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

2021-02-27郁崇文李成龙许福军

纺织服装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纺织思政

郁崇文, 李成龙, 许福军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一、纺织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课程是传授知识和塑造灵魂的主要载体,将纺织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是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因此,采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育人理念和教学目标,深入研究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乃至教育教学全程中实现思政教育功能的全覆盖,以全面提升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觉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这也是专业课教师肩负的社会使命[1]。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纺织服装为背景的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纤维材料、纤维制品工程、纺织化学以及服装与设计艺术等领域。现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提高,对纤维类材料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并趋于多样化、个性化。纺织技术日新月异,使得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不仅要解决纺织工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还要为其他领域在应用纤维及纤维集合体材料中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2]。目前,纺织品已跳出了传统的服装和家用范畴,在各行各业都有纺织品的一席之地。例如,在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中,就有用纺织品制作的密封装置和缆绳;在新冠肺炎防疫抗疫中,纺织品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我国和世界的抗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当然,这次抗击疫情的成功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纺织教育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我国纺织工业从弱到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及改善人民生活等作出了卓越贡献。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和独立的纺织工业体系,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中间品市场和零售市场[3]。2019年,中国工程院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26类制造产业与国际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的纺织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设备、通信设备、输变电设备和家电等五类产业属于我国为数不多的世界领先产业[4]。这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一代又一代纺织人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等密切相关。

纺织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大学生成为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新人,是高校纺织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二、纺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

1. 抓好纺织专业课程这一重要载体

专业课是大学生学习时间最多的课程,专业教师也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因此,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中有着重要作用。专业教师要针对纺织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保证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实效。应树立“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育人理念,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将思政教育贯穿纺织专业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案设计等各个环节,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课程规划拟定相应的思政教育方案,明确思政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5]。通过合理的引用、延伸,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

2. 充分发掘纺织专业知识体系中的科学观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中蕴含着许多哲学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因此,在纺织类专业的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发掘各章节、各知识点中的这些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例如,关于纺纱的加捻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教学,可以通过具体实例,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待和分析问题。在纱条加捻过程中,松散排列的纤维由于加捻而相互紧密结合为一个具有强力的整体(纱),刚开始加捻时,捻度越大,则强度越高。捻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纱线的强度,但会降低纱线的手感和光泽度。教学时要使学生知道,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此外,临界捻度理论表明,过大的捻度会使纱线中的纤维扭曲应力增加而导致纱线强力降低。由此可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6]。

再如,在“纺纱工艺”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到“牵伸过程中超长纤维很少时,这些超长纤维在牵伸时会被拉断,但当超长纤维数量增加时,牵伸力大于握持力而产生牵伸不开的现象,当超长纤维继续增加到一定数量后,整个牵伸过程则无法进行”的专业知识时,这个例子就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教师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宣传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无论是他们的科研探索精神,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还是为大家舍小家、倾尽所能的拳拳爱国情怀,都是纺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宝贵资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这些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迹与知识点有机结合进行讲授,以人为范、以情动人。不同人物的先进事迹具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只要选材得当,杰出人物的事迹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素材。

如著名麻纤维专家酆云鹤教授,于1931年取得博士学位,是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第一位获得化工博士学位的女学生。1933年她在德国从事人造丝研究期间,成功从草类纤维浆粕中提取了优良品质的人造丝,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出用草纤维制造丝的人[7]。日本企业以及德国莱比锡大学向她提出了高价购买该发明专利的请求,但是她拒绝了,将专利留给了祖国。1949年9月,酆云鹤毅然放弃了留在美国的机会,从香港绕道回到祖国大陆,并出席了新中国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科学家的生命属于科学,属于祖国,属于人民。”这是酆云鹤教授经常讲的一句话,也是她一生的写照。她致力于我国的麻纺事业,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将自己的心血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8]。

东华大学名誉校长严灏景教授早年在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学习期间,与导师一起创造了以示踪纤维方法显示纤维在纱条中形态的Morton-Yen方法,这项工作在国际纺织学术界属于开创性的研究,首次将纤维在纱线和各道半制品中配置的真实情况展示出来,为改进纺纱工艺、提高纺纱质量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技术,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赞誉。学业结束后,严灏景婉拒导师的邀请,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为我国纺织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9]。

东华大学知名教授张文赓,1950年在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学成后响应祖国召唤,全身心投入我国纺织教育事业。他注重思考、归纳、提炼,是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先驱,编写了融流体力学与纺织加工技术于一体的著作《棉纺气流问题》,并多次到国外知名大学讲授有关理论,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10]。

以酆云鹤、严灏景、张文庚等为代表的纺织先驱“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纺织人”,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后辈“纺织人”勇于担当,勤奋踏实,努力为我国纺织大国和纺织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再如,中共中央书记处原书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郝建秀,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她13岁进入纺织厂当工人,刚开始不会干,经常受到批评。她决心一定要掌握好技术,不拖集体后腿。从此,她每天思考着如何多纺纱、纺好纱。下班后,她仍会在小本子上记录操作规程,总结方法要领,并拜老工人为师,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凭着一股不服输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郝建秀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便熟练地掌握了纺车的性能和操作技巧,摸索、总结归纳出一套优质、高产、低耗的纺纱工作方法——郝建秀工作法。该工作法一经推广便得到全国认可,大幅提高了纺织企业的产量[11-12]。

劳动模范杨富珍新中国成立前就在上海的纺织厂当童工,在地下党成员的关怀和帮助下,觉悟不断提高,15岁就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党的小交通员。新中国成立后,杨富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她作为一名织布挡车工,每天在家苦练纱线结头的基本功,将棉纱结头打得小、快、牢,以确保织出的每匹布不出次品,练就了每分钟打40多个结头的一手绝活。作为劳动模范,她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她时刻牢记着周总理的殷切嘱托:“今后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就靠你们了。”带领织布班组,积极开展操作技能竞赛活动,精益求精,创建了“六个巧干、六个仔细”的高产优质操作法,创造了89个月无次布的行业神话[13]。

郝建秀、杨富珍等一代又一代纺织前辈的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工匠精神,是我们纺织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石。

4. 突出纺织专业学习与国家纺织创新强国建设的关联度

纺织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内容与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密切相连。纺织专业课程教学中,无论是与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点,还是各个教学环节,其中都蕴含着大量可发掘的与爱国主义、社会责任、使命担当和工匠精神等有关的育人元素。纺织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以各自研究领域行业专家自身真切的紧迫感来强化“纺织创新强国的建设必须由我们来担当”“纺织科技创新强国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等内容,来激发莘莘学子的纺织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投身国家纺织创新强国建设的热情与激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纺织人”不懈努力,奋力拼搏,使我国的纺织行业在规模、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稳步进入世界强国行列。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参观我国纺织智能化生产工厂,介绍纺织行业在智能化、无人工厂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此外,目前纺织品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服装和家用领域,其在深海潜航器、航母、航天器、卫星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以及医疗卫生、交通建筑、农业、工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继金属、塑料后的第三大类广泛应用的材料,且在很多方面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取代原来的材料。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纺织工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引导学生对纺织品应用的拓展和创新,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又使其感到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纺织品中的新兴非织造产品制作的口罩和防护用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我国和世界的抗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是纺织科技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生动实例。

5. 强化纺织专业实践教学的体验感

纺织专业课程中的许多实践环节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合。在各类实践教学中,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环境后,往往都能意识到理论与实际的差异,从而反思自身理论学习的成效,这是学生思想观念转变较大的环节。因此,教师应在各类实践环节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心理变化,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变化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而积极地看待理想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差异,并给学生以切实而诚恳的指导。这对塑造学生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三有”新青年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援疆团,10余年来坚持组织学生到新疆各地的兵团、棉花种植基地和纺织企业等进行实习实践、社会调研和智力援疆,让学生实地了解兵团的屯垦史、发展史,感受兵团的奉献精神。同时,又把专业课的学习延伸到当地的基层干部和员工培训中,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屯垦戍边革命传统教育贯穿始终,由单一课堂讲授向立体化育人转变,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新理念,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用实际行动发扬屯垦戍边的精神,续写新时代青年学生援建新疆的新篇章。

6. 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各类专题培训中,通过开展系列思政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力,搜集纺织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前瞻性问题,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探讨,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搭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交流互动平台,相互交流、及时沟通,提高和促进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三、结语

教育是百年大计,立德树人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纺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专业课程是“主战场”,专业教师是“主力军”,专业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让纺织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塑造品格、锤炼意志、通晓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纺织思政
澳洋纺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