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三个自觉”基本原则刍论
2021-02-27金鸿浩
■金鸿浩
在检察机关重塑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做强做优新时代检察新闻宣传产品,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明确新时代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即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和检察自觉,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起案件办理中,以高质量检察履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示要求,将贯彻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的基本原则与“立足检察、面向社会”的办报方针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报社改革创新、新闻采编、管理运营等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
一、始终坚持政治自觉原则,以新闻党性要求统领办报办刊
政治属性是检察新闻宣传的根本方向、根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必须在检察新闻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将政治效果是否良好作为检验宣传成效的关键,对违反新闻党性原则的宣传产品、新闻报道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要坚守政治立场,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指出,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检察新闻宣传作为党的宣传工作的组成部分,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征程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把握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保证检察新闻宣传事业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最高检机关报,强化主流舆论场是主责主业,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特别是在舆论监督类报道中也需要强调积极导向思想,坚持建设性监督,善于将双赢多赢共赢理念贯穿其中,防止舆论监督演变为舆情风险。
要秉持政治原则,努力提高“政治三力”。政治家办报是无产阶级党报的办报方针之一,要落实“党管宣传”原则,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全体采编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检察新闻实践中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是为党尽职、为民尽责、积极作为的重要要求。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要将政治能力建设和新闻“把关人”理论紧密结合,在新闻选题环节提升政治领悟力,在新闻采写环节提升政治执行力,在新闻编审环节提升政治判断力,将政治建设自然融入检察新闻实践全过程。
二、始终坚持法治自觉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创新供给法治新闻产品
法治属性是检察新闻宣传的基本定位、基本思维和基本方式。法治信仰离不开富有成效的宣传,作为最权威的法治媒体之一,必须敏锐发掘梳理组织需求、受众需求,提升采编水平,提供更多优质法治新闻产品,为新时代法治事业提供有力的舆论保障。
要加强法治观念传播,强化普法宣传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是明确读者需求,精准科学提供新闻产品供给。中检报业的受众面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法律从业人员和法学生,这是读者的“基本盘”;另一部分是非法律专业的社会公众,这是读者的“增长点”。对于不同受众,普法的方式也应当注重差异性。对于前一部分,传播方式应强调“诉诸理性”,运用好《检察日报》理论版、《人民检察》杂志,围绕法学理论、立法前沿、法律适用等热点问题设置专题专栏,邀请学术大咖、实务精英对话交流,促进新时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和传播。对于后一部分,传播方式要善于“诉诸感性”,运用好《方圆》杂志、影视中心、正义网,落实“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理念,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文化,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普法于民。
要加强法治思维传播,创新法治化报道范式。李普曼认为,新闻是“世界图像”,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形成了“象征性现实”的拟态环境。法治新闻传播的重点就在于如何用法治思维认识改造拟态环境,从而对客观世界的法治建设和主观世界的法治观念产生积极影响。现实社会的社会矛盾客观存在,虚拟社会的多元思维观念争鸣客观存在,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双向融合过程中,社会矛盾、观念冲突叠加,更需要通过法治思维定分止争,要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最大共识。要下大力气抓好《检察日报》“法治·评论”版建设,针对新近发生的有影响的法治事件、大案要案进行实时采访、专题策划,同步开展新闻评论,用法治思维做好舆论监督和舆情引导,让案件报道和新闻评论成为生动的普法课,凝聚社会共识,体现媒体担当。
三、始终坚持检察自觉原则,以奋进之势展现检察窗口担当
检察属性是检察新闻宣传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作为检察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中检报业承担着对外全方位宣传检察工作,对内深度打造检察人精神家园的双重任务,需要遵循“检察工作、检察文化、检察新闻宣传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理念,让新时代检察新闻宣传持续绽放异彩,成为检察中心工作的“进军号”“助推器”。
要不断提升检察新闻资源的生产力、公信力。张军检察长多次提出,希望挖好、给足检察工作“新矿”“金矿”。中检报业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就是全国三千余家检察机关、二十余万名检察干警的检察实践。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激活挖潜检察新闻资源,是中检报业“固本强基,持要图强,重效求实”的必做内功。要运用好独有资源优势,下大力气报道好全国检察机关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第一时间报道检察环节的大案要案案讯,在“内容为王”的全媒体时代将独家优质内容生产作为制胜法宝。
要不断提升检察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信息大爆炸的当今,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坚持融媒体战略,推动中检报业从“一体两翼三化”模式向融媒体指挥协同模式发展,布局“报、刊、网、视、端”多点开花,打造媒介中央厨房,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通过《检察日报》、正义网、《人民检察》、《方圆》、《法治新闻传播》一报一网三刊的改版改革,建立“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专业化新闻采编团队,让检察职能真正深入人心。对报社的各新媒体平台,设立传播力、影响力KPI指标和配套的绩效机制,让更多检察新闻产品通过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法雨润物细无声”。
要不断提升检察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向心力。文以载道,化成天下。检察文化是激发检察干警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要深耕《检察日报》“绿海”版,做好检察题材影视剧创作,打造检察文化高地和检察官精神家园。着力推进检察文创产品体系建设,以检察文化创意为载体,探索应用话剧、诗歌、书画、摄影等多种形式,说检察事、抒检察情、颂检察魂,推动检察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