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
2021-03-01孙露雨
孙露雨
摘 要:地方性本科院校强调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性,而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为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地方性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及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議。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地方性本科院校;案例教学
地方性本科院校旨为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地方应用型人才,《微观经济学》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增加该课程的应用性,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案例教学是通过重现和假设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各高校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学者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做出以下思考。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理论知识点众多
《微观经济学》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的一门学科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围绕价格机制理论展开,主要涵盖导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市场结构和市场失灵等内容。其理论体系复杂庞大、基本概念繁多、逻辑关联度较高,而授课学生多为大一新生,因为缺乏全面系统的经济学思维,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应用了。
2、图形繁多且复杂
在微观经济学中无论是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还是市场结构理论都大量应用图形推导进行分析,比如消费者均衡点在序数效用论下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生产者均衡点是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点是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等等。学生在掌握各种图形之前首先要明确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其次图形的推导要明确先后的逻辑顺序,最后需要掌握图形能够解决什么经济问题,可以看到学生想要学会微观经济学中的图形分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知识点关联性较强
微观经济学探究的是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课程首先从供求定理出发分别探究消费者的选择和企业的生产问题,紧接着从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角度分别探究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问题,然后探究消费者作为生产要素的供给问题,最后探究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问题。可以看到后部分的知识点是前部分的递进和延伸,这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握碎片化的知识点,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控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期开设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经验和其它地方性本科院校经济专业课老师的深入探讨,发现并总结了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案例选择过于简单陈旧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更好的掌握相关经济学知识点,但是典型案例并不意味着普遍且单一。比如大多数授课老师在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总是拿“馒头”举例,即随着消费者吃馒头数量的增加,他从每增加一个馒头中获得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但这似乎缺少新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案例教学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教师要了解当下年轻人的热点问题并做出案例调整。
2、案例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案例授课偏向于单向传输,即“老师讲,学生听”,但是有效的案例教学不仅需要老师传授知识点,还需要学生的有效互动,学生应当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利用经济学知识点解释案例内容,反过来再利用其他案例巩固经济学理论。比如当老师讲授“互补品”的特并以“牛肉或羊肉”为例,在学生通过案例理解“互补品”的特征后,可以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更好例子,如乘坐交通工具“高铁或汽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并应用知识。
3、案例教学在考核中不被重视
在微观经济学的期末考核中涉及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计算题,这些题型偏向于理论知识点的考察,所以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在课堂学习中对于定义、影响因素、计算等字眼尤为重视,而书中的应用和案例却经常被学生忽视。与此同时,有些授课老师在期末试卷的命题中为了核分方便对案例应用的题型并不偏好,于是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呈现“老师不考,学生不学”的尴尬现象,但殊不知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经济学知识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改进方法
1、案例的选择要年轻化、合理化
学生总是对潮流和热点问题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案例教学中主动迎合学生的偏好,比如新款IPhone13在初期发布时由于芯片的供给短缺导致各大线上运营商的发货日期推迟,在大量订单需求之下造成供求市场的失衡,因此消费者想要在线下拿到现货必须加价几百块钱才能得到,这就是供求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所以结合热点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2、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互动性
有效的互动可以让学生在游戏和交流中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比如在学到“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时,可以让学生和同桌之间交换物品:甲同学有10颗糖果,乙同学有3块夹心面包,当乙同学给甲同学第一块夹心面包时,甲愿意用5颗糖果交换,当乙同学给出第二块夹心面包时,甲同学只愿意用3颗糖果交换,当交换第三块夹心面包时,甲同学只愿意用1颗糖果交换,所以随着甲同学得到夹心面包的增加,其替代糖果的能力越来越差,其本质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因此通过互动和游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这对于学生理解经济规律起到促进作用。
3、期末考核提高案例分值的占比
想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案例内容进行考察,因此在期末考试卷面中适当增加案例分值的比重,比如最后一大题授课老师可以直接命题为案例题,通过阅读经济案例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并且让学生“举一反三”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一步解释微观经济原理,即“应用—理论—再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把握知识点。
参考文献:
[1]翁世洲,王超,朱俊.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化教学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7):323-326.
[2]沈慧.应用型本科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财富时代,2020(04):184-185.
[3]曹雪荔.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J].智富时代,2018(12):211.
[4]郭若艺.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181-183.
[5]刘彦军,孟兆娟.《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探索——基于教学领域的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1):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