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2021-02-27伊雪飞
伊雪飞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2016 年12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新的形势下,课程思政是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高校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课程思政提出背景
2014 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概念。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列在“十大”育人体系之首。2018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强调“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 号),明确提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二、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体目标是努力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基因和思想政治元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能力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主渠道”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好育人工作;通过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把各门课程的育人元素充分调动起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守好学校这一意识形态阵地,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总体成效。
三、课程思政现状
一些学院与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足,落实不够到位;一些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有轻视德育素质养成、学习动力不够的倾向;一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相关教学资源建设不足;一些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还有提升的空间,存在为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的现象;一些专业教师对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结合专业知识融入、融入多少思政元素合适等问题感到困惑;一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缺失,实施效果考核缺少相应的依据和科学标准,课程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有待提升。
四、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以实现育人的最优效果(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图
(一)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
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为目标,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子”,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自定位,组成思政教育共同体[2]。组建各专业思政教育团队,借助定期集体备课、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培训等活动,专业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思政教师对思政元素予以把关和理论提升,双方围绕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展开交流研讨,形成课程思政资源包。建立课程思政“加油站”、工作坊等,搭建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的资源共享交流平台。
(二)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
高校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将德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协调德与才的关系[3]。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思政主线为引领,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实训课等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梳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环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交流互通。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课程思政实施主体是教师,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教师应充分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关注时事政治,不断提升育人能力;明确自身在课程教学中肩负的德育使命,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4]。高校应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政素养培训与考核,优先选择思想政治方向正确、品行端正的教师;同时,要将师德师风、综合素质考核纳入教师学期考核工作。
(四)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
明确成员职责分工,科学设计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细化课程思政团队成员考核指标,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在各项工作中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作用,落实教学督导听课工作,组织学生或教师之间互相评价,开展教学工作“闭环”管理。对于课程思政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工作中创新育人方式、成绩优异的,要在评优评先和晋职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5]。
五、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
(一)提炼形成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主线
燕山大学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设计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主线[6];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工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7]。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结合学校的校风、校训,以及专业的定位、服务面向和岗位需求,笔者将“弘扬工匠精神,做合格工匠人”确定为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主线。
(二)将思政教育精准落实于课堂教学设计
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标准等相关文件,结合专业思政主线,确定本专业的育人目标与素质要求。将理想信念、实事求是、遵纪守法、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绿色环保、劳动精神等作为专业思政元素,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育人目标中,体现在具有专业课程思政特色的课程标准里。分类、分课程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并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加以体现和评价(如表1 所示)。
表1 思政元素与职业素养、行为表现对应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职业素养
将专业知识和当前社会中的正能量育人案例、热门育人话题有效结合。向学生讲授国家重点工程案例,如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讲述行业伟人伟事尤其是结合实际讲授辽宁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讲授机械制图、机械设计课程时,可以引入行业所需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严谨负责、绿色环保等职业精神,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培育多元提升,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团结合作精神
有的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自信心不足,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大国工匠事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强调团队合作与补位意识。在数控机床与维护课程教学中,讲授到机床床身支承与安装时,教师可无缝引入整体和部分的哲学关系,鼓励每一名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大国工匠》 《大国重器》等系列纪录片,使他们了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和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社会责任感[8]。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实时在线教学平台连线企业劳模、技术能手,开展现场教学及项目作品点评,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工作特点,切实体会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育人实效。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为国为民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推进高校“三全育人”,有利于培养团结奉献、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机械专业人才,对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进而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