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周易》美学思想探析小学古诗词的意境美

2021-02-2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隐者定势思乡

(福州市罗星中心小学,福建福州 350015)

《周易》的美学思想丰富,涵盖古代各个领域的审美主流,虽不及西方美学那样系统化、理论化、专业化,但其蕴含在卦辞和爻辞中的精辟论断,早已成为我国古代各个领域审美活动的恒久定势和崇尚标杆,根植在古人的观念中累代相承。当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带着浓厚的古人审美的心理定势跨过历史时空,与当今审美定势尚未形成的小学生相遇时,难免会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学生即使能对古诗词倒背如流,也难嚼出其真味。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融入《周易》美学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知晓古人通识的审美定势,让学生自然进入古诗词作者的思想境界,与之产生共鸣,同享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一、观物取象,察古诗词的三易之美

《易》曰:“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1]可见,观物取象是《周易》哲学认知的基本原则。《周易》中的“三易”,指“变易、不易、简易”,是《周易》观察自然、把握事物本质的基本思维方式,亦是古代贤人为人处世、吟诗作画的主要思路。古诗词的创作,也是古人遵循观物取象的原则和把握三易变化的艺术再现。因此,赏析古诗词时,必须把握三易之美的内涵:

(一)变易之美

《周易》的精髓是变。《易经》被西方译为《the Book of Changes》,即《变化的书》。《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周易》中的变易之美,在古人的审美心理中分量很重,如戏剧中的唱腔变化、武打中的动作变化、川剧中的变脸绝活等。小学语文的古诗词中,也存在这种变易之美。如教学古诗《题西林壁》时,在学生了解诗人从正(横)、侧、远、近、高、低多视角变化地看庐山,体会到庐山形态万千的变化之美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诗人为什么要变换这么多角度看庐山呢?因为他喜欢庐山,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但在一种角度看不清时,他变换另一种角度;另一种角度依然看不清时,他再变换另一种角度。当他变换了所有角度仍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后,才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

(二)不易之美

《易》曰:“君子以立不易方。”[1]大道呈现不易之美。事物虽然是变化发展的,但它的运行规律是相对稳定、不容易改变的。如日出日落是变化的,但每天都有日出日落,又是不易改变的;四季轮回是变化的,但每年的四季轮回规律,又是不易改变的。在中国古诗词作品中,某些事物被贴上象征特定思想感情、呈现特定含义的永恒标签,一成不变,代代相传,久而久之成为特有的审美定势。如东风特指春风,红豆表示相思,月亮表示思乡,杨柳表示离别等。如教学古诗《春日》时,学生质疑:“为什么古诗里的东风就是指春风呢?”教师回答:“古人云‘斗柄指东,天下皆春’(《冠子·环流篇》),说的是古人观测天象时,得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时正是春天。”当学生具备这些古代基本文化常识后,再去理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就顺畅自然了。

(三)简易之美

大道至简,太极图以简洁明了的图形,揭示了自然变化和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周易》把一横(阳爻)、一断(阴爻)两种简单符号,推衍出生动形象的64卦;古诗词也用三言两语,精辟地道出其主题内容。如古诗《寻隐者不遇》,诗人仅用20 字,叙述“寻隐者”的故事。学生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还不够,在课堂上,教师追问:“诗人寻隐者的心情有变化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起初诗人寻不着隐者很失落,后遇其童子很欣喜,但得知隐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诗人的心情重回失落。”教师小结:“短短二十字,能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真是妙不可言!”

二、天人合一,悟古诗词的和谐之美

《易》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1]人类是万物之灵,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合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才能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完美和谐。古人建屋、祭祀,都注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古诗词也讲究人和天地(自然)之间的高度和谐。如教学《渔歌子》时,了解捕鱼人“斜风细雨不须归”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捕鱼人“不须归”?

生:因为有鱼可以捕,今天会大有收获。

师:鱼为什么有很多?

生1:因为江中微生物多,鱼类活动活跃。

生2:因为春雨多,春水暖,微生物生长得快,鱼类的食物也丰富。

师:天上下雨,江中鱼肥,天地给予人绝好的捕鱼时机,捕鱼人当然不归了。此时此刻,天地人三者间相融得那么自然而然,那么合情合理,那么协调和谐,这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三、动静有常,辨古诗词的刚柔之美

《易》曰:“乾之德动而健,坤之德静而顺。”[2]代表纯阳爻、纯阴爻的乾、坤两卦,是其他62 卦的鼻祖。其他62 卦皆由阳爻或阴爻的变动演变而来,喻示自然界、人世间的林林总总。这些林林总总,恰是古人写诗时咏物抒情的原始题材,这些题材可以归类为“乾”的刚健和“坤”的柔顺。尽管古诗词不是以纯阳或纯阴的形式出现,但它所描绘的内容,却融入刚健和柔顺的两个基本范畴。因此,赏析古诗词时,必须辨析其中的刚柔之美。

(一)阳刚之美

生活中,雄壮宏伟、巍峨耸立的高山,给人一种刚劲有力的气势;惊涛骇浪、激流勇进的猛水,也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巨大力量的气势,给人阳刚气壮的视觉冲击。[1]如《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句,描绘的是声势浩大、气势滚滚的长江(楚江)直奔东去,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连固若金汤、雄伟壮丽的天门山,都被“撞开”一个大窟窿(天门)。撞开后,水势虽有所减弱,但还带着惯性继续向东,直到江面遇窄(两山夹击),才被迫向北回旋(至此回)。诗句不仅符合常理,还逼真地写出水的冲击力和山的反作用力,两力相撞,产生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的阳刚之美。

(二)阴柔之美

《易》曰:“坤至柔,至静。”[1]荀爽曰:“纯阴至顺,故柔也。”[3]自然界中,水是柔的,月光也是柔的,人的心情平静时是柔的,性格温顺时也是柔的。古人将这些柔的事物和温和的性格概括为阴,古诗词中的阴柔之美,亦可折射出情景交融特有的意境。如古诗《静夜思》,用极精练的几笔,从对时间、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细微描绘中,写尽游子对家乡故里的质朴怀念。[4]教师引导学生探析:诗人为何借月亮抒发思乡情呢?因为此时的月光是柔的,诗人的心情必须亦是柔的,二者才和谐统一。当心情至柔之时,对于久居异地的诗人,最想念的便是家乡家人。月夜思乡,既符合画面的意境美,又深藏着强烈的思乡情,因而扣动了普天下所有游子的心弦,极易与所有离乡的人们产生共鸣,是经久不衰的思乡诗作之一。

尽管《周易》经传的初衷不是专讲美学和古诗词创作,但其思想精华论断,却对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和古诗词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源头。《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1]古诗词的意境美,凝聚着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蕴含着作者触景抒情的最初体验,同时将“言不尽”的那部分意境美,形象地潜入读者的思维脑海,给读者如临其境的切身体会。当古诗词的意境美,带着清醇的芬芳飘散在简洁的字里行间,捆绑着古人特有的审美定势,跨越层层的时空阻隔,惊喜地与现代的儿童相遇时,教者可否接一点古典的审美地气,与他们共享古诗词意境美的文化大餐呢?

猜你喜欢

隐者定势思乡
寻隐者不遇
昭君思乡
《寻隐者不遇》续篇
本期主题 《寻隐者不遇》续篇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寻隐者不遇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思乡与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