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正确党史观 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2021-02-27李东旭

奋斗 2021年8期
关键词: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

■ 李东旭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学习党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

一、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一)坚持运用辩证思维,认清主题主线,把握主流本质

历史细节浩如烟海,历史脉络盘根错节。只有树立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才会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否则,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其一,从党的初心和使命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与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从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对此,无数忧国、爱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难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失败了,辛亥革命也未能成功捍卫革命胜利果实。黑暗中,中国共产党点燃希望之光,最坚决、最有效地捍卫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由于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带领人民完成了两大历史任务。

其二,从党的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时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彰显了党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说,中国纵有四万万,一盘散沙而已。可中国共产党不但在斗争中自身得到发展壮大,更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重新凝聚为一个整体,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的巨变。

其三,从党的历史成就来看。党的百年历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华章”,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在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改革创新历史中取得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这是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需要牢牢把握的主题和主线。

(二)坚持运用历史思维,树立大历史观

唯物史观强调从事实出发,要求把历史结论建立在详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学会从大历史观来考察学习党史,要跳出“历史周期率”,不被所谓的“历史终结论”所迷惑,才能从理论和方法上避免出现背离历史实际的偏颇,从而达到客观地观察、认识历史真相的目的,做到政治上的清醒,理论上的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历史思维,需要全面看待党史,在我们的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 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 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 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要注意考察分析党史发展中的继承性和关联性,不能用静止的、僵化的方法将其割裂开来。比如,“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坚持历史思维,就要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党史,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基本遵循,对党史上的各种是非功过评判保持客观和公正,才能保证我们在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开启新征程的前进路上永不偏向、永不迷航。

二、抵制错误党史观,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历史的存续与传承。尽管有的历史记载掺杂一些主观因素,但都不会改变这样的前提:一是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其本身是真实的,无法虚构和假设。二是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不会“任人打扮”。三是对历史要全面理解,不能抽象化、片面化。

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历史,恰恰是或采用虚构、恶搞等方式,随意歪曲;或把支流当主流,把现象当本质,将历史上的某些失误抽象化,并加以孤立地、片面地放大、渲染,从而达到歪曲历史的目的。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否定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有的打着所谓“还原历史”“公正评价”等旗号,通过个体追忆的方式,混淆是非标准,以颠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有的打着“考证细节”“追求真实”等旗号,编造谣言攻击、诋毁英模人物,妄图把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搞乱,把红色传统涂黑,把红色基因改性,切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有的对历史文献歪曲解读,以主观臆测和推论取代历史事实;有的专找漏洞,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编造耸人听闻的所谓“秘闻”;有的进行学术伪装,以看似周详的论证或考证宣扬错误观点;有的颠倒黑白,美化日本侵略行径;有的肆意夸大党的历史中出现的各种失误,无限放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改革探索中的种种挫折,把前进路上的曲折作为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不足的直接证据。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加以坚决抵制,迎头痛批,通过澄清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我们的党取得辉煌成就不懈怠、遭遇挫折不动摇、面对失误不回避,使党的成功经验和历史失误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但从较长时间看,由于西方遏制中国发展的态度不会改变,世情、国情、党情还会继续发生变化,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会存在甚至增加。因此,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交锋将是长期的,发展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时代高度,“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使百年大党永葆风华正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从龙江百年党史孕育的优秀精神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立的革命精神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的历史也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为我们了解现实、服务现实提供了丰富滋养。

百年龙江党史,百年光辉岁月。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途经哈尔滨赴俄国,在这里感受到了共产党的气息,“先得共产党的空气”。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10月,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诞生。中国共产党人在龙江大地上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征程,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激起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组建了抗日联军,成为打击日伪统治,阻滞日军侵华进程的中坚力量。14 年间,东北抗联与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6万余次,消灭了18万日伪军,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彭真同志把东北抗联的抗战,称为我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三大艰苦之一。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在这片土地上白刃喋血、搏命疆场,演绎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悲怆之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生命极限考验下战士们依然保持着高昂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老乡,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发出了穿越时空的灵魂拷问;“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表现出对党至死不渝的忠诚。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捍卫了民族尊严,更在冰天雪地的顽强苦斗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为一个民族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黑龙江省人民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展现出强烈的创造热情与顽强的进取精神,形成了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力量。

马恒昌,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带领他的小组率先向全国厂矿职工倡议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全国18000多个班组300 多万职工热烈响应,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或成几十倍增长。

1953 年,哈尔滨电机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1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安装在北京官厅水库,向首都供电。1958年,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数控立铣,翻开了中国数控机床发展史的第一页。“共和国国宝”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大批重点设备,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成套重型机器的历史。“共和国掌上明珠”北满特钢,先后填补了我国特钢历史多项空白。“一五”计划完成后,黑龙江省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发展规模和框架,可以生产机电、冶金、矿山等重大成套技术设备,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加快黑龙江地区发展建设,1958 年,10 万刚刚脱下战衣的解放军转业官兵从四面八方汇聚密山,与地方干部、支边青年共同组成垦荒大军,“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进军”。拓荒者使用简陋的工具,手拉肩扛,硬生生把千里荒原变成了万亩良田,将原来长满榛林杂草、野兽出没的荒原建成了美丽富饶的“中华大粮仓”。

王进喜在“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恶劣环境下喊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不断激励人们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龙江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这些优秀精神薪火相传,成为激励全省人民干事创业、勇担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强大力量之源。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我们要树立正确党史观,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从百年党史孕育的优秀精神中感悟思想伟力,将信仰信念信心转化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实际行动。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明晰龙江在历史纵深中的坐标方位,在鉴往知来中强化使命担当,抢抓历史变革机遇,顺势而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猜你喜欢

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