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班表演游戏 提升幼儿艺术表现力
——以大班表演游戏《小牛过生日》为例
2021-02-27陈艳鸿罗美情
陈艳鸿 罗美情
(福州市大凰山幼儿园,福建 福州 350002)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解读指出: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的,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幼儿运用已有知识,在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1]作为表现性活动之一的表演游戏,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经验,还能开发幼儿的再造性想象,增强幼儿的表现力,让幼儿变得更加开朗大方、自信主动、乐于交往。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的系统观察,笔者发现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特点如下:能通过协商、主动争取等方式完成角色的分配,并且能够接受角色更换的规则;游戏中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能基本完整地完成表演;对剧本的兴趣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参与的积极性;有一定的表演意识,注意到表演游戏中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和日常的有所不同,但基本按照既定情节演出,少有自己的创作和表现;具有些许表演技巧,可以灵动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现力尚待加强。
表演游戏可以将童话、故事等幼儿文学作品作为剧本,也可通过自编的或者即兴创作的生活经验作为内容,运用语言、表情、动作扮演角色,再现文艺作品或者生活内容的一种创造性意愿游戏。[2]文章以大班表演游戏《小牛过生日》为例,探索如何有效开展大班表演游戏,增强幼儿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采选符合幼儿兴趣和表演需求的内容
表演游戏是象征性游戏,它是一种假想的游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来满足自身表现欲望和展现个人对角色的理解与想象,带有主动性、自发性和创造性。在确定表演内容时,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和意愿为前提,能让幼儿通过对生活或者文学作品中的各种人物形象进行假想,用动作、语言、表情等方式进行表现,满足幻想、模仿和装扮需要,提高幼儿创造力和表现力。在选材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思考:
(一)可选择幼儿熟悉、喜爱的故事、绘本、动画片或者经典故事
在选择表演内容时,应首先考虑幼儿的喜好,选择情节生动有趣、渗透相关生活经验、有特定的场景的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获得积极、愉快的游戏体验。
(二)选择角色丰富的故事
角色性格明显、种类多样、富有形象语言和动作的作品,才能让幼儿在选择角色时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个人的能力进行选择性的扮演。由于故事中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不同的是非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选择具有创作空间的内容。
表演游戏是想象性游戏,游戏角色是假的但幼儿情感是真实的,只有故事情节有足够的灵活性,幼儿才能在以假当真的表演过程中,充分体验、迁移已有经验,拓展游戏的内涵。如表演《小牛过生日》的过程中,幼儿在熟悉原来故事的情节的基础上,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将参与生日会的角色及着装、生日会上的庆祝活动、祝福语、礼物的讨论等融入其中,让情节更加丰富完整,对话更加流畅温馨,使想象力得以发挥,语言得以发展。
二、创设多样化的游戏环境和材料
《指南》提到: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3]。游戏能引发幼儿的无意性学习,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帮助幼儿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其教育功能。表演游戏融合了情节发展、角色对话、使用道具、场景布景等多种元素,幼儿通过与材料及环境的互动,逐步完成角色的体验与再创造,形成属于自己风格和特色的角色展现。
(一)营造宽松的表演环境
表演游戏是幼儿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追求表演的满足和快乐,不以表演给别人看为目的。创设宽松的表演环境,有利于幼儿用轻松的心态了解角色、揣摩角色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从而更加深入地体验角色的情感、情绪和性格品质。在材料选用和场景的摆放上,师幼共同商讨,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走一走、看一看,能让幼儿在自己创设的环境中找到熟悉感和成就感,也提高幼儿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二)确保充裕的表演时间
我们都认可游戏材料对游戏开展的重要性,但我们更需要意识到充分的游戏时间是深入开展的必要保证,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时间务必要保留40-50 分钟,才能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不断创造的灵感,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幼儿总是变着花样进行游戏,如在《小牛过生日》的表演游戏中,几次游戏下来,有的孩子觉得每个小动物来到小牛家门口,面对小牛那声“谁呀?”的询问时,直接说出自己的身份显得简单、缺乏神秘感和惊喜感,他们觉得可以用平时教师在活动中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角色,让小牛猜一猜来客是谁。也有的幼儿决定通过模仿各种小动物的最具特征性的声音来与小牛互动。这都是在充足时间的体验下才能有的不断的反思、磨合、推进、出新。
(三)注重团体协作与相互学习
表演游戏是一种集体性游戏,除了角色本身的角色和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幼儿必须这个团体游戏中,理解和遵守游戏的规则(如角色的出场顺序,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动作等),共同深化游戏的主题、梳理游戏的脉络,共同计划的能力在表演游戏中尤为重要。
在表演游戏之初,幼儿首先要完成角色的分配,其次要对各角色所代表的意义达成一致意见,最后要对故事发展顺序作出合作性决定。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仍可以在原本的计划上进行调整变化,由此需要幼儿具备轮流、合作能力。当然,在幼儿彼此分享想法、共同解决问题时,他们也从对方身上学会自己原本不具备的品质。
作为团体性游戏,在表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如谁来演哪个角色?都想演一个角色怎么办?某个角色大家都不想演怎么办?出场顺序和定位如何决定?在《小牛过生日》的表演过程中,我们就发现,许多小朋友都想演小牛,这样是否可以?这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其他动物如果没人演,整个表演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不同的幼儿群体在这个问题中使用的解决策略不同,如有的小组用“点兵点将,点到谁,谁就是小牛”的形式;也有的小组采用“举手表决”的形式,同意谁演这个角色的票多谁就演这个角色;有的小组采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来定;更不乏有的小组是“利用权威”的方式来决定,通常是班上比较能干的幼儿担任“权威者”的角色来决定谁演什么,不服气的幼儿需自我争取,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就开始进行表演游戏。
(四)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表演游戏不是表演舞台剧,精美的道具并不是必要条件。根据大班幼儿的水平特征,教师可提供富有层次性的材料,触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和创造性的运用。为了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的最初阶段,教师除了提供时间、空间和基本材料外,可提供一些开放性的、低结构的材料,帮助幼儿在任何角色的装扮前重点考虑:如何简洁有力地抓住角色的特征。在服装方面,可以收集一些旧布料、旧衣裤、窗帘、桌布、床单等可以披披挂挂的材料,待到幼儿角色扮演时,让幼儿去搭配和设计造型,不但新鲜刺激,还能帮助幼儿形成替代性思维,从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等幼儿能够完全脱离动作和替代物的时候,就足以说明幼儿完成了对事物和行为的象征。这种假想的游戏从外显的、公开的象征性游戏逐步变成个体的内部幻想,从大班上学期到下学期期末,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发现,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向高一级发展,便有可能进入艺术创作的初级阶段。
三、遵循有效的指导原则
(一)树立“游戏性”先于“表演性”的理念
游戏性体验是表演游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选择权,有其自主决定角色,并根据自己对作品或者故事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表现,而不是一味地遵从固定的模式进行表演。教师应在保护幼儿的“游戏性”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指导和陪伴。
(二)发挥幼儿主体性,将自主权交给幼儿
表演游戏是允许幼儿自我表现和肯定的一种游戏形式,不需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达成,更多的是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以及自我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反复的讨论、采纳他人意见、相互观摩和评议中,逐渐重整、磨合和创造,从而获得独属于自己的对角色的理解和体验。以《小牛过生日》为例,幼儿在围绕“小牛过生日”的话题来展开剧本的编写时,从角色的创作开始,作为生日会上的主角,“小牛”会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需要为生日会做哪些准备?小猫、小狗、小鸡是怎么来到小牛家参加生日会?它们会带什么礼物上门?小牛要如何接待客人进门?形成了戏剧创作中情节的开端部分;生日会上,客人们要说什么祝福语?小牛要招待大家吃什么?分错了食物该怎么办?小牛与动物们之间自然形成的戏剧冲突构成了情节的发展部分;最后,小牛与小动物们怎样吃得开心、玩得痛快是情节的结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想象“小牛”快乐的内心活动,将自己喜欢的生日礼物融入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文明做客和待客的礼仪,丰富了动物们到小牛家时的肢体语言和对话,如邀请客人进门时的“请进”“请坐”“谢谢”“不客气”等;在小动物面对小牛分错食物,说出自己不喜欢吃XX 食物时先说一句:“小牛哥哥谢谢你”或者“小牛哥哥真抱歉”;快乐进餐时大家争相邀请小牛“吃我的吧,吃我的吧”,不仅建构起了一个富有礼貌、友情浓厚的剧本结构,还能自然地带出幼儿自身快乐、欣喜的情感,这样的剧本谁会不喜欢,谁会不想演呢?
(三)以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介入游戏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是以指挥者、导演者的姿态出现,而应以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介入。当幼儿的表现和原先预想的不同时,教师应用欣赏期待的眼光,放下原本的计划,允许幼儿本色出演,关注幼儿当下的表演,寻找闪光点和助推点,指导建议如下:
1.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教师作为游戏的观察者,在发现幼儿遇到困难无法继续游戏时,应判定好介入时机,用启发性的、建议式的语言,让幼儿看清现状、了解问题所在,并尝试自我解决问题。
2.平行介入,给予幼儿暗示与支持
教师不仅需要依靠游戏的规则引导幼儿,也可通过平行游戏角色扮演者的身份,用动作、语言、表情和眼神等幼儿进行游戏提示和诱导。如此一来,幼儿能够收获更加立体、全面的引导,并且通过观看、内化,调整自己的表演,达到“潜移默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游戏材料的隐性介入
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创造性的想法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和提供帮助,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充分发挥替代物的思维,大胆创编,丰富情节,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四)以评价环节为契机,启发幼儿表演的创造性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需实时给予幼儿回顾、讨论、反思、调整的时间与空间,用以提高幼儿表现故事和塑造角色的能力和动力。大班幼儿的反馈重点应该落在角色的塑造、丰富游戏情节、改编故事细节、提高角色表现力、自主设计游戏场景、自制简单的替代性道具等方面,思考如何展现更加形象逼真、更具创造性的表演。评价环节中,尽量让幼儿发言和讨论,欣赏他人的表现,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新的经验,创造出更加创新和完整的表演方案,为下一次的表演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