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抒情类散文教学内容及策略研究
——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为例

2021-02-27曾丽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写景景物

曾丽莉

(福州城门中学,福建 福州 350018)

抒情散文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注重作者的主观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有着优美的意境,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及《我与地坛》都是景物描写精彩、意蕴深厚、语言优美的名家名作。三篇散文选取的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却呈现出各具特色、摇曳多姿的美,可谓是同中有异。教师要整合文章并找到关联点,异中求同,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探讨如何确定这类散文的教学内容,提高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分析写景、把握情感为教学的核心

写景散文的景物是作者眼中独特的情感言说对象,常常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一般是一边描写景物一边抒发情感,情感与景物水乳交融、不分你我,在描写景物中抒发作者的感受,或是对生活的感悟。写景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美的,美在率性、自然、真诚。作者常用动荡多姿的景与物来深化丰盈饱满的情思。阅读中,我们犹如与作者在日常谈话,率性坦诚、随意自由,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感情强烈而浓郁。所以分析写景,把握情感至关重要,也是写景抒情散文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通过细致分析散文的景物,让学生在优美的艺术境界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三篇散文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美,都通过景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学内容的第一步确定为分析写景。教师首先要仔细品读文中的写景文字,指导学生从三篇文章中找到写景的段落,通过外在景物特点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景中情。课堂教学中设计任务群: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文字,感受作者景中的情感。任务群下设计的问题为:1.品读《故都的秋》,思考作者用了哪几幅景来表现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幅,分析情景,感受画外之意。2.品读《荷塘月色》4-6 段,选择一段写景文字赏析。3.品读《我与地坛》,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来到地坛?每一次地坛都写了哪些景物,每一次都写出地坛的什么特点,每一次都给“我”带来什么感悟?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找景物,追踪作者的情感线索、情绪变化。抓住情感脉络语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散文的情感线索大致有三条:情的线索、理的线索、事的线索。三篇写景抒情散文要理清的是作者的情感线索,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读标题。散文的标题往往涵盖了文章的诸多信息,对于标题的细读,有助于对文章的内容的整体把握,找到文章情感线索。关注《荷塘月色》中的并列短语,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组合在一起,体现优雅朦胧宁静之美,还有淡淡的喜悦之情。《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是有文化底蕴的文明古都,“故”有年代久远、历史悠久之感,有一种故人怀念故乡、怀念友人的眷念之情。《我与地坛》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话,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2.找文眼。文眼是文章主旨最有表现力的词句,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都构成文章的基调和底色。3.理情感。《荷塘月色》3、6、7 段中都有一些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让学生找出并梳理作者的情感线索,寻找朱自清的内心轨迹。第3 段月下独处,其中“另一个世界指的是什么?”第6 段,“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7 段,《采莲赋》及《西洲曲》中热闹的场面及“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惜我现在都无福消受了”。从“颇不宁静”到月下荷塘淡淡的喜悦、淡淡的伤感,再到想起热闹的江南,都表现作者面对现实生活的压抑与烦闷,向往宁静、美好、自由和快乐的生活。荷塘月色美景的宁静、幽雅、朦胧与作者当时复杂不宁静的内心世界吻合。《故都的秋》全文有五幅秋景图,都集中体现作者的感伤、忧郁之情,要作为学习的重点。文章第一、二段及课文最后两段,直接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无比眷念之情。《我与地坛》要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三段景物描写,细读第二部分的几个场景:母亲出门口送“我”,家中等“我”,园中找“我”。让学生思考:母亲对“我”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我”对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三篇文章通过寻找景物、梳理情感,深层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是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的一个突破口。

二、以鉴赏意境、品读情味为教学的灵魂

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尖锐而集中的戏剧冲突、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而是以含蓄蕴藉的意境美来感染读者。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散文没有意境美,就是没有了生命文字的堆砌品;有了意境美,散文才会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和生气,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1]另外,“现代散文,却更是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家在自己的散文里常不加掩饰地表露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都大白于天下”。[2]作者在文章里表现出的独树一帜的情趣、趣味,浓郁生活实感和含蓄蕴藉的意境,让读者沉浸其中。鉴赏意境、品读情味,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抒情类散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在意象纷呈的艺术境界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读出文章的情味,读出作家的审美倾向。

(一)借助意象,品味诗意美

通过意象深入探究意境,获得审美体验,品味文章的诗意美。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抒发的是作家的真情实感,作家的经历不同,文章就有不同的情味。三篇散文都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家的情感,蕴含着作家的审美追求。阅读鉴赏这三篇散文,不能仅限于文章的意境美,还要品出作家的情趣、趣味。《荷塘月色》描写荷花“婀娜”“羞涩”,把荷花拟人化,写出荷花娇羞的情态;“明珠”“星星”“美人”一连串的比喻,写出荷花晶莹剔透、娇艳欲滴的形态。荷叶是“亭亭舞女的裙”;荷香是“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荷波则运用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荷韵是用“脉脉的流水”,写出流水的无声、含蓄和有情。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传神地勾勒出月下荷塘的静谧、淡雅和朦胧的意境。在荷塘月色这样幽美的环境中处忧愁而向往喜悦,处喜悦而受忧愁牵扯。作者是个拘谨的知识分子,想超脱却超脱不得,个性平和,有追求但是放不开。作者内心世界没有大起大落,情感体现的是朱自清的“中和主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这是进步知识分子处事拘谨的特点,也是本篇散文的情味。《故都的秋》第3 段“秋院静观图”:“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意境是“明净、高爽、无纤尘”;“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多了几分冷落萧条;“蓝色的牵牛花”是冷色调;“稀稀疏疏尖细且长的秋草”让人感受到衰竭与凄凉;“租一椽破屋”有历史的沧桑感。槐树的落蕊、胜日的秋果、都市闲人等,随意景物组合成五幅秋景图,全文的景物没有一处是完整的。郁达夫所写的都是破败、萧条、单调、平凡的景物,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却透露出郁达夫的“雅趣”,表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意境。由于社会风云与个人遭际在作者心中投下阴影,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郁达夫在文中要表达的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的雅趣、高雅文化人的悠闲情调。《我与地坛》写景中夹杂叙事、抒情和议论,表达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文中更多是记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情味是线性不断的,一种情味贯穿到底,在体验式阅读时,要将情味揣摩彻底。情味体现作者的审美倾向,体现民族的审美趣味,要引导学生从作家的审美趣味、审美倾向中,提高文化品味。

鉴赏意境、品读情味,还要更深入地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学习郁达夫遭受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的人生的顽强精神。郁达夫的悲凉是他对生命的感悟,欣赏生命的蓬勃生机,直面生命的衰败,沉思生命的周期,也是人生的感悟。体会朱自清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时的苦闷彷徨,体会他“一幅一幅如梦如幻、美丽飘渺的画面中,欣赏淡淡的月色,婀娜多姿的荷花、感受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品味作品中迷离恍惚的情调,文中夹杂着淡淡的恬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痛的独特的朦胧意境,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向往自由的心情”。[3]史铁生通过描写破败、荒芜、古旧的地坛,宁静、顽强地洋溢着生命的律动的地坛,写出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本单元三位作家写的都是北京的景物,因为作家的经历不同,就体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教学时,用任务群布置学生查找三位作家的身世及写作背景,将三位作家的审美趣味融入课文的解读,挖掘其中的民族审美心理和特征,进行评价和个性化的阅读。

(二)分析文本,感悟虚实美

“抒情散文非常注重追求意境,通过情、景和想象空间的交融,实现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4]所谓“实”是文中所写到的景物或是事物;所谓“虚”是景物描写之外的能够引起读者想象的事物或是情感。“实”是散文的基础,“虚”是散文的情感升华,引发读者思考、想象。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紧密相连是写景抒情散文表达的特点。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虚实结合,让读者回味无穷的。在阅读教学时,还要指导学生将散文虚实相生的意境读出来,补充文中已被学生忽略的情味。《故都的秋》中写秋雨后人们谈论天气转凉,“著者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都市闲人相互问答,讨论天气变凉,这是“实”;“虚”则是作者内心的阵阵秋意。通过秋雨和都市闲人的对话,读出北京秋后的清凉、宁静、悠远与萧索,以及作者在其中透露的深深的孤独与悲凉。郁达夫并未直接写秋意或是自己的心境,而是通过都市闲人这个实境体现出来。《荷塘月色》中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是作者笔下的实景,文中引用《采莲赋》《西洲曲》的内容则是虚境。感悟作者畅想的采莲女采莲的情景,因为这正是作者向往自由,希望超越现实的精神写照。实景与虚景的结合,使文章具有一种朦胧隐约、迷离虚幻的意境美。

(三)加强朗读,理解意境美、情味美

通过朗读,领略语言的感情色彩,感悟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再现文章的艺术形象,让人如置身于景物之中,如亲临其境。佘树森在《散文的艺术魅力》一文中说:“当我们阅读散文,接触到那些意象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不仅会为作者的真情所打动,而且还会同作品的抒情背景相融合,产生出自己的想象,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一是要通读,二是要美读,三是要用心读,四要一边读一边放飞自己的想象。对学生喜欢的章节,还可以要求背诵。

三、以细读语言为教学的基本任务

散文语言是作家精心锤炼的成果,“讲究文辞、节奏、气势、色彩,是一种最本色也是最优美的语言”。[5]散文教学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获得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细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写景抒情散文最基本的学习任务。通过从文字、句子、文章三个方面设计“含英咀华,品赏语言”的活动任务,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的。

(一)文字层面:品味准确生动的词语

教学中要紧贴文本的语言,指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意思,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分寸感、得体感,发现作者‘这样言说’而不是‘那样言说’的意图,从而认识作者言说的奥妙与智慧,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5]例 如,《荷塘月色》中第5 段,“泻”“浮”“洗”“笼”“画”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巧妙,妙在哪里?请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得出结论。如置换文章的字词,引导学生比较,看看哪个更好,品味写景语言的魅力。《故都的秋》中宏观的秋声秋色名词“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及微观的秋声秋色名词“飞声、日光、蓝朵”,搭配在一起产生独特的审美效应。另外,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数量词,运用在散文作品中,富有点缀美。《荷塘月色》“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这几句话中的数量词,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这些数量词的运用使幽美宁静的荷塘在月光下展现出特有的迷人风韵,不仅丰富和润色了荷塘的迷人景象,还渲染了一种优美宁静的意境。”[6]《故都的秋》“一椽破屋”“一碗浓茶”“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中数量词的运用,不仅增添文章的“悲凉美”,还富有“悠闲”和“雅趣”。

(二)句子层面:品修辞

写景抒情散文语言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我与地坛》第5 段写蜂儿,“朵”让人既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写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写蝉蜕留在树干上的情态。《荷塘月色》中运用叠词三十多次,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高高低低的树”“隐隐约约”等。还有大胆新奇的比喻,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此外,还有通感手法的运用,如“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是嗅觉向听觉的转移。

(三)文章层面:读写结合

通过改句、选词、填词、诵读、默读、抄写、批注、仿句等方法,发展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置换文章的字词,《荷塘月色》中把“曲曲折折”换成“弯弯曲曲”好不好?为什么?把“田田”换成“层层”好不好?为什么?[6]指导学生仿写句子,记住词语句式,以便在今后作文时化而用之;指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展、开拓,让学生仿写片段等。如《故都的秋》后半部分,作者多用短句,长短结合,以及排比句式,可让学生仿写。抒情散文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渲染、白描、虚实相生等,还有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写作手法运用于写作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

此外,还可“通过分析、概括、比较、辨析、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提高思维品质”。[6]可借助鉴赏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深入比较、咀嚼、揣摩挖掘语言的含义,提升思维的深度。《我与地坛》的语言充满哲理意味。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例如,“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等语句,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2.展开联想和想象,促进思维广度的发展。从词字的组合中,可以看出一片场景、一幅画面,甚至是一段人生悲欢。《故都的秋》“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中的“夹”,表现出一种“零余人”的漂泊感和苍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和“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中的“静”“蓝朵”“疏疏落落”这些词,透露出冷涩的味道,其实这正是作者内心无限悲凉的写照。《荷塘月色》“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一画面使“田田的荷叶活化成了一群妩媚多姿、光彩照人的少女”。

3.以任务群的活动形式,布置学生在不同的课文之间进行比较,评价语言风格。《荷塘月色》语言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之美。朱自清追求“谈话风”的语言境界,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是寞而不寂、悲而不伤、淡而不寡、冷而不寒的。《我与地坛》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语言隽永而富有哲理,新鲜而奇崛。

此外,教师还应善用以读带写,将写作引进散文鉴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散文的内容,领略现代散文的审美艺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和水平,激发审美再创造能力。在教学中,以本单元三篇范文为例,学会借鉴、模仿立意谋篇、选材组材、精心构思、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总之,教师要突出写景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从情感、意境、语言、表达技巧等四个方面,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不断探究散文教学艺术。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写景景物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写冬天的景物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荷塘月色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