围绕地方工科院校开展军民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研究,经一年来的调研并结合实际工作体会,认为地方工科院校深度开展军民融合可以在下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2.1机构精专—是高效促进地方工科院校军民融合规范发展的必要措施
地方工科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较弱,一般科研管理部门具有小而全的特征,囊括全校所有的横、纵科研,甚至囊括了技术转移工作。在学校接触军民融合类项目的初级阶段,过程基本不涉密,从项目申报到中控可能加入特定动作,但不会对整合管理模式造成冲击。
而当军民融合工作达到高速发展阶段,承接项目的层次和规模将攀升新的台阶,特别是具备军工保密资格以后,会陆续对接和开展涉密科研。这时,保密成为项目全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军工保密资格对学校保密提出严格要求,保密管理将融入涉密项目的方方面面。虽然保密要求归口管理,但原有以科室为单位的项目申报、管理将与此脱节。问题主要体现两点:一是科研管理部门领导专业化程度加强,需对军民融合领域以及保密相关工作有相当的认识,并在军民融合平台搭建、项目资源拓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脱离统筹的情况下,原有科室对校内特别是与保密相关的资源调配严重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机构精专成为首选。被调研的部分军工院校中,多成立有独立行政工作机构,内部设置例如项目办、资质办和质量体系办等部门,专职军民融合的申报和管理工作,极大促进工作效率。也有部分高校中军民融合管理仍然没有与原科研管理部门剥离,这是由于原来固化的军民融合项目开展形式对现在管理模式的提升产生了束缚,同时也与其参与军民融合项目特别是涉密项目量少质浅有关。而这种军民融合“混编”的管理方式对高校军民融合项目做大、做强会产生消极影响。
综合被调研单位的意见,机构精专后的主要负责人兼任保密办副主任,设立机构内部专兼职保密员专门管理科研保密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专人专职,落实学校有关军民融合工作要求会更加顺畅,其发展定位、工作思路会进一步围绕学校军民融合的客观实际,同时也在完善管理体系、规范相关制度等方面体现优势。
2.2 机制贯通—是规范和激励地方工科院校教师参与军民融合的根本保证
出入有序、凡事有据才能推动有力、稳中求进,这对于地方工科院校尤其是刚刚进入军民融合领域者尤为重要,其落脚点就在于机制贯通。
一是体现在项目的流程管理机制上。根据军民融合类项目的特征特别是部分涉密的成份,流程管理务必以“严格”为准绳、以保密为红线,将“严格”融入流程管理的关键节点,形成“严格信息发布、严格涉密查询、严格申报程序、严格科研进程、严格保密制度”的良性態势。对于涉密项目的开展,做到“专人”(涉密人员)、“专区”(涉密工作区域)“专机”(专有涉密信息设备)。
二是体现在人员的成果评定和上岗定级中。由于军工科研要求严格,“多做少说、只做不说”的现实存在,科研人员付出大,但可展示性不强。因此,学校要在政策上对其有所倾斜,这需要各部门协调,搞好匹配。在项目认定上,既参照原有科研管理部门横纵向课的等级、成果鉴定方式,又可以将项目涉密等级、资金额度乃至军(企)方意见作为评定的重要依据。该方法同样适应用相关人员职称评定,可以采用小项计分的形式进行考量。职称评定中设置有军民融合研究单独序列,组织专门专家评审,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3 资源优配—是夯实扩展地方工科院校军民融合深度实施的快速途径
军民融合的实质在于围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对国家有限资源的进行充分利用。当前的“军民融合”与国家以往推动的“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出层次更高、程度更深、量达质变的特点。但其中既得利益的藩篱也成了巨大阻碍,通俗些讲就是好融易合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地方工科院校参与和深度实施军民融合的核心考虑,就是要实现有限条件下的资源优配。
(1) 夯实基础
在军民融合的大棋盘中,高校的切入点主要在于科研,科研凝练出的优秀成果是“民参军”的前提。而对于地方工科院校,办学特色和科研优势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必要。这就要求这些高校进一步夯实基础,以投入促产出,通过加大对“特色”和“优势”重视力度,形成关键技术、专利的优质资源,造成引力集聚效应。
(2) 扩展渠道
原有军工院校实力较强,对各级各类有限项目资源的占有率偏高,严重压缩地方工科院校按照原有项目信息发布渠道申报获批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地方工科院校自我加压,主动拓展,充分利用和调动现有资源。既要加强与具备相应资格的企业合作,磨合自主项目或共同申报优势课题,达到“1+1>2”的目的;也要积极参加军民融合多方式的现场展示,勇于“亮剑”。
(3) 人才共融
地方工科院校中,受限于学校层次和资金投入等,使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发展较慢,间接导致了科研实力不强的客观事实;而学校谋求发展中又提高了人才引进的力度,科研人员中博士比例逐年攀升,这就产生矛盾。近年来国家加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力度,其中重要一方面就是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兼职兼薪,学校不妨真正把高资历科研人员有目的、分阶段派驻到合作军企中去,这也是深度开展军民融合深度合作创新之举,对于提升彼此科研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 都业爽, 刘升贤, 李燕. 高校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 2017(011)
[3] 韩蕊,地方高校军民融合发展现状[J].中国科技博览,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