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根作文:基于农村学生学情的作文教学

2021-02-2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言语习作文本

(秀屿区实验小学,福建莆田 351146)

写作是集阅读与积累、方法与思维于一体的,需要长期学习训练才能形成的一种能力。支撑这种长期学习训练的主体是写作意识,也就是将学生的日常表达兴趣,坚持训练成为书面表达习惯,伴随学生不断成长的写作意志。处于农村家庭背景下的学生,虽然有更多的生活体验,也有不少写作素材,但缺少用语言进行介绍说明、叙述抒情的交往语境,语感和言语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写作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文提出基于农村学情的“塑根作文”教学理念,助塑根习作根基,落实核心素养,构建是我体系的作文教学。旨在形成一套从根基做起的习作训练体系,突破农村学生的习作障碍,提升其语文素养。

一、塑根作文的内涵阐释

“塑根作文”是基于农村学生家庭背景特点,以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运用为基点,把生活中熟悉的或陌生的场景、人物、事件、感悟等生成句子、段落、篇章。从易到难,从根本处入手,通过对言语构建、思维构建进行序列化、程序化的训练,使写作成为学生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立足农村学生的背景特点。农村学生并不缺少习作素材,也不缺少可观察的事物,但由于家庭教育滞后,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观察点的指导,缺少感观训练,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观察发现身边的人、事、物。“塑根作文”基于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以日常观察思考为路径,以构建言语思辨体系为旨归,让语言核心素养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2.遵循习作教学的规律特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1]习作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看到的东西或是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就是作文。长期以来,农村作文教学处于框架式的粗放状态,习作指导上也是粗线条状态,出现关注“写什么”而忽视“教什么”的现象。“塑根作文”遵循习作教学的儿童本位、生活本源、创造本性的规律特征,尊重儿童本性,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塑根作文的实施策略

(一)阅读拓延,打破读写障碍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是书面表达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困惑:“学生有语言的积累,但是不会运用。”在阅读量上,学生看似阅读了许多书,一提笔写作却是枯燥的流水账。可见,学生的阅读与习作之间是存在障碍的。塑根作文的实施策略之一,就是以阅读拓延打破障碍,实现从“学语言”到“用语言”。阅读拓延是把所阅读的文章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对同类文章的阅读,引发学生对阅读内容、阅读方法触类旁通式的联想,并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与表达实践中。用阅读文中规范的、高雅的书面语言改造日常的口头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将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靠拢,在阅读中构建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表达、发展思维、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大场所。

1.词句累积,塑牢语言输入根基

塑根作文的实施策略强调从低年级开始,不同学段的侧重点不同,循序渐进。词句积累是低段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形式,低段阅读要从词句的输入开始。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阅读文的课后练习,都有相应的词句积累与运用的要求,有的体现词性与短语结构的练习,有的让学生感受词语的丰富与准确,有的注重在表情达意上不同词语的运用。在低段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所蕴含的言语现象,并学习运用言语现象完成言语习得。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文《小蝌蚪找妈妈》,课后练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说一说”中“披着碧绿的衣裳、鼓着大大的眼睛”等短语,针对的就是词语积累这一版块,强调动词的作用。学生接受这样的阅读输入,发现作者的言语特点和言语规律,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使用动词的,再按照这样的言语规律,联系课文内容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拓展运用,将输入迁移输出。每天训练运用言语规律,即用几个短语表现一种动物,用上四到五个动词,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还可以从词语开始学会“用语言”,提升言语输出效率与质量。

2.信息提取,丰厚语言输出源头

阅读是作者与读者的思维碰撞,是读者个性感悟的过程,是一种心智活动。[2]教师在阅读文内容版块教学中,通常会对学生提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是说一说,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受。第一个层次指向文本所展现的内容,第二个层次指向作者与读者的思想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从文本的言语规律与言语表现形式中形成独立想法,训练思维的敏感度,提高语言输出的有效性。塑根作文的实施策略与统编教材要求同步融合,重视学生螺旋式的表达训练。如统编教材在口语表达上,不同年级对复述提出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要求依托图片、关键词等提示支架进行复述,中年级则要求详细地复述文本内容,高年级要求创造性地复述。复述课文是对阅读信息提取的一种方式。塑根作文在对阅读信息提取的训练上,要做到从课内走课外,强调分步铺垫训练,将课内学得的言语表现方法,如复述方法等,举一反三,延伸到对课外阅读文的复述,扎扎实实地将文本语言内化输出,形成自己的语言和思维。

(二)文本仿真,语言模拟实践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就是适当的模仿和不断地实践。”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语言、思维拔节成长的过程,而课本是课程的根本,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中心点,更是学生言语思维的工具。对课文“文本仿真”,是塑根作文实施策略的依托点,是实现从“表象语言”到“内心语言”的重要载体。文本仿真就是把课文当成写作的范例,学习仿照课文的言语与思维特点,从作者的创作思路“原型”中得到启发,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习得写作知识。文本仿真可以是文中作者思维顺延的补白,可以是文末课文原有情节逻辑发展的推断与想象,也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模仿。

1.语境仿真,语言构成实践

语境是语言构成的言说环境。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是透过作者的言语构成形式,体会其言语内涵,感受语言构成环境的过程,从语言构成的内容明白文章要“表达什么”,从语言构成的形式明白作者“怎样表达”。对文本语言环境的仿真,有利于学生将文本中的语言构成储存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相似的语境中活化应用,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表达形式。如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文,作者基于儿童视角的言说环境,经过梳理之后,将观察所得“有序”地表达出来。在教学翠鸟捕鱼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观看翠鸟捕鱼的视频。学生看第一遍时,大都因为翠鸟的速度太快而看不清捕鱼动作。教师要及时抓住这样的言说环境,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短的短语,同时想一想,还有哪些表示时间短的短语,并作知识积累。接着,第二遍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翠鸟捕鱼的动作。再针对文本的言说环境,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小练笔,帮助学生将文本语言构成及语言形式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构成,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句段仿真,语言创写实践

句段仿真,即根据文本的句段进行模仿表达,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文本句段仿真练习中,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深化对语言表达的感悟,进行延伸式语言表达训练,激发习作思维。统编教材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呈现螺旋上升的方式,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训练点也不同。塑根作文强调的是扎牢根基,稳步上升,这与统编教材的要求是高度吻合的。句段仿真可以与课文学习同步,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式文本的语言表达,以及有针对性的模仿练习。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文,学生学习了“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风车正在慢慢转动……风娃娃高兴极了。”这样的段落就是文本小段落仿真很好的切入点。可引导学生延伸文本的语言表达,也写一写:风娃娃来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再写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最后写风娃娃的心情。学生在学习文本中,既学到语言构成的样板,又丰富了对风的生活体验,创写相似句段自然水到渠成。

3.补白仿真,语言拓展实践

文本补白是发展学生想象力,拓展语言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训练。文本补白有许多介入点与方式,如背景补白、情节补白、结果补白等。塑根作文实施策略文本仿真中的补白关键点是“仿真”,更多地是针对课文中的类似情节、类似情感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可以模仿拓展的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及表达潜能,进行语言拓展训练。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情景描写: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作者运用了简单的一问一答式描写。教学中,要抓住可以拓展学生语言思维的补白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想象自己是如何缠着妈妈的,再仿照课文,以对话的方式为课文补白。把思维训练和语言文字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想象变为语言,并添加在课文中。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经过补白后,这一情节变得更加丰满。在阅读课文时,通过补白,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三)思维训练,提升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思维,获得表达方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学会作者的构文思维,在学习作者的语言形式中把握思维的呈现方式,在学习感悟言语功能中获得以思维为指导的言语表达方法。塑根作文的思维训练策略,通过几种关键思维的训练,实现学生在情感表达与语言表现上的统一,实现从“消极语言”到“积极语言”的转换,实现学生语言表达方法的获取与运用。

1.童话思维,训练形象表达

学生对童话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在他们的思想中,自然界是神奇与复杂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将学生对自然界的奇思妙想加以引导,就是“童话思维”。训练童话思维,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语言表达的潜能。[3]在童话思维的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象、奇特甚至“离谱”的想象力,倡导纯真、自然甚至“稚嫩”的表达,欣赏他们诗意、天真甚至“怪异”的思想,提升学生形象表达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以下三种形式训练童话思维。

(1)文本图画。对教材及课外阅读中童话故事的复述,是培养童话思维的起步。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具有童话色彩的画,可以是一本书的封面、封底,也可以是多幅图。只要具有童话色彩,包含一定的故事性,都可以用来训练童话思维。如二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课文中配有许多插图,可作为引导学生思维与表达的重点。如《拍手歌》的插图是栩栩如生的动物,有孔雀、锦鸡、老虎、熊猫等,表情生动,形态不一。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它们会说些什么?学生依据文本图画,编创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初步形成童话思维。

(2)生活实物。童话思维既与想象密切相关,又与儿童在头脑中对现实生活的印象紧密相连。儿童在玩玩具时,总会按照自己的心意,构建出各种各样的游戏情节,如男孩爱玩打仗类游戏,女孩爱玩过家家等。在游戏中,儿童往往会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进行相应的对话、动作和思考,想象各种玩具角色会发生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怎样等。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创编出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思维也得到培养和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路上的一根树枝可能是英雄的剑,一颗小石子可能是战士手中的大炮,在舞动树枝、投掷小石子时,可引导学生把这些想象内容写下来,使童话思维得到常态化的训练。

(3)词语关联。教师提供几个词语,或是让学生与同伴共写几个词语,再从中抽取几个词语展开想象,想想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词语为桥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创编出各种有趣的故事,从抽象文字中构建童话思维,提升习作表达能力。词语关联想象故事情节,可先由两三个词语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动物或植物、实物;形象的或抽象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副词。农村学生的阅读广度与词汇量、规范化语言表达的语境等是弱项,可采用先自主想象再同伴补充的方式,在与同伴交流中丰富想象,拓宽思维,编写成文,获得能力。

2.感官思维,训练现实表达

“感官思维”是人的三层思维(感官思维、脑思维、心思维)中最基础的思维。[4]小学生的写作,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应用最多、最需要的是感官思维。塑根作文着眼于学生写作的根本,训练学生的感官思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观察事物条理化。习作教学中,往往要求“要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要把动作写具体”,学生却不会恰当地观察与表达事物,即缺乏感官思维的条理性。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如观察方位要有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等;在感官运用上要有序,如先用眼睛看,再用耳朵听,然后用鼻子闻,最后用手感知等。再将观察所得进行有序表达,完成感官思维的初步训练。如观察一颗树,先看树的整体,再看树干、枝叶等,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只动物,先看整体,再观察动物的头部、身体。写作时,按照观察顺序有条理地表达。

(2)抽象事物形象化。在调动感官的过程中,为了将感知到的事物,特别是味道、感觉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还需要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将抽象事物类比想象为植物、动物或人物等,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使其各具情态,活灵活现,由此深化感官思维训练。如教学抽象词“灿烂”,先想一想从哪些事物中能看到“灿烂”?学生想到开放的花,同学的笑脸,老师表扬同学时的眼神等。再将想象写下来,将抽象的词语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

(3)静态事物动态化。“动态之美是一纵即逝,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要“化静为动”,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使其更具形象,更有活力。最常用的方法是为静态事物赋予生命,让它们在特定的场景中,拥有语言功能会说话,拥有动作功能会活动,拥有大脑功能会思考。如月亮和云朵,一会儿在说悄悄话,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大树和风姑娘热烈地拥抱,他们相约明年要在这里举行一场篝火晚会。静态事物动态化,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活泼,更有趣味。

(4)流水动作镜头化。学生在描写与动作相关的环节时,容易写成流水账。要将动作镜头化,引导学生把动作分解开,形成一个个“特写镜头”,再把重点细节有条理地具体描述出来。如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让学生观察做家务的过程,学生往往写不清楚。可把做家务的动作分解为一个个镜头,慢动作播放式地罗列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再把动词连接起来,扩展成一个个句子,用句子把做家务的过程写出来。

3.语言思维,训练逻辑表达

语言思维是人类借助语言这种工具进行思维的一种心理现象。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叙事、说明、抒情等,需要的是言语能力。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逻辑表达能力的基础与保证。在小学阶段,学生语言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有三种:

(1)学习语言形式的特殊性。主要通过学习并捕捉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如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中“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是一个情境拟人句,把花当成正在上学的学生,承接上文“关了门做功课、罚他们站墙角”的花在地下学校上课的情景。地面上出现花,是因为雨来了学校放假,花儿才出来玩。学习这类语言形式,可以拓展训练“太阳一下山,他们……”“小猫一来,他们……”学生在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的训练中,丰富语言思维形式,提升语言思维能力。

(2)比较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在学习文本时,运用替换法,让学生比较用自己的语言建构出来的表达,与文本中作者的表达差别在哪里,从而发现作者的匠心独到之处。在语言比较中,提升语言的感知力和语言思维的逻辑严密性。如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文中描写翠鸟捕鱼过程的句子,通过“它冲进水里,不见了”与“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两个句子的比较,体会作者写翠鸟速度快的时间短语的精确与巧妙。

(3)拓展语言智慧的独特性。课文中常有体现作者独特情思的语言智慧。在语文教学中,要避免过度关注文本内容,而忽视文本语言特点的现象。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涵泳文本,唤醒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体会发现文本中的言语智慧,提升语言表达的哲思与美感。如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文,“雾把大海藏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引导学生体会“藏”字的语言智慧。再让学生表达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如“太阳把XX 温暖了”“黑夜把XX 淹没了”等,进行语言、思维的拓展训练。

猜你喜欢

言语习作文本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习作展示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