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黎平县地质灾害隐患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建议

2021-02-27潘佩荣龙正谭潘礼斌

西部探矿工程 2021年3期
关键词:黎平县岩组易发

潘佩荣,龙正谭,杨 灏,潘礼斌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一地质大队,贵州凯里556000)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面积约4441.0km2。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4.3℃,最热月平均气温25.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9.1℃,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1310.7mm;其中4~10月雨量980.6mm,占全年降雨量的74.8%。年均无霜期288d。全年日照1159.3h,占可照时数的26%,年平均风速1.6m/s,最多风向为NE。年平均蒸发量为1203.5mm。境内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河流属于季节性河流,径流季节分配不均,丰水期(5~10月)流量占年径流的85%左右,枯水期(11月至次年4月)流量仅占15%左右,洪枯流量相差常达数十至数百倍。河流暴涨暴落,侵蚀作用较强烈。

近几年以来,黎平县的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程度日益加剧,其中以突发性的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隐患较为发育。本区的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于斜坡中部或冲沟中上部,当地老百姓民房以砖木结构为主,且多居住于斜坡下部或冲沟沟口,使得区内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隐蔽性、较强的破坏性以及一定的分布规律。因此,研究分析本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的形成条件,可为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措施建议提供参考。

1 地质条件概况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黎平县地处扬子陆块江南复合造山带榕江加里东褶皱区东缘的西南段,属于江南地轴的范畴。地质构造以北东向,次为北北东、东西向褶皱和断裂组成本区构造骨架。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黎平县境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青白口系和南华系、震旦系,其次为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第四系。以青白口、南华系和震旦系地层分布较广泛,出露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5%以上,余者零星分布。

根据岩石的力学性质、岩性及组合关系,将调查区内岩层划分为硬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软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松散类工程地质岩组三大工程岩组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一览表详见图1。

2 地质灾害隐患特征

全县现有4 类地质灾害共118 处,其中滑坡53 处,崩塌8处,不稳定斜坡55处,泥石流2处;其中自然引发的69处,人为因素引发的49处(见表1)。

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北西部主要分布在德化乡、尚重镇、大稼乡、九潮镇4个乡镇,南东部主要分布在肇兴镇、水口镇、龙额镇、雷洞乡4个乡镇,而其他乡镇分布的地质灾害相对较少。

3 地质灾害隐患形成条件

3.1 地形地貌条件

黎平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地形切割剧烈,平均海拔高程695m,最高点西北部德化乡的老山界海拔高程1589m,最低点为东南部地坪镇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137m,河流切割300~500m,相对高差较大,河流及沟壑纵横。根据塑造地貌外营力的主导作用、成因类型,黎平县可划分为侵蚀地貌、溶蚀地貌、侵蚀堆积地貌三种基本地貌类型。地形地貌条件为地质灾害隐患的形成提供地下基础滑动条件,两者的关系可见图2。

表1 地质灾害隐患分类特征表

3.2 地质构造条件

黎平县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受褶皱及断裂带延伸方向、发育规模及分布密度控制较明显。

黎平县境内发育的118处地质灾害隐患中,有7处明显位于褶皱(向斜、背斜)两翼呈带状或星点状分布,占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5.9%;50处位于断裂带两侧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占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42.4%(两者分布关系详见图3)。

3.3 工程地质条件

黎平县大面积分布的软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约占90%),由于岩石间的力学强度差异大,岩层地下水含水状态不同,斜坡体上的岩石易风化形成残坡积物;且该类岩组强风化层饱水后易软化形成润滑层,并相对隔水,使得斜坡上岩土体易沿岩、土接触面发生滑坡。以该类岩组为滑床的滑坡(潜在滑坡、泥石流物源区)地质灾害隐患110处,占隐患点总数的93%;发育崩塌隐患7处,占崩塌总数的87.5%。

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是含碎石粘土、碎石土,结构复杂、松散、孔隙度大、透水性强、抗剪强度低、稳定性差、易失稳,发生滑坡、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可能性较大。县境发育的53 处滑坡、55 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2 处泥石流物源区滑坡、潜在滑体均为松散土层,占黎平县境内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93%,潜在滑体的土体以含碎石粘土为主,碎石土次之。

3.4 气象水文条件

根据黎平县境内多年月平均降雨量分析可知,黎平县境内每年降雨量多集中在4~10月,地质灾害易发时段每年5~10月,此时溪沟流水暴涨,冲刷坡脚,导致坡脚临空面增大,加剧地质灾害隐患变形位移速度。特别是2016年“6.10”、“7.20”两次强降雨,九潮、尚重、德化、大榢等乡镇地质灾害隐患呈暴发式增长。由此可知,不利的气象水文条件是黎平县地质灾害隐患形成的主要诱发条件。

3.5 人类工程活动

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开发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工程建设活动,不可避免地进行大挖大填工程活动以及蓄水设施与排水设施渗漏,形成的切填方边坡环境地质条件遭受破坏强烈,易失稳,引发地质灾害隐患;农业农村土地整治活动的开荒耕地、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行为,也易形成地质灾害隐患。因此,人类工程活动也是地质灾害隐患形成的诱发条件之一,且其成灾概率日趋加剧。

4 地质灾害隐患易发分区及危险性分区

根据对黎平县地质灾害隐患的易发性评价、形成条件的研究分析,以及区域性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法从地质灾害隐患的形成条件因子入手,选择环境地质变量进行评价,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进行分区分级,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参考现状地质灾害隐患形成条件进行划定。将黎平县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其中,根据地质灾害隐患易发程度所处的地理位置、灾种类型不同,将黎平县地质灾害隐患高易发区划分为:德化—尚重滑坡高易发亚区、九潮镇上滑坡高易发亚区以及龙额—水口—肇兴滑坡高易发亚区。

根据对黎平县地质灾害隐患的易发程度分析和评价结果,以及在黎平县历年地质灾害隐患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灾害隐患易发性评估指数和地质灾害隐患易损性评估指数,分析确定有关量化参数,进而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危险性评价和危险性分区。本次将黎平县地质灾害隐患危险性划分为2 个地质灾害隐患危险区、1个地质灾害隐患中危险区和地质灾害隐患1个低危险区。

5 地质灾害隐患防治措施建议

5.1 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目标

以“基本消除重点地区的现有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构建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为总体防治目标为原则,对黎平县境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期次和区域的划分,其分期分区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分区分期表

5.2 地质灾害隐患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黎平县地质灾害隐患的特征和形成条件决定其防治工作,既要统筹兼顾全面部署,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金,采取科学、经济、合理的工程治理方法,分轻、重、缓、急地分批分期次的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逐步改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区域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黎平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的防治措施建议、安排如表3所示。

表3 黎平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防治措施建议表

6 结论

黎平县属于贵州省浅变质岩代表性的地区,县境内分布较为广泛的浅变质岩组以及独特的浅变质岩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隐患的形成提供基础物质条件;加之日益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以及局部性集中强降雨的作用下,诱发、形成地质灾害隐患。因此,对本区地质灾害隐患的研究和防治,有利于在进行地质环境条件相似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科学研究以及防治时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参考。

猜你喜欢

黎平县岩组易发
银川市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动态特征
酸的思念
机用镍钛锉在乳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夏季羊易发疾病及防治方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及远景区预测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南潘集深部勘查区15-2孔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白音华煤田三号露天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