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泽被后世的古代水利工程(下)

2021-02-27徐中远

华声文萃 2021年2期
关键词:灌溉工程都江堰遗产

徐中远

宁夏引黄古灌区

宁夏引黄古灌区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始创于秦代,兴盛于西汉元狩年间。汉朝当时从匈奴统治下夺回这一地区,实行大规模屯田。

《魏书·刁雍传》载:在富平(今吴忠市)西南30里有艾山,旧渠自山南引水。灌区涉及青铜峡市、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平罗县、惠农县、石嘴山市及中卫县、中宁县、吴忠市、灵武市等地区。秦渠、汉渠等12条引黄古渠系历经2000多年沧桑巨变仍发挥着流润沃土的作用。如今,宁夏平原引黄古渠纵横交错,渠道总长1284公里,引黄灌溉面积551万亩。2017年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太湖溇港

太湖溇港最迟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约公元前6世纪),北宋时(10世纪)形成了完善的溇港水利体系,太湖流域的溇港以浙江湖州最具代表性。

溇港是先民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适应太湖沿岸地势低洼、河网密布等水土资源特点的水利工程体系,它包括匠心独运的湿地排水技术、横塘纵溇的独特结构和设计简洁巧妙的水利工程建筑群。

湖州溇港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防洪、灌溉、排水、引水、航运和生态效益,这在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也可谓屈指可数。2016年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黄鞠灌溉工程

福建黄鞠灌溉工程,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分为霍童溪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两个灌溉工程系统,灌溉面积二万余亩。1400年前,隋朝谏议大夫、中国古代隧道水利先行者黄鞠退隐田园,带乡众经多年奋斗,用火烧水浇原理,在岩岸较高的霍童溪上劈出遂道,造出水渠,用溪水灌溉农田。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造出如此水利工程绝非易事,这是生态文明与人类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2017年,黄鞠灌溉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兴安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等部分组成。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2018年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汉中三堰

“汉中三堰”即陕西汉中市辖区内的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

山河堰,位于今天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河口,因褒水(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宋代《山河堰赋》记载,山河堰是汉代相国萧何、曹参开创,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

五门堰,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处的湑水河右岸。截湑水灌田,堰首与坝体均以条石堆砌,并列五洞以分流,故称之“五门堰”,相传始建于汉。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相传为汉代萧何、曹参所修。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义作较大整修改造,灌溉洋县、城固两县农田5000亩,故名杨填堰。元、明、清各代不断整修,灌溉面积有所扩大。2017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成都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儿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都江堰耗时八年建成,至今仍灌溉着整个成都平原,灌区达30余县市,面积近4万亩,确保了成都平原的丰衣足食。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抚州千金陂

千金陂,位于江西撫州抚河大桥东端上游1000米抚河与干港的分叉口处,它是一条用石块砌成的长坝,像一条巨龙卧在水中,用“龙身”挡水以抬高水位,减缓流速,将抚河水引入灌区,是古时抚州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千金陂全长1.1公里,始建于唐咸通九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重力式干砌石江河制导工程,它的建成保障了抚州的灌溉引水,同时对抚河防洪、抚州城市水环境修复、水运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灌溉面积2.2万亩。2019年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内蒙古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内蒙古段北岸的冲积平原,北依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南麓,南临黄河,东至包头市郊,西接乌兰布和沙漠,引黄控制面积1743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河套灌区远在秦汉时代即开始挖渠,唐贞观年间,在河套修建了大型渠道。清中叶后,开渠种植日盛,清末已建成八大干渠。20世纪50年代以来,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健全排灌系统,又修筑了黄河防洪大堤。2019年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襄阳长渠

长渠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长渠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建于春秋中期。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领兵进攻楚国时,曾以此渠引水而攻之,因此,又有“白起渠”之称,该渠西至南漳县武镇的谢家台,东南流至宜城市的郭海村,全长48公里,号称百里长渠。

长渠经过历代修缮,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2018年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衢州姜席堰

姜席堰位于浙江衢州龙游县,建于元代,为时任龙游督官的蒙古人察儿可马主持修建,当地姜员外、席员外负责承建工程。680余年来,姜席堰一直发挥着灌溉作用,枢纽布置和工程形制至今基本保持着初建时的形制。

姜席堰由上堰(即姜堰)、沙洲、下堰(即席堰)、泄洪冲沙闸、渠首分水闸5部分组成,整个工程布置充分利用“S”形河湾、江心沙洲、天然河汊、河床高差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实现了姜席堰兼有引水、排洪、排砂、通航的功能。在修建拦水坝时,古人在堰体下部用松木打框架,再将岩石往里填充。由于松木的抗水腐蚀性非常好,在水中千年不烂,保证了工程的齐整与坚固,至今灌溉面积达3.5万亩,2018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猜你喜欢

灌溉工程都江堰遗产
新时期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研究
彩铅画《锦鲤》
国画《李冰垂钓图》
遗产怎么分
遗产的分配
GB/T 50363—2018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千万遗产
BONBONLAND—2017都江堰·西部音乐节将于国庆黄金周举行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