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创新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021-02-27赵精华
赵精华 欧 榕
(1.福建师范大学组织部,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不仅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深刻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论,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进行了高度凝练;强调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并回答了谁来培养人的问题;指出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随着改革开放的渐趋深入和社会转型的逐步全面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内外环境的各种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的复杂因素相互交织渗透,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一)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回应学生关切不足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或是一味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的、是科学的,而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正确、科学在哪里和应该怎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辨明是非、解决问题,没有有效地回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仅仅就理论讲理论,没有从社会现实出发,深入阐述和剖析问题的实质,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改造力,绕开现实来谈理论,那么就会陷入空洞的说教,导致理论的苍白无力。以至于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空洞乏味地说教,是枯燥无聊的大道理,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论坛上“失声”。
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才是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运用的语言;学生关切的问题,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直面学生关切的问题,正面回应学生真实的思想关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做到围绕、关照、服务学生,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困,为学生所盼,努力帮助学生化解难题、释疑解惑,要着力找寻学生的关切点和兴奋点,通过交流、对话找到共鸣,进而回应学生的关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作为重点的关注对象,通过及时科学地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虑问题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觉悟,从而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入学生的头脑。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顺应时代特点不够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也会飞进来。”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经济体制变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社会结构转型进入了新阶段,文化多元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一前提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思潮变得空前的活跃。在这样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浓厚的时代烙印。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缺乏扎实的唯物史观和深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自媒体时代,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碎片化的特点,在求新求异观念作祟下,大部分学生对坊间流传的小道消息和负面信息存在极大的兴趣,对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表现出兴趣乏乏的态度,甚至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说教,存在着较为强烈的抵触心理。加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消极的言论不断侵蚀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持续消解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打铁必须自身硬。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仍然存在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比如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行政命令、理论灌输、空话套话仍然大行其道,主观武断、形式主义依然盛行,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够显著、话语苍白无力,陷入了“有理说不出,说了讲不透,讲了不相信”的尴尬局面。“话语是思维的表达,思想的表现”[2],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亲和力和有效性,要努力顺应时代、适应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讲学生愿意听的理、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要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机,打铁趁热地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一些表面文章;要把准时代的脉搏,针对时代和学生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不放空炮,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理念适应学生发展不强
创新是理论生长的内驱动力。理论的更新代谢,离不开实践的创新。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比较传统老套,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创性、创造性仍然存在贫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缺乏自我见解的拿来主义、安于现状的经验主义,以及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等等。一些高校理论创新机制和反思机制的建立和运转仍然较为薄弱,缺乏具有较高水平和层次的理论成果,更多是经验总结和会议报告,具体表现在经验的较多、突破的较少,总结的较多、思考的较少,模仿的较多、原创的较少。真正具有战略高度和思想深度的理论,或是具有现实适用性、针对性的拓荒性理论以及创造性见解的相对较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更多的是满足需求,创造和引领学生的需求还尚显不足。
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做的应该是引领学生发展,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要坚持用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坚定学生的信念、树牢学生的信仰,教会学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自觉,增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史记》有云:“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做到理念创新。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理论与学生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向学生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并使之从内心真正理解、认同和接受,从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深地根植于生活世界之中,探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侧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满足学生需求,不断发展为创造和引领学生需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创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全局高度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了行动纲领,强调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既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想目标,也是工作要求,更是具有丰富实用价值的科学方法论。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3]。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所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首先要解决的是理想信念的真懂真信、可知可感的问题。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切实抓好学生的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在成长中奠定坚强的科学的思想基础。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就是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这一问题,要坚持高校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的新局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来说,首先要以德立德,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高校学生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帮助高校学生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就是要落实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穿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通过落细落小落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让高校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善于抓住和化解主要矛盾,就是要强化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变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要深刻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以解决主要问题为抓手,提高化解矛盾的实效,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坚持与时俱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高校学生世界观的塑造、人生价值的选择、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系培养出来的人“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接地气的语言、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率,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二是要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5]。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善于运用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占领意识形态高地,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三是要重视现实和理论的双向趋同[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理论和现实的内在统一,着力按照现实趋向思想、思想体现现实的路径,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入融合,解决好理想信念的教育问题,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善于创新应对新形势的需要
因势而新就是要以不断的创新发展来应对新形势的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坚持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要善于运用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方法,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抓好理论创新,就是要善于打破固有的思维藩篱,要以高站位、新视野保持敏锐、开放的思想,考虑问题要增强战略性和前瞻性,同时不拘泥固定的程式、不迎合一般的见解,不断寻求理念创新的新突破。抓好手段创新,要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结合当前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实际,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把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时代感。要积极发挥新媒体的裂变传播、广泛覆盖、高参与度的独特优势,占领舆论高低,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抓好基层工作创新,要“虚功实做”,处理好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着手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又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教育,变灌输为互动,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入心入脑;要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更加接地气;要积极探索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创新推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要加强校园文化创新,提炼大学的精神气质,塑造人的思想品格,提升人的人文修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
“为谁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问题。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因事而化,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时而进,善于以创新发展应对新形势因势而新;将理论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升理论解读实践的能力,增强现实确证理论的力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