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低年级多元识字教学策略
2021-02-27
(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福建惠安 3621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因此,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1]而识字教学的深度学习,是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过程,不仅仅是识得字,更重要的是领悟字里行间的情感和表达。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教材特点,科学设计,做到多元化识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呢?
一、以字为族,在联结中深度积累
“字族”顾名思义就是由“字”衍生出“族”,以“母体字”派生形成的“字群”,发挥偏旁部首“举一形而统众形”的作用,将知识建构起联系,使学生理解了同类事物和汉字偏旁的共性关系,能深度有效促进其思维发展。这样设计,极大地丰富了识字的趣味性,让识字变成有趣的文字游戏。
例如,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贝的故事》一课,在教学“贝”字时,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尝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句子,认识贝壳的作用。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钱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贝”与“钱币”具有密切关联的意义。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生字“赚、赔、购、贫、货”等,并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都有贝字旁,真的和钱有关吗?”相机出示相关插图和“财富财产、赔本赔礼、购买采购、贫苦贫穷”这几组词语。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学生畅所欲言,很快认识和理解词语,并且发现带有“贝”字旁的字大多和钱财有关,明白这就是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说出一连串和“贝”有关的字,巩固知识记忆。再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单元”《拍手歌》,教师通过追溯“鸟”的字源,出示带鸟字旁的一类字“鸡、鹂、鹅、鸽、鹦、鹉”等,引导学生理解,“鸟”作偏旁时,大多与禽类及其行为有关。再引出“隹”字旁的字,通过演示、对比,让学生知道,“鸟”一般指长尾鸟,而“隹”一般指短尾鸟。这样由“个”到“串”的教学,使识字环节丰满充实。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深度学习关键在于实现多元联结。人类的创造能力更多地源于多层次、多角度、跨领域的多元联结。以上教学过程,借助图画与文字、已知与新知、文本与生活等方法,寻找合适的联结点,引导学生感知汉字部首与字义的关系,学会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使大脑的联结更加广泛与深入。学一字带一串,不仅仅是识字、释义和深度积累,更有新旧知识的链接、课内外知识的联结、从不会到会的探究过程以及独特的语言理解方式,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积累和丰富联结的过程。这样开展识字教学,汉字在学生眼中,便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有趣故事。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中深度体验
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体验学习是一种情境性学习,体验的情境独特、真实,就能引发人深刻的体验。深度体验是指身体与心灵相结合的体验。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将充满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唤起他们积极参与体验的欲望,感受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变化,从而激发主动识字的强烈愿望。
例如,执教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时,这样教学“躺”一字。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小水珠把荷叶当成什么呀?
生:摇篮。
师:(出示课件)这就是摇篮,请同学们一起读两遍。(生齐读)
师:圆圆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小水珠的身体完全舒展开来,舒服地躺在荷叶上,所以“躺”是身字旁。想象你们就是一颗颗的小水珠,舒服地躺在荷叶上。一阵微风吹来,身体跟着荷叶左右摇晃,像不像躺在妈妈的怀抱里?这是什么感觉呢?
生1:躺在摇篮里,很舒服。
生2:躺在妈妈怀里,很温暖。
师:小水珠们躺在荷叶上,看到了什么?
生1:天空蓝蓝的,云朵白白的。
生2:美丽的荷花,美丽的彩虹。
师:你们不仅看到荷塘里的景色,荷塘外的美景也看在眼里。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小水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请朗读出来。(生读)
师:你们把“躺”字重读了,表现出小水珠快乐、享受的感觉。让我们静静地欣赏荷塘美景,在音乐声中轻轻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躺”字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先整体感知荷叶的“舒服、舒展”,再从形声字特点入手把握字义,随即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促进汉字意义在学生头脑中的建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获得的感受朗读课文。如果说寻得一“躺”字,于荷趣的情境中得字得义、得情得趣,那么学生“看到了什么”——根据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感受、想法与理解的思维),用自己的语言把事物的形象描述出来的情形,则是语言之想象与表达。这样通过深度体验,让学生感知、理解文本,丰富识字的内涵,体悟文本的文化意蕴,积淀文学素养。
三、巧用联想,在重组中深度拓展
巴甫洛夫指出:“联想是思维运动之关键,将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串成一个连续不断的思维活动,使创造之河永不枯竭。”联想识字法,即通过汉字音、形、义互为结合的特点,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在认识生字的过程中,融入对生字的理解,达到记忆的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整合重组教学”,应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学生在相同或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有机整合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在教学“结、满”字时,教师提示“结”是一个多音字,学生很快想到另一个读音“jiē”。通过交流讨论,学生知道“结”大多数时候读“jié”,而文中这样表示长出果实或种子的情况下,读“jiē”。接着,让学生尝试用“结”字说话:“小猴子看见桃子结得又大又红,满树都是;西瓜结得又大又圆,满地都是。”把课文内容重组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及时捕捉信息,整合资源,进而学习“满”字,提问:“什么是满树、满地呢?”学生回答:“满是整个的意思,满树、满地就是整棵树、整个地面。”教师适时点拨:“整个天空就是……”“满天。”此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说出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可谓精彩纷呈:“整个屋子——满屋;整个眼睛——满眼;整个口腔——满口;整个心里——满心;整个头上都是汗——满头大汗……”
识字教学的拓展要有深度,不能“就学而学”,而是要“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切入点,二次开发教学内容,把课外的知识带入课堂,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整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积累同类词语,真正把握思维拓展的绝佳机会。可见,类比拓展,是一次成功的学法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流畅缜密,学得有深度,学得有发展。
四、字理辨析,在比较中深度运用
汉字中的形近字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写出错別字。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较,是识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揭示字理是识字教学的根本,只有“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使学生对汉字表意性质有所体会,进而关注到字与字的联系,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在比较中因义记形,才能使学生形象深刻地识记汉字形义,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传统节日》一课时,一些学生把“祭扫”的“祭”上面部分与“登高”的“登”上面部分混淆。于是,教师引入字理教学“:祭”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金文“”像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这个符号的常用字,只有“祭、蔡、察、擦”四个字。接着,教师引入“登”的古形进行对比:它的甲骨文是“”,最上端“”表示双手捧着祭祀器皿登祭台,有“登高”的意思。“祭”与“登”的区别讲明白,学生理解意思后,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语境,让学生选词填空:“2020 年清明节将至,受新冠疫情影响,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市政府号召民众暂停(登)山(祭)扫活动。”
再如,执教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时,学生常常把“瓜”写成“爪”,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辨析:金文“”的两边像瓜蔓,中间是果实,像藤上结瓜的样子。后来,金文慢慢演变为现在的“瓜”字。瓜字是个部首字,凡是由“瓜”字组成的字,大多与瓜果有关,如“瓣、瓤”等。而“爪”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只手因有所抓持而下垂的样子,凡是由“爪”字组成的字,大多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辨清“瓜”和“爪”的字形,然后进行选字填空:“小猫伸出(爪)子,轻轻碰了碰桌上又大又圆的西(瓜)。”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直观地引导学生探究字源,让学生在辨析比较中深度理解、记忆和运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思维更加开阔、灵活、敏捷、深刻;同时,将这些词语储备在学生的语言仓库里。这样教学,将“祭”与“瓜”字讲深讲透,学生识记运用时也就不易混淆,既避免了机械记忆,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
五、品文识字,在情趣中深度表达
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在朗读课文和具体语境中展开,可以增强学习情趣。对于一些生字词、关键词,可抓住精妙之处,从字形深入理解字义,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字里行间的情感和表达。
例如,一年级下册《咕咚》一文,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紧紧抓住“吓”字,引导学生体会兔子惊慌的神情。教学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师:听到咕咚声,兔子是什么反应?
生:兔子吓了一跳,边跑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师:“吓”字读得很准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左边一个“口”字,右边读音“下”。
师: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学习,你的猜测很有道理。那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兔子吓坏了?
生:拔腿就跑。
师:如果你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样子?
生:我吓得心里怦怦直跳,嘴巴张大,有时候还会尖叫。
师:请你带着紧张害怕的表情演一演,注意一边跑一边喊。(生表演)
师:小兔子吓得拔腿就跑,心想——
生:该不会是大怪兽吧?
师:请你带着惊吓的表情,读读这两个句子。(生读)
师:“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是边跑边喊出来的,要读得较快较重,再试一试。
儿童的内心是自由的,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为课堂的有限时空注入无限的张力,增强课堂活力。教师以“吓”为契机,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说话、表演、想象表达,把字词品析与阅读理解、朗读课文融合在一起,把有效的语文学习和丰富的思维想象训练融合在一起,深度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如此教学,识字与阅读同进,理解与感悟相成,既加深了学生对字和文本的理解,又展示了汉字的表意特点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得言得意、得法得能,学得有趣,学得有效。[2]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文本特点,采取多元的识字方式,为学生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和汉字做朋友,真正把学习生字当作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积累、体验、拓展、运用、表达中,把复杂的汉字简单化、趣味化,提升识字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思辨力、语言运用准确力、情感力和语言文字运用和迁移能力。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语文和思维共生共长,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悄然生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