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2021-02-27
(大田县均溪中心幼儿园,福建大田 366100)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如打、咬)、言语上的攻击(如大声叫嚷、贬低人),或是侵犯别人的权利。从攻击性意图方面分析,主要指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大多数同龄幼儿,会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产生反感,拒绝与其接触;这类幼儿在课堂上也容易影响教学秩序,不易受到教师的喜欢。他们社会交往能力较弱,虽然不会对集体造成很大的危害,但是其社会性、个性和认知方面难以健康发展。
一、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
(一)先天因素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可能是遗传中因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的,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攻击性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与协调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认知能力较弱。幼儿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由于个体发展不完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再者,幼儿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所以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攻击性幼儿易怒,常常动手打人,动作不知轻重。此外,部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家庭成员中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
(二)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会形成高压式的交往,强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行踪及社交等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教师发现幼儿在幼儿园有攻击性倾向和行为,并与家长沟通时,家长只是默不作声,甚至为孩子的行为辩解,回家也没有向幼儿提及此事,从而错过矫正攻击性行为的最佳时机。另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常常是惩罚了事,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还会使用暴力,为孩子提供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板。此外,有的孩子脾气比较固执,做错事后,不听父母劝告,父母便采用体罚等方式进行警告、阻止。长此以往,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常常也会使用打或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对父母解决问题方式的效仿。
2.社会因素。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儿童接触电影、电视、手机等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多,有些家长常常让幼儿随意地看电视节目、玩手机游戏,其中不免有暴力场面和行为被幼儿所接触。幼儿早期心理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认知发展离不开对他人或事物的模仿。这些传媒中的暴力,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并被幼儿无意识地观察学习。
3.同伴因素。一些年龄较小的幼儿,或年龄较大但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总会借助打人、推人等攻击性行为,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以引起他人注意;还有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幼儿,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真正理解攻击性行为是不对的。学前幼儿年龄小,但模仿能力较强,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都是通过认同、模仿已具有这些特点的同龄伙伴而形成的,这种模仿因两者间的恶性循环而逐渐升级。另外,学前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普遍比较薄弱,缺乏合作意识,不懂得如何协商、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向教师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二、攻击性行为矫正策略
(一)家园合作,共建幼儿成长环境
1.创设宽松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宽松、民主、自由而又不乏教育指导的家庭氛围,多花时间和精力关注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幼儿犯错时,注意处理的方法,简单地使用打骂、训斥的教育方式,无法让幼儿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家长要通过讲道理及其他积极的方式,帮助幼儿改正错误。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及育儿知识,针对攻击性较强或有攻击性倾向的幼儿,通过家园共育等,共同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2.营造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除了政府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和管理,采用强制性的措施减少传媒暴力的出现外,家长与教师应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共同营造对幼儿身心健康有利的环境。父母在家要尽量少看暴力电影、电视,避免传媒暴力内容在家庭中出现,减少幼儿接触暴力传媒的机会;将自己正面、积极的想法和观念,以及遇到矛盾时如何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传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抵抗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选择地引导幼儿接触有意义的电影、电视等媒体。
3.提供温馨和谐的同伴交往环境
在幼儿园中,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社会活动情景,有意识地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学会分享、合作等优良品德。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不断得到反馈和直接感受,保持、延续和发展某些积极的社会行为,消除或改进不良的社会行为。对于自控能力差、认知水平低的幼儿,则可以根据其年龄特点和能力,有选择地提供安全的教玩具,如较大、无角的玩具,不提供有攻击性的玩具,以减少同伴之间的冲突。
(二)教育引导,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1.树立榜样,提高认识和思考
幼儿好奇心、模仿能力强,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常常无意识地模仿一些错误或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教师可利用故事、情境表演等方式,给幼儿提供一些正反面形象,引导其分析思考这些行为的对错,激发幼儿向榜样学习的愿望。如在大班表演游戏《白雪公主》中,让幼儿学习七个小矮人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批判恶毒皇后总是为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别人的行为。针对攻击性强的幼儿,还可暂时限制他们参加某项活动,使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反馈。教师再引导幼儿明白错在哪里,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
2.强化行为,建立自控能力
(1)故事引导法。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导幼儿体会故事中的正面情感,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如为幼儿讲述《雷锋的故事》时,通过视频或绘本等形式,生动地呈现雷锋所做的平凡小事,表现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鼓励幼儿向雷锋学习,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学会理解、宽容和互帮互助,做错事情时勇于说“对不起”。
(2)行为专项训练法。在餐点时间,针对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让他们当小帮手,与其他幼儿一起分勺子、分碗筷、分盘子等,了解同伴的需求,与同伴交流、分工与合作,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合作意识。
(3)家长配合法。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及时发现幼儿存在攻击性的行为。从家庭、社会及环境等因素入手,家园共同探讨幼儿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讨论怎样矫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提醒家长,帮助孩子准备一个玩具或几本书带入幼儿园,自由活动时拿出来与同伴交换玩,培养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丰富他们的交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