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初期集美学村体育教育之研究

2021-02-28施纯志

体育科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陈嘉庚集美体育

施纯志,邹 京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民国初期,西方列强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减缓了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和掠夺。海外华侨利用难得的短暂战乱平息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引入中国,促进民国初期现代教育快速的发展。陈嘉庚17岁出走南洋,耳闻目睹甲午战争的惨败及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凌辱侵略,海外华侨备受欺凌的苦难。在家乡看到“乡村十余岁儿童成群结队,衣不蔽体,裸体游戏”的他痛心哀叹“那种情形,近则伤风败俗,远则贻误民族前途”,在心中默默许愿“自己如能力所及,当以竭力兴学,以尽国民天职”。[1]民国初年,已名扬东南亚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开始实施自己的远大理想,兴办第一所学校——集美小学,标志着集美学村的诞生。接下来的10年间,陈嘉庚陆续创办了集美中学、师范部、幼稚园、水产科、航海科、商科、农林科、厦门大学,形成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1923年,孙中山批准集美社为“永久和平学村”,命令闽粤两省长与统兵长官保护,[2]39“集美学村”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1 集美学村体育教育之精神

1.1 陈嘉庚借鉴西方教育理念,提出“三育并重”的集美学村办学思想

陈嘉庚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提出集美学村教育必须“三育并重”,重视德、智、体。他指出,“体育运动为教育中一重要之科学,虽主旨在于训练健康,然而对于道德精神,关系更为密切”[3]374。陈嘉庚认为体育不仅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是一种磨练意志品质、培养道德修养的教育形式。陈嘉庚在1921年集美学校第三届运动会上道出了其重视体育教育的肺腑之言,他说:“吾人为中华民国国民,应有健全之身体与精神,方可为社会服务,荷国家于肩,故此运动会,意在发扬精神,锻炼身体,扫除病夫之讥,希望能以学界少数影响及于他界人士”。[3]183陈嘉庚希望通过 “三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将强身健体、促进健康的体育思想传递给学村民众,进而传播至闽南乃至全国,让国人认识体育、了解体育、参与体育。

1.2 体育与生产劳动、职业技能紧密相连

集美学校将生产劳动技能作为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内容。体力劳动、职业教育融入体育教育是陈嘉庚在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集美学校原校长陈村牧老先生在回忆录中指出:“过去读书人多鄙视劳动,这是绝大错误,近一二十年来,乃提倡体育,鼓励运动,最后有提倡劳动服务,推行生产教育,就是要纠正从前错误的观念。以运动和劳动相比较,我以为后者更重要,因为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身体,而劳动则有以下列三个作用:养成劳动习惯,借劳动来锻炼强健体格,可获得工作的效果”。[4]在集美学校,劳动教育得到提倡,在思想上要消除学生鄙视劳动的错误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集美学校甚至超越体育,因为劳动同样可以赋予人们强健的体魄。同时,劳动还能产生劳动成果。例如遵循水产航海科海上作业的特点,将职业技能学习与体育运动结合是集美学校体育教育的又一特色。针对水产航海科海上作业容易使人晕船的职业特点,学校做出如下对策:制定滚轮、浪桥、旋梯等练习内容,通过对海上作业需要的游泳、泅渡、爬杆等能力进行训练,改善船员的体质,提高其抗晕眩能力;结合船上能够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开展国术、单杠、双杠教学;为了培养学生坚强、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在课外活动课有目的地安排长跑项目。

2 集美学村体育教育场馆设计之理念

2.1 “有楼必有场”的体育场地建设理念

重视体育教育,必须要以体育场地、器材为载体,在教学中辅之以练习的方法和手段。陈嘉庚在体育场地的建设上提出了“有楼必有场”的建设理念,在集美学村近十年的建设中得以坚持。“有楼必有场”要求学校除了专门运动场之外,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楼前、楼后还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下课活动、嬉戏之用,还可以缓解课外活动场地紧张的局面。同时针对南方梅雨季节较长的特点,陈嘉庚在幼稚园、小学教学楼建设中考虑了骑楼和廊道。在集美小学每幢教学楼都建有骑楼,廊道连接主要的教学楼及礼堂,长度达到300米。梅雨季节,廊道、礼堂可以同时容纳多班上课,也可用于雨天课外活动或当作运动队训练的跑道(见图1)。此外,廊道连接教室、图书馆、礼堂(敬贤堂)、职工宿舍、钟楼、学校校门(北校门),同时还连接着其他教学楼。教学楼靠校外部分为单侧骑楼,供学生课间嬉戏玩耍,教学楼前都有操场供学生活动。

图1 民国初期集美小学平面图

2.2 重视体育场地科学规划与建设

20世纪20年代初,陈嘉庚在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建设了400米跑道的大操场,为适应时局要求还建设有投掷区、跳高区、器械体操区,另外还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修建了专业足球场,供学生及足球队使用。足球场为天然草种,优质草籽都是陈嘉庚派人从新加坡和东南亚买回来的,还配备专门的园艺工人负责定期修剪、养护,甚至割草刀和磨刀石都是专门进口的。此外,他还修建了篮球场、排球场以及国外高校都少见的网球场(允恭楼前),供学生课外活动使用。

陈嘉庚在重视学村体育场地建设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效仿国外同类专业场地建设的布局。由于当时水产航海科未开设专门的体育课,只有早操和课外活动,为了鼓励学生健身强体,陈嘉庚还设立了单杠、双杠区,要求学生兼修武术用于自身防卫,练习攀爬跳跃练就矫健身手。此外,他还重视军操训练,提高学生射击和海军舰船战术水平,抵御海上匪患。水产航海科专业还要学习游泳,掌握水上生存技能。为了让学生拥有安全的游泳环境,1922年,陈嘉庚就在集美学校前建造了长300尺、宽100尺、高5尺的由石头砌成的游泳池,供学生使用。集美学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融入西方体育教育的理念,在集美学村发展的初期就大规模进行体育设施的建设,占地面积达到40 000 m2,这在民国初期是极其罕见的,彰显着陈嘉庚通过体育教育“强国必先强民”,改变 “国人之弱质,年为五十,老气横秋,安得不事事落后”[5]的思想。

3 集美学村体育课程设计之比较

3.1 清末、民初、集美学校民初时期小中初体育教育课程比较分析

在19世纪40年代,国外教会以传道士为先驱,通过教育介绍教会,传播西方教会思想。教会在国内创办幼稚园、小学堂,开设游戏课。当时西方体育对我国的影响,始于军队,后进入学堂。1891年,康有为在《大同书》提出从婴幼儿到大学不同阶段开展体育教育的设想,成为近代提倡学校体育教育的先驱。《大同书》中提出对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孩童应采用不同的体育教育方式:在育婴院,以“养儿体,育儿魂,开儿知识为主”;在小学,“以人方幼童,尤重养身,少年身体强健则长亦强健,少年脑气舒展则长大益舒展”“大概是时专为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在中学,应“养体开智意外,又以育德为重,开始学礼习乐矣”;在大学,“此时之学,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骸;在大学应更重德行,每日皆有歌诗说教,以辅翼其德,涵养其性,而所重尤在智慧也”。[6]81康有为在体育教育设想中,既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孩童的生理特点又注重体育教育内容的变化;同时,他尊重孩童天性的演变,因势利导制定体育教育方针。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期体育课程设置近乎是康有为体育思想的延续。1912年1月,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规定,学校体育课程沿袭清末的兵式体操。无论小学、中学还是专门教育学校都要求设置课程。1912年2月,教育家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体育课程得到重视。1912年12月,民国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各学校应于体操正科外兼作有益运动训令》(下面简称训令),训令指出:“惟学校教课势难以体操一科,独增教授实数,凡办理学校人员宜体此事,引导学生于体操正科外,为种种有益之运动。专门以上学校体操不列正科,尤宜组织运动部,随时练习,以免偏用脑力。每年春秋两季应酌开学校运动会。相互淬励,以惰弱为耻,以勇健为荣。庶学生体躯日强,智德亦因以增进,兹外患交迫,非大多数国民具有尚武精神,决不足以争存而图强也。”[6]84训令要求学校除了教授兵式体操课程外,还要增加有益于体育活动的课程,专业的学校不设置专门的体育课程,但要积极组织学生运动。

3.2 规范行为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成为课程教育内容

集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总结了清朝“兵操”教育,既传承清末蒙学、小学堂教育特点,又创造性提出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在遵循民初教育部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相关法规的同时,又提出独具特点的集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这为民初学校体育繁荣奠定了基础。

陈嘉庚非常重视幼稚园、小学学生生活行为规范的养成,这些内容在陈嘉庚所著《住屋与卫生》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表1也可以看出,他在幼稚园阶段重视学生的游戏、劳作能力,通过游戏增强学生的反应、奔跑、跳跃等体育能力,强调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生活上要养成规律的起居习惯,培养孩童独立、简单的生活行为,如起床后,必须打开窗户通风、叠被、整理内务及先刷牙后洗脸等习惯。同时,学生须参与学校规定的劳动课程,如在中学阶段,早上必须早操、跑步、早读,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多样化及参与的全员化是陈嘉庚重视的。

表1 清末、民初、集美学校民初各阶段体育课程设置一览表[6]

4 集美学校体育教育之方法

4.1 四海纳英才,体育人才前置初中、职业科教育

为了贯彻“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陈嘉庚在积极建设国内一流体育硬件设施的同时,在软件方面也投入重金,分别在1917年、1918年、1920年多次派其胞弟陈敬贤到上海、北京等地的著名学校不惜重金招聘体育教师,要求年轻、运动成绩突出或体育教学水平、理论水平一流。这一举措吸引了包括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的吴振西、东亚运动会五项冠军吴德懋、跳高冠军余怀安、东南大学体育系庄文潮、全国运动会足球运动员金岩、高栏冠军邵东平、方万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以及吴邦伟(解放后成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涂传倫(解放后成为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等优秀教师。这些教师运动技术过硬,如吴德懋以集美学校教师的身份参加民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获得五项全能冠军、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五项全能冠军,并于1936年代表中华民国参加在柏林举办的第36届奥运会。吴德懋不仅自身运动成绩突出,在集美学校工作期间,还培养了林绍洲、戴淑国两位中国体坛巨匠。此外,教学娴熟、理论造诣深厚的教师方万邦著书《体育原理》,为新中国体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陈嘉庚在广纳英才的同时不忘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武术。1928年他组织“闽南国术团”前往东南亚多国进行武术表演,传播中华武术的习武尚武精神。在集美学校,陈嘉庚不拘一格,聘请民间武术家进入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传授武术,如1930年聘请永春拳师潘世风、苏显忠、苏著顺三位武林名家传授武术技艺,在集美学村、厦门大学掀起习武尚德的热潮,推动民族传统武术运动在学校的推广。体育人才前置是集美学校体育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民国初期,集美学校体育走向繁荣的内因之一。

4.2 集美学校体育教育成绩斐然

集中全国优秀体育人才的集美学校,经过多年的积淀,在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迎来了爆发期,体育成绩瞩目,屡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佳绩,吴德懋、林绍洲、戴淑国三人还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柏林奥运会。这些成绩如:1929年3月,集美学校男子篮球队战胜来访的美舰黑鹰号篮球队和美舰匹斯堡篮球队;1931年,集美学校运动员薛匹霞、陈桂花打破福建省运动会跳高、跳远纪录;1932年1月,集美学校女中篮球队远征香港、广州、汕头进行比赛,均获冠军;1933年,集美学校学生林绍洲、陈荣棠分别夺得第五届全运会11米栏冠军、标枪第四名[1]82。集美学校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在海内外造成不凡的影响,得到众多海外华侨的赞许,陈嘉庚教育思想令许多华侨慕名而来,将自己的子女送到集美学校学习。竞技体育成绩也带动集美学校体育比赛和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集美学校体育运动出现空前的繁荣。

5 结论

民国初期,陈嘉庚在家乡集美社创办幼稚园、小学堂、中学、职业教育。雄厚的资金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体育设施建设、前瞻性的体育课程设置、精良的体育师资为集美学校体育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1)陈嘉庚“三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为集美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三育并重”教育理念确立了体育在集美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应有健全身体,方可为社会服务,荷国家于肩”承载着陈嘉庚对体育教育的期望。

(2)陈嘉庚投入巨资进行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先进的体育硬件设施为集美学校体育繁荣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有楼必有场”是陈嘉庚总结西方教育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教育现状,创造性提出集美学校体育教育的新思路。硬件是基础,体育教育不能没有体育场地。体育教育是实践性运动,体育场地建设是嘉庚教育思想、集美学校办学理念的外部空间彰显。

(3)集美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在民国初期独树一帜,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从小培养规范的生活起居习惯,造就有规律的学习节奏是陈嘉庚培养人才的前提。将劳动作为体育教育重要内容是陈嘉庚体育教育的创造性理念,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

(4)优秀体育师资前置初中、职业科教育为集美学校体育的繁荣注入动力。重金招纳体育优秀人才充实体育教师队伍,超乎常规地将人才前置于初中、职业科体育教育,是集美学校体育的创举。实践证明,人才前置给民国初期集美学校体育带来了竞技体育的繁荣,创造了集美学校体育教育空前活跃的局面。

猜你喜欢

陈嘉庚集美体育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悼念许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乐——许集美同志生平简介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论剑集美 2014COC总决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