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关键在于分析
2021-02-28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湖山路常熟国际学校
⊙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湖山路常熟国际学校)
⊙卢仁江
⊙张 贺
⊙周二中
⊙苏李婷(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分”与“析”。《说文解字》中说“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这“分”就是分别、分开、分解;“析,破木也。一曰折也。从木,从斤”,指劈开木头,取的是用斧斤破木之意。总之,分析、分析,分而析之,有拆分之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分析是否到位,反映出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下。在一篇议论文中,“分析”的本质就是找出(把握)对象、事理之间的联系。
议论文中的“联系”,主要有篇与段、段与段、段与层、层与层几个层次;具体而言,这些层次中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1.从篇与段的关系看,要确立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我们写一篇议论文,经过审题、立意阶段,终究要确立一个中心论点。“拆分”中心论点,是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大的障碍,也是相当一个阶段所要面临的问题。有些同学还是习惯于一个论点,然后事例ABC,论述只有一个层次,少一个中间层次,即分论点的层次。这是思维简单化的表现,也是许多同学写不好议论文的症结所在。
中心论点一般是表述清晰、明确、完整,语气肯定的判断句(或祈使句)。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一个中心论点,为证明其正确,通常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个方面,是点;两个方面,是线;只有三个方面,才是面。从数学意义上说,才具有“三角形的稳定性”,具有普遍意义。所以一篇800余字的作文,主体部分有三个分论点,文章才饱满、充分。
示例一
露锋与藏锋
⊙卢仁江
我们若才华横溢、卓尔不群,是藏玉怀瑾,还是锋芒毕露?应该说,一味地卑微、肆意地张狂都是不可取的。为了最好地发展自己,使群体能够和谐相处,我们需要既露锋又藏锋。【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露锋与藏锋要看对象。【分论点之一。】在我们的周围,既有赏才重才的开明君子,也有嫉贤妒能的狭隘小人。在开明君子面前,他们会因你外露的才能而赏识你、尊重你,而在狭隘小人面前,他们却会因你外露的才华而伤害你、掣肘你,那么,“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现象就会在你身上发生。
汉武帝时,有个将军叫灌夫,能文能武,才华横溢,他对没有多少才华的丞相田蚡甚是不服。当时,文武百官都去巴结田蚡,而灌夫不但不去亲近田蚡,还常在他面前耍枪弄刀,卖弄技艺。有一次,他当着田蚡的面锋芒毕露、出言不逊,说:“你靠奉承权势起家,不过是椽作梁用,有何荣耀?”由于灌夫过于露锋,终为田蚡所忌,将其处死。【典型的反例。】
当灌夫遇见了胸襟狭隘的田蚡,又一味露锋,自然是引祸上身。如果灌夫注意揣摩说话对象,适当藏锋,就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可见,你有才能和亮节,是藏还是露,要看面前的对象而定。【通过假设来析例,言之成理。】
露锋与藏锋要看时机。【分论点之二。】三国时的杨修,就因为不择时机,盲目露锋而丢了身家性命。曹兵进退维谷,曹操本已心烦意乱,而杨修偏在此时大肆露锋,“妙解”鸡肋,认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擅自命士兵们收拾行装准备回撤。拂逆了曹操之意,杀身之祸倏然降临。
露锋与藏锋要看环境。【分论点之三。】一个人才能的显露,要有相应的平台和合适的环境才能够发挥到极致,故此,露锋要适当顾及其时其地人们的感受。
旧时,某地有一座砖瓦窑,窑主给工匠们规定,每人每月必须制成1万张瓦片才能领到工钱,超过1万张的工匠按数量的递增领取档次不等的赏金。窑里有个叫牟炳的工匠,每月制瓦1.2万张,总拔头筹。然而,一天,窑主又招来了一名工匠叫徐冲,他上窑场操作了两天,每天制瓦达600张,且瓦面光洁、质地坚固。收工时,他便触到了一道道恼恨的目光,当跑到伙房吃饭时,他的碗筷又被人扔在了一口猪食缸旁。这下,徐冲立刻意识到自己遭人嫉妒了。于是,他便有意放慢了制瓦的速度,制瓦的数量跟牟炳他们相近。接下来,他还接近牟炳等人,告诉他们一些诀窍。经徐冲传授技艺,牟炳制瓦的技能大有长进,每月制瓦达到了1.5万张左右,其他工匠的制瓦技能也普遍提高。这下,牟炳及其他工匠们都开始感激徐冲,请他使出所有本领为大伙儿树标杆。于是,徐冲使出浑身本领,每月制瓦达到了1.8万张。此后,人们不仅不嫉妒他,还佩服他、尊敬他。【这是正面的实例,也是全文亮点所在,它很能说明“使群体能够和谐相处”。】
徐冲可算是处世高人,他将藏锋与露锋的环境拿捏得非常恰当。他在露锋的同时“转锋与人”,并与人共利同赢,因此使环境变得优越,更加适合自己露锋。从这个角度说,露锋时除了要看环境是否适合以外,更需要积极地去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而使环境有利于露锋,使自己的聪明才智、技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显露和发挥。【既紧承上一段作概括,又有进一层的拓展与深化——文意已深入到“转锋与人”和“积极地去营造良好的环境”。】
(原载《中国青年》)
这是一篇相当标准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我们需要既露锋又藏锋”,主体部分从“露锋与藏锋要看对象”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证,运用的事实论据,反面的有汉朝的灌夫及三国时的杨修,正面的有工匠徐冲,文末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学习徐冲,正确处理藏锋与露锋的关系,为了良好的结果而对过程进行艺术化处理。此外,文中叙例很有讲究。如“三国时的杨修,就因为不择时机……杀身之祸倏然降临”这段文字,展开叙述时就注意处处紧扣“时机”一词。
2.从段与段的关系看,必须考虑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多个分论点,可以表现为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横向拓展,也可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纵向开掘。横向关系中各个分论点相对独立,内容上不交叉,体现出思维的广阔性(如并列关系、对照关系);纵向关系中的分论点则环环相扣、渐次递进,体现出思维的严密性与深刻性(如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次到主、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等)。
示例二
明星高薪低能:沦为“表情包”,可悲!(节选)
⊙张 贺
某国产古装电视剧最近惹得观众哗然,片中主演大量使用抠图和替身,不少镜头破绽百出,诸如雨中打斗头发却一点儿没湿之类的穿帮镜头不胜枚举。有网友笑称:该剧开创了新的电视剧拍摄模式——开口有配音、拍戏各种替、不用实景拍、后期全包圆。类似乱象在影视圈内早已不算新闻:有年轻演员不背台词,演戏时只做口型不出声,全靠后期配音来弥补;有当红明星恨不得一年拍一百部戏,档期太紧,剧组竟然制作面具,除了近景,全用替身。观众戏称,今天做演员不需要演技,只要有颜值,能做“表情包”就行了。
……
国产电视剧质量欠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浮躁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面对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火热,投资方生怕“过了这村没这店”,不愿意花时间打磨剧本,更不愿意拉长拍摄周期增加成本,急于变现的心态使创作过程粗制滥造;演员把表演视为“青春饭”,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财富,多接戏、滥接戏,体验生活、实地采风对他们而言犹如传说。浮躁心态的本质就是在名利诱惑下失去了定力,失去了对人生和事业的长远目标。要求目光短浅、心态浮躁的从业者拿出高质量的作品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克服浮躁心态,电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因为观众不会永远为烂片买单。
……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强调的是踏实沉稳的心态对人生和事业的益处。在名利面前心急火燎的人,如何能知止而后定,从容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演艺事业呢?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是表演艺术家李雪健的一句经典名言。所谓“小演员”不仅仅是指演不了大角色,更是指做人做事的格局太小。前者是能力,可以通过累积经验来提升;后者是胸襟,只能通过改变心态来培养。而改变心态的第一步就是摆正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用高远的志向激励自己在事业上精益求精。否则,身为一名演员,却沦为“表情包”,难道不可悲吗?
这篇时评首先引述时事,并全面列举同类现象,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然后“析因”——从演员自身、投资方身上找原因,一语中的地指出“浮躁心态的本质就是在名利诱惑下失去了定力,失去了对人生和事业的长远目标”;进而拈来《大学》中的名句,强调了志向高远、步步踏实的重要性;最后以李雪健的一句经典名言来作结,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反问句收束,读来引人深思。全文例证得当,行文思路即段落间的推进环环相扣,可谓层层深入、合理妥帖。
3.从段与层的关系看,需要找出材料与分论点的联系
一个规范、典型的议论段应该是有多个层次的,至少应包括“分论点+材料”两个层次,其中“分论点”是核心、主导,“材料”服务于“分论点”。
示例三
三国之骂(节选)
⊙周二中
细观书中所骂内容,大致可分三类:一是骂对方的卑微出身。在三国时,讲究门第身份,如果一个人出身贫寒卑贱,往往可能成为别人的骂柄。以刘备为例,书中第一回就写他“家贫,贩履织席为业”。在第二十一回,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袁术就骂他“织席编履小辈”,而袁术本人出身高贵,三代公卿,所以他瞧不起刘备,抖了刘备老底儿。第七十二回曹操骂刘备“卖履小儿”“织席小儿”,均是拿别人的过去发脾气。再比如说,诸葛亮曾自称“躬耕垄亩”,也就是一个种田的人,这种出身在当时人们眼中也够下贱的了,故刘备第二次访他时,性急的张飞便忍不住了,说:“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第三次去时,张飞更急了,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再至后来,孔明施计战败了曹操和周瑜,曹操大骂:“诸葛村夫,安敢如此!”周瑜也骂:“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胸中怨气!”可见,身为“村夫”也成了骂因。二是骂对方的奇特长相。这种骂法,我们今天也还用,比如骂别人是“瞎子”“跛子”“黄脸婆”等,均是拿别人的生理特征出气。在《三国演义》中,这种骂法比比皆是,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一副凶神恶煞之相,于是,第十六回张飞与吕布交锋时,吕布便骂张飞“环眼贼”。再如刘备生得“两耳垂肩”,这本是长寿富贵之相,然而在别人眼里,这也可恶。
示例四
有一种姿势叫低头(节选)
⊙苏李婷(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第十六回纪灵说:“莫非杀大耳儿乎!”第十九回吕布骂“大耳儿”。第二十六回袁绍骂曰:“大耳贼,焉敢如此!”皆是如此。再如第七十七回关公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也是拿孙权奇形怪貌出气。三是骂对方所做的可卑可鄙之事。封建社会,讲究忠义道德节气等,一旦某人违规出格,或投降变节,或行鸡鸣狗盗之事,往往为天下笑,为世人骂。第七十四回关平骂庞德为“背主之贼”,第九十三回梁虔骂姜维是“反国之贼”,等等,大抵对方做了不忠不节之事,故而遭骂。
(原载《文汇报》)
以上文段谈论“三国之骂”“所骂内容”的种类,在“骂对方的卑微出身”“骂对方的奇特长相”“骂对方所做的可卑可鄙之事”之下,作者均列举了一系列事实材料,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对材料与分论点的关系能时时把握,很是到位,引人颔首认同。同时,作者还联系到了“这种骂法,我们今天也还用,比如骂别人是‘瞎子’‘跛子’‘黄脸婆’等”,进一步强化了论说的生动性。
4.从层与层的关系看,要关注论述的多角度、多侧面
关注论述层次的多角度、多侧面,相关处理办法主要有二:一是在同一个语段中摆出构成正反对比关系的两则(或多则)论据;二是叠加使用同一性质的论据时要精挑细选,让论据一、论据二、论据三避免完全重复,能从不同侧面来支撑分论点。
会低头的人懂得“蓄势待发”,他们深知只有甘心沉下去,才有可能浮上来。曾经被吴国大败的勾践,就明了这个道理。他虽然屈服求和,但在以后十年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灭掉了吴国。勾践这类人虽然暂时低下了头,却把目光放在了更远处。这无疑是一种处世的睿智与立业的艺术。与此相反,项羽做不到忍辱负重,他始终高昂着头颅,用自己的手结束了大起大落的一生。如果他没有自刎乌江,历史是否会重新书写呢?这自然是不得而知的。但至少,西楚霸王重振威风的希望还是存在的。他却断送了这一切,只因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学会低头,才有出头”的道理。
文段聚焦“会低头的人懂得‘蓄势待发’”,写作时取例善正反对举,“勾践卧薪尝胆”与“项羽乌江自刎”对比,借以论证“只有甘心沉下去,才有可能浮上来”,会低头是“一种处世的睿智与立业的艺术”,收事实胜于雄辩之效;同时,例证中的引言“学会低头,才有出头”言简意赅,足以启迪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