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分析
2021-02-27张哲琪舒美英蔡建国袁超慧
张哲琪,舒美英,蔡建国,3,袁超慧
(1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2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3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 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历史意义、文化科学意义或其它社会影响而闻名的树木。许多树木既是古树又是名木,具有很高的综合价值[1]。古树是活的文物,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宝藏[2]。古树有独特的结构、生态、科学、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是社会领域的一部分,古树代表了神圣的自然景观,也是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寄托[3-5]。当前对古树名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树资源调查、价值评价、养护复壮技术等方面[6-9]。晋祠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km 处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前,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的祠堂,最早记载于《水经注》,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皇家祭祀园林。晋祠博物馆由馆区和悬瓮山景区组成,馆区为建筑、园林、彩塑等精华所在[10],故本研究的范围为晋祠博物馆馆内。通过实地调研晋祠内的古树名木,分析古树名木树种、分布、等级、结构特征和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古树保护和古树文化开发利用提出建议,为今后的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提供依据,为古树旅游提供参考。
1 调查地区及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晋祠地处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内,距市区中心25km。晋祠依托悬瓮山而建,系吕梁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高多在1500~2000m,相对高差300~500m,属中低山区[11-12]。整个山体植被覆盖率在80%以上,以乡土树种松柏为主,属天然次生林。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9.1℃,极端最低气温-21℃,极端最高气温39℃,日照时数2450h,干旱指数介于2.0~3.05 之间,无霜期165d;多年平均蒸发量2031.3mm,多年平均降水量507mm,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3]。
1.2 数据收集方法
在收集相关资料和阅读文献的基础,采用实地调查法和走访当地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于2019 年5 月~2020 年4 月,根据(LY/T 2738-2016)[14],对晋祠博物馆内的古树名木的树种、胸径(cm)、冠幅(m)、高度(m)、生长势、生长环境、具体位置、古树级别、传说故事、历史记载、管理现状进行调查记录,并对每株古树进行多角度拍照。
1.3 数据分析
以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为参考,确定所有植物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参照《中国植被》[15],把晋祠古树依据生活型分为3 类: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通过乔木重要值确定优势种,人工群落中的乔木重要值通过相对优势度和相对多度的平均值确定[16],以相对胸高断面积来表示每个物种的相对优势度。将个体数大于或等于10 的物种划分为常见种,低于10 的划分为偶见种[17]。根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和《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制定古树名木等级分类标准;依据《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建立树木生长状况分级标准,将古树生长势划分为5 个等级(表1)。采用SPSS21.0、Excel2017 和Origin2017 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作图。
表1 古树名木保护等级和生长状况分级标准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古树数量及树种特征
晋祠古树名木共有93 株,隶属10 科14 属14 种表2。古树在科的组成上,含属最多的科有4 科,分别为柏科、豆科、杨柳科、榆科,各含2 属,其余6 科均各只含1 属。含树种最多的4 科为柏科、豆科、杨柳科、榆科,各含2 种,其余6 科均各只含1 种。种的数量最多的4 个科依次为柏科36 株,豆科25 株,榆科12 株,杨柳科6 株,合计79 株,约占总株数的84.95%。古树在属的组成上,各属均只包括1 个树种,株数最多的是侧柏属34 株,而后是槐属19 株,榆属10 株,合计63 株,约占总株数的67.74%。古树优势种为侧柏、国槐、榆树、旱柳、银杏;优势科为柏科、豆科、杨柳科、银杏科、榆科。裸子植物40 株,3 科4 属4 种,分别为银杏、油松、侧柏、桧柏;被子植物有53 株,10 种,隶属7 科10属;裸子植物种类︰被子植物种类=1︰2.5,裸子植物数量︰被子植物数量=1︰1.325,被子植物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占据优势。常见种有侧柏、榆树、国槐,合计63株,占物种总数量的67.74%,偶见种占物种总数的32.26%。
表2 晋祠古树名木树种数量特征
从生活型上看,晋祠古树可分为2 类:落叶阔叶和针叶。落叶阔叶树种有8 科11 属11 种,56 株,占物种总数量的60.22%;针叶树种隶属2 科3 属3 种,37 株,占物种总数的39.78%,无常绿阔叶树种。在晋祠的古树名木中,落叶阔叶生活型无论是在种数还是株数上都占据优势,符合太原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植物多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自然现象。
2.2 古树等级特征
晋祠古树名木一共有93 株,4 个等级中含有古树数量最多为二级古树,有31 株,占33.33%;最少的是三级古树14 株,比15.05%;晋祠千年以上古树即特级珍稀古树有30 株,占全部古树的32.26%,平均树龄673 年,足见晋祠古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岁月沉淀。
2.3 古树结构特征
通过Pearson 相关性分析可发现,晋祠古树名木树高、胸径和冠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表3),古树的胸径越大,其树高和冠幅也越大,符合一般的生物学特征。晋祠古树胸径主要集中在50~99.9cm,占古树名木总数的48.39%,平均胸径88.63cm;冠幅集中在3~20.9m,占古树名木总数的93.55%,平均冠幅13.65m;树高分布在8~23.9m 区间内的最多,占物种数的86.02%,平均树高14.68m。
表3 晋祠古树名木树高、胸径、冠幅相关关系
2.4 古树健康状况
晋祠古树中生长旺盛株有7 株,为7.50%;生长一般株58 株,占62.40%;古树生长状况较差的19 株,占20.40%;濒死古树5 株,占5.40%;死亡古树4 株,占4.30%。总体来说,晋祠古树生长状况正常65 株,占69.90%,24 株古树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应制定相应的复壮计划。受损个体数最多的是侧柏,有16 株,占据该物种总数的47.06%;受损个体数占该物种总数最多的是桧柏和油松,为100.00%;毛白杨、银杏、枣树、国槐、侧柏以轻微受损为主,桧柏受损程度较为严重;晋祠古树中共有4 株死亡,分别为侧柏、桧柏、国槐、油松。
3 结语
3.1 古树名木特征及影响因素
晋祠古树名木分布集中,且古树树龄极高,保护等级也高。晋祠古树基本均为乡土树种,非常适应当地环境,这是晋祠古树能够长久存在的根本原因。且晋祠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儒道释的文化,一直受到历朝历代君主、僧侣等的修缮和保护,当地乡民与晋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这使得晋祠古树生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当前晋祠博物馆园林部已经针对性开展了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工作,全园古树都已挂牌并且登记在案,客流量较大处的古树树池加装了树池篦子,对于树龄较大、观赏价值高的古树也采用了围栏等方式进行重点保护。
3.2 古树保护举措
总体来说,晋祠古树的保护工作完成度较高,保护力度也比较大,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可引进数字监测技术,完善古树监测指标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收集古树生长区域环境数据,并进行定期、长期监测[18]。健全古树管理责任制,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保证充足的后续古树资源,确保有不同树龄的古树可以代替日后会死亡的古树[19],使古树景观生生不息。开展特色科普活动,提高民众的古树保护意识。举办晋祠古树摄影大赛、绘画大赛,让大众发现晋祠古树之美。
3.3 挖掘和宣传古树名木文化
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科研体系。应广泛借助社会力量,与高校、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吸引和联合专家学者、文化探索者、艺术爱好者共同研究,促进文化弘扬。打造晋祠古树“视觉名片”,创造一部由文化结构支撑的,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晋祠古树形象宣传片。利用媒体宣传晋祠古树名木文化。可利用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平台宣传晋祠古树名木文化,打造晋祠古树名木主题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