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课程:让每一个生命幸福而完整的成长

2021-02-27蔡敏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跨学科课程体系生态

蔡敏胜

2019年10月22日,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迎来“全美最佳教师”雷夫来访,并获亲笔赠言“你们正在改变世界并且使之更加美好!”这简直像一所城堡一样的学校。

这所让外国专家赞叹的年轻学校,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学校于2018年9月正式开学,坐落于东莞市松山湖国家级高新区,位于松山湖畔、百花洲旁。其生态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科技氛围浓厚,是学生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创办之初,我们就设想通过课程建设来引领学校的文化发展,并就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践行生态教育,激发办学活力,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让每一个生命幸福而完整地成长。

一、生态教育办学哲学的意蕴与思考

松山湖是国家级高新区,名校多,社会对教育的期望高,创办一所新学校,一定要整合地方名校资源,在传承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融入高新区生态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教育生态。我们想:这所学校必须高起点开办,才能体现其时代感和使命感,才能办基于地方特色突破现行教育并走向未来的新学校。

纵观当下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教育的大方向,而关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是教育领域永恒的话题。通过探索国外生态教育的现实走向,既要建构完善的生态德育层次体系,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融入生态的理念。“无论是现代化还是国际化,归根而言都是生态化,如果不以人为本,就只是冷冰冰的主题,只有回归人文,教育才有温度,才真正具有幸福感。”

于是,契合园区生态的发展理念,我们把“生态教育”确定为学校的办学哲学,用生态的视角来重新定义、思考教育,重建师生自我生命的高价值感!”

我们以“生态教育”来统领新学校的顶层设计,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入手全面优化教育生态,从而实现面向未来的教育。

我们追求这样的办学思想:给儿童一个世界,还世界一个未来!让教育不仅立足当下,还要面向未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健全体魄、艺术品质”的民族根基、国际视野的未来创新型人才。

我们践行这样的办学理念: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生态教育的核心是环境与人。如何才能营造一个学校的生态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个性、尊重、平等、合作、主动、创新的学生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给学生一个世界,还世界一个未来!未来世界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教育如果不尊重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立场,教育的冲突便会在师生间发生,就会给学生留下“童年的伤口”。

赋予“生态教育”新的意蕴,未来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创造符合儿童需求的个性化教育,让教育适合儿童而充满生态。

二、重构开放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的高度决定学校的高度,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一所学校的高起点开办一定是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去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我们走访和考察了国内课程改革发源地,寻求与生态教育契合的课程理念,最终整合“全课程”的资源和理念,构建了学校生态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认为:课程具有丰富性和多元化,课程结构才会相对稳定,才会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才能形成开放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基于生态系统中“网与群”的联系,我们提出了课程群的概念,构建了基于学校特色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它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融通性课程四大课程群组成,实现从课程体系到课程群到学科网到目标链的纵向链接,实现其结构性;从基础性、拓展性、综合性及融通性的橫向链接,实现其功能性,最终形成网格化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走向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性课程是指学校立足基础性课程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或必修的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性发展;综合性课程是指加强各学科的联系和整合,以主题教学为线索,重点在于打破学科壁垒,突破传统课程中的学科单一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组织真实场景的体验性学习、跨学科整合、基于项目或问题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融通性课程是指在立足以上三种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融合,重在促进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各学段校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树立整体的育人观念。改革学习方式,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围绕生态教育中的 “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己”的三大主题,学校开展了“大主题、项目式、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学习,实施了“春天”“动物·朋友”“海洋”“我爱你,中国”“自然·生命”等大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在融通性课程中,依托课程开展了“教育戏剧节、我与动物有个约会——体育节、我与春天有个约会——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丰富多彩的节文化活动,加强学段间的纵向联系,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通过课程构建学校的教育生态,实现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在实施的过程中,从大主题的确定到学科目标的制定慢慢走向围绕“大概念”建构的深度学习,让跨学科的学习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

例如,主题项目课程《我爱你,中国》的结构设计,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经由“我的生活——社会、世界——我跟这个社会、世界的关联——自己、我们”的成长历程。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主题课程为学生探索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口,以语文主题内容学习为主线,实现多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所有相关学科围绕“我爱你,中国”的主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培养思维习惯、情感目标并由此构建和谐、丰富、完整的教室文化,让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结。知识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桥梁,服务于学生当下的生活。

猜你喜欢

跨学科课程体系生态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