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2021-02-27李欣李华
李 欣 李 华
(福建教育学院文科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指出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少年中牢牢扎根。2019 年11 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是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爱国情感的要求。
一、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传统文化是某一地域的人民为了共同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和社会实践,创造出来的体现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的各种文化形态。青少年学生从小在地方传统文化的涵养下成长,因而地方传统文化在情感和空间上更容易拉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距离。对学生而言,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亲切感,更容易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对教师而言,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便利性和丰富性。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是很多地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做法。但从目前的教育实践上看,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了解表面化,难以激发情感认同
了解地方传统文化是学生在情感上认同自己家乡和国家的基础。然而,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网络媒体的迅速普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弱化了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常常局限于对简单史实的了解,甚至对地方文化一无所知。教师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局限于介绍历史成就,很少联系当下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导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认为那是过去的人和事,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毫无关系,无法激发强烈的情感认同。
(二)体验浅层化,难以影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为了让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很多学校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多停留在活动形式上,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物质文化的丰富和礼仪文化的优美,却很少有活动能够引领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很多活动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状况进行设计,无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的精神文化内核和高尚的价值导向传递给学生。活动结束后,对学生心灵产生的触动难以持续,也未能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产生实际的影响。
(三)教育活动效果口号化,难见付诸真实的行动
虽然每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活动现场学生的爱国口号也喊得非常响亮,但是这种群体情感的激昂总是短暂的。回归日常学习生活后,学生对活动的口号或许还能记忆在心,却很少有明确的爱国主义志向和行动。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确定,加之对相关事件的判断力不够充分,有些学生受到某些负面的社会言论或社会现象的影响,实际行动中忽视甚至漠视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出现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结果。
二、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落到实处,结合《纲要》的要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探索,可以将教育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上坚持政治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3]不属于任何阶级且完全政治中立的文化和艺术是不存在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各个地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必然带有不同历史阶段相应阶级的政治色彩,将其融入现阶段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在具体教育目标的设定上,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做到“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做到“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另外,由于不同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相异且不同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应该设定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知情况,确立具体的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适当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相应的角度,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安排,从而使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能产生切实有效的积极影响。
(二)内容上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要以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为载体,使具有传统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易于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爱国主义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培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因此在融入的过程中,要通过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发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先进性的政治理念、文化实践、精神品质等内容,以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自强、勇于担当、改革创新、追求真理等精神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地方传统文化中的时代性要素,成为涵养青少年学生价值观、能力和品格的文化基石。
(三)方式上坚持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青少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在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当始终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一方面,关注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地方传统文化中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的设计准备过程,以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与之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当代青少年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牢牢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传统文化内容解读视角的选择、问题的设计以及活动的策划,引导学生从地方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优秀的文化基因,从而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三、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内容和适切的教育形式,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爱国志向到付诸爱国行动的、循环往复的、不断上升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其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形成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是基础;爱国志向是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相联结而形成的行动目标,是爱国情感的理性升华,也是爱国行动的重要前提;爱国行动则是爱国情感和爱国志向的外化,是爱国主义教育在行动层面最终的成果。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从育爱国情、立报国志和践强国行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关注校园环境建设及课堂教学形式,涵育家国情怀
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和课堂教学,涵育青少年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理性经验的缺乏,往往倾向于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校园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外部环境,在校园公共环境建设上,要注重“爱国爱乡”的建设,让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成长为伴,让学生充分感知文化和了解文化,并逐渐生发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例如,闽南地区许多学校的教学楼,都是以捐资建校的企业家或华侨来命名的。学生在享受良好学习环境时,会了解到每座教学楼的来历以及捐赠者的奋斗历程,进而深刻感受闽南“爱拼敢赢、崇祖爱乡”的优秀精神文化给家乡发展和自己的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发自内心地以身为闽南人而感到自豪。
其次,课堂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将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呈现或融入学科课堂教学,并利用课堂教学相对固定的形式,引导学生“静”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例如,闽西革命文化是其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开设革命历史文化课,是闽西地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常见的形式。如上杭一中通过示范课,为学生讲党史故事,并且挑选120 多名优秀的学生代表担任“上杭一中星火小讲师”来讲党史课。这样的课堂形式,使学生更加全面地重温闽西作为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革命的不易和艰辛,感悟“艰苦奋斗和永不放弃”的优秀精神文化,并从内心深处敬佩革命先驱的伟大。
(二)围绕优秀精神文化内核,培养爱国品质及理性认同
以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设计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维度,形成对家乡、对国家坚定的理性认同,并逐步培养学生优良的爱国品质。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判断辨别能力不断增强,对事物的认识渐趋客观理性。如果青少年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只停留在感知和了解的层面,他们的认同感会不够坚定。只有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探索,逐步丰富自己关于地方传统文化形成背后规律性的认知,才能帮助青少年完善在价值观上对家国的认同,并逐步具备理性的爱国品质。
首先,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必须围绕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文化内核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既要让青少年学生通过物质文化的直观体验,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的伟大;还要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伟大成就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原因,了解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及铸成伟大成就所需的精神品质,从理性上明确并认同所要传承的精神文化内核。例如,带领青少年学生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先让学生通过博物馆展示的“船政之最”,了解船政的伟大历史功绩。接着,通过查询《海国图志》这本书的相关资料,对船政创办过程的艰难背景有深刻的体会,进而对船政创办者及船政学子产生敬佩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艰难时局下,支撑着船政人努力探求国家富强之路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品质有哪些”,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并认同船政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内核。
其次,活动要从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或当前学生关心热议的话题出发,选取地方传统文化中相关的内容进行设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厘清思想方面存在的困惑,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通过活动设计的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对如何理性爱国和正确报国有深入的思考,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选取杰出榜样人物,树立爱国志向并付诸行动
选取地方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人物为榜样,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明晰报国志向,立足当下规划,落实报国行动。青少年学生认同的榜样人物,对他们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行动层面结出果实,需要通过榜样人物,引领学生找到行动的方向。
首先,通过影视作品或各种比赛、体会交流、文艺演出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了解地方传统文化中杰出代表人物的人生发展轨迹、典型事迹及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接着,引导他们以这些人物的人生发展为参照,思考为顺应国家的发展,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理想及应该怎样树立理想,为实现理想应有怎样的规划,以及当下要有怎样的行动等问题。例如,福建船政文化中有众多的杰出人物。以船政创办者沈葆桢为例,先让学生了解沈葆桢对船政创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接着引导学生运用SWOT 工具,分析左宗棠选沈葆桢为其接班人的决策的正确性,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该工具,在认识自我和了解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报国志向。再如,通过船政人物左宗棠创办船政过程的逻辑梳理,让学生感受实现远大志向的不易,引发学生根据左宗棠的事迹思考,为了实现远大志向要如何制定计划和当下要采取哪些行动。最后,让学生了解船政学子的求学经历,他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作的巨大贡献以及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意识到: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较高的职业成就是紧密联系的,报国理想的实现要从学生时期的勤奋学习做起;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用心钻研、勇于创新,都能在相应的领域为国家作出贡献。
四、结语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使青少年在熟悉家乡后,萌发出对家乡的热爱,进而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最终将这份热爱落实到行动上。在涵育青少年爱乡爱国情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正确的价值观角度,形成对国家坚定的理性认同;在关注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联系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报国理想;规划好个人发展的道路,并从每一天的点滴行动做起,成长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爱国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