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河综合治理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时空变化与环境营造

2021-02-27王旖旎

现代园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态区渭河受访者

许 佳,王旖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100)

1 引言

1.1 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概况

近年来,渭河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给渭河流域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为了解决渭河水域景观严重退化和被污染问题并且修复和保护渭河的生态环境,陕西省政府于2011 年开始进行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图1 展示了截至2018 年渭河的综合治理内容,一期工程主要集中在堤防、交通桥等主体工程的建设,修建堤防733km,交通桥53 座[2];二期工程以生态建设为主,适当进行生态经济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设施的配置。近2 年来,渭河生态区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工程进展顺利,西安灞渭桥车游湿地、眉县千亩荷塘、柳舟湖畔工程等一批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工程相继建成,渭河沿岸已经成为陕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高地[3]。

1.2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2005 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研究报告将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定义为人们通过精神满足、认知发展、思考、消遣和美学体验而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文化服务[4],它包括娱乐服务,文化遗产,审美服务,科教机会等多个方面[5]。在发达国家,CES 的研究较为丰富,将其作为独立部分进行讨论。主要包括对CES 的整体研究和CES 中不同类别文化服务的研究[6]。相反,在发展中国家,CES 多半被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的地位和意义[4]。此外,CES 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一部分针对生态修复进程中的CES 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单一的水质恢复[7],很少有人从景观修复与景观规划的角度去研究CES。

图1 陕西渭河生态区建成内容(来源:自制)

以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项目为例,调研分析项目前后当地居民的CES 感知变化情况,总结渭河综合治理对CES 传递的影响,并提出优化CES 传递的景观设计手法。这一研究将成为连接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向使用者传达CES。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在陕西省2016 年沿渭河划定的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展开研究,该生态区属于中国北边典型的半干旱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西起陕甘省界,东至潼关渭河入黄口,沿渭河主河道长512km,横向边界依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按城市核心区200m、城区段1000m、农村段1500m 设置,规划总面积约1000km2[6]。

2.2 问卷设计

本研究分析所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半结构化访谈(即:使用问卷来保证访谈内容的一致性,但也允许收集非问卷框架内的自由答案)。此次设计问卷的主要用途是收集在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前后,当地居民的感知和体验数据。为了减少当前记忆对回忆一段时间内变化的潜在影响,应用ex-ante 理论[8],在收集数据前为受访者划定范围,要求受访者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回忆,同时告诉受访者假设性偏差的严重性,希望受访者尽量给出明确的答案。

依据陕西渭河生态区规划资料和截至2018 年项目建成情况[2-3,9],并综合考虑MA、TEEB、SEEA、CICES等较为权威的指标体系分类方案[4],统计分析出渭河周边可能被感知到的8 种CES 类型,并确定访谈框架(如表1 所示)。

在每个答案的最后,应用ex-post 理论,以澄清在采访期间任何不清楚的回答。结果证明,通过使用后续问题(ex-post)让人们更多地参与进来,这可以成功地减轻甚至消除潜在的影响[8]。本研究要求受访者对自己答案的确定性进行评分,分为高、中、低3 个等级,以此来保证每个答案的有效性。2019 年8 月下旬在杨凌渭河生态区进行了预调查,对问卷进行测试和调整,得到最终的访谈问卷。

表1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价框架

2.3 抽样调查

通过向专家咨询和实地考察,选择9 个多居民活动且具有代表性的渭河周边场所作为调查地点。分别位于生态区内的城市核心段、城区段和农村段,并且涵盖陕西省宝鸡、杨凌、咸阳、西咸新区、西安、渭南6 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区(如图2 所示)。调研过程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在当地渭河周边生活8 年及以上的居民进行访谈,这类居民见证和经历着从2011 年项目启动至今的全过程,他们对项目前后CES 的感知和体验更为全面。此次调研由1 个社会调查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协助调查,以问卷为框架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受访者在项目前后,居民对当地景观的感知、景观的变化以及经历和感受,另外还包括受访者的人口特征(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调查。

使用Excel 2010 版(www.microsoft.com)整理数据,剔除未完成访谈的问卷,总共得到344 个可用样本,每个调查地的可用问卷30~40 个不等,可用率为99%。

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确定是否感知到CES(是、否)以及项目前后感知的变化(下降、无变化、上升),并给每个CES 的变化赋予分值。除此之外,还通过给每个受访者的回答分配数值来量化它的强度等级(0~2),然后利用这些值计算每个CES 在项目前后的平均变化值。表2 总结了用来分配值的规则。

使用SPSS 21 版(www.ibm.com/analytics/us/en/technology/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的尺度水平,选择了2×2 卡方检验确定人口特征和CES 感知变化的关系,并根据Cramer's V 系数检验这一关系的强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口特征信息

如表3 所示,参加访谈的男性比女性多,其中男性占67%,女性占33%;涵盖5 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的数量差距较小,其中最多的是60 岁以上的受访者(26%),而20~30 岁年龄段的比例最小(15%)。这些受访者大多数为上班族(53%),受教育程度主要在初中(31%)和高中(32%),25%的受访者是大学毕业,只有12%的受访者是小学及以下水平。

表3 受访者信息

3.2 CES 的感知情况

表4 展示了感知到每种CES 的受访者比例以及项目前后感知的平均值。感知到每种CES 的受访者比例除了灵感、科研教育、历史文化≤50%,其余均≥80%。8 种CES 感知平均值在2.26~2.85 之间,审美的感知平均值最高(2.85),然后是身心健康(2.77),最低的是历史文化(2.26)。

研究结果表明,在陕西渭河流域,当地居民至少能感知到3 种CES 类型,以感知5~7 种的受访者最多,也有一部分受访者感知到了8 种CES。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居民的影响,形成了CES 感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由于某些CES 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某一特定CES 用途的景观中,可能存在多种CES 的重叠[5]。例如,一些人把户外运动当作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同时户外运动让身心更健康。

表4 CES 的感知情况

3.3 人口特征与CES 感知的关系

表5 总结了4 种人口特征对CES 体验的影响程度,性别和年龄显著影响受访者对身心健康、娱乐和地方感的体验,而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对CES 的感知体验影响较小。

表5 影响CES 感知的因素

表6 不同组的CES 平均值(只包括上表中显示有显著差异性的组)

与之前的景观感知研究[10]相符合,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知到景观和CES 的变化,这可以用女性对环境的关怀理论[10]进行解释,女性对环境的感知更为敏感。年龄上,最小值都出现在20~30 岁,最大值都出现在≥60 岁,整体上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如表6 所示)。

3.4 项目前后CES 的感知变化

图3 项目前后CES 的感知变化(来源:自制)

如图3 所示,渭河生态区建设项目开展后,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8 种CES 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项目促进了CES 的传递,但历史文化、地方感和社交是上升程度最低的。

历史文化上,渭河水文化历史悠远、内容丰富,历史上渭河两岸的关中地区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和辉煌的大唐盛世,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但有41%的受访者认为生态区建设没有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播,甚至其中31%的当地居民认为该项目破坏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方面这是环境变化的直接结果,短期内人们对新环境的认知还不全面[11]。另一方面,新文化景观的建设中,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主要的传播内容,却忽略了一些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流传于人们的生活中,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它们更容易被感知,也更容易丢失。地方感上,渭河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但仍有22%的受访者认为渭河生态区的建设使得自己对渭河及周边这一生活环境的地方感下降了。据受访者反映,这是因为环境的巨变抹灭了多年前珍贵的回忆。在社交方面,调研发现,渭河生态区的建设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社交互动形式。现在的渭河景观中社交互动形式千篇一律,真正适合结识新朋友的社交互动内容较少。

3.5 研究的局限性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前后当地居民对CES 的感知变化,并从景观角度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评估了项目对CES 的影响,然而,也有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没有包括在分析中。首先是经济因素,本研究没有提供研究区域的经济数据。在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数据的分析是很复杂的,超出了本研究范围。其次,研究区域覆盖面积较大,受访者很难全面感知整个生态区的景观变化。选择9 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地,在研究区均匀分布,但也不排除个别区域的存在。此外,陕西渭河生态区跨4 个城市,每个市的建设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4 个市选择调查地,综合评价渭河生态区的CES 变化,但没有考虑每一个景观区的具体情况,后续的研究可以针对每个景观区域开展CES 调研,提出具体的优化意见。

4 结论

渭河生态区的居民能感知到8 种CES,分别是审美、娱乐、灵感、科研教育、身心健康、历史文化、地方感和社交服务。

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使得渭河流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渭河及周边地区的CES 传递,但仍然存在需要调整的地方。①渭河流域生活环境的改变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原环境的CES 和新环境的CES 之间缺少衔接和缓冲的元素。后续文化景观设计中,可以将其作为一些景观细节融入到环境中去,保留一些民间文化的痕迹,让这些痕迹成为原景观向新景观过渡的纽带,帮助居民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环境;②人与人之间缺少建立新社交关系的契机。在后续景观设计中可以根据周边居民类型适当地丰富互动形式,优化景观提供社交服务的功能;③在地方感上,渭河景观后续设计时,可通过了解当地居民对环境的感知,应用景观设计中的联想规律[6],尽可能增设一些可以触动人们情感,勾起当地居民回忆的景观,提升地方感传递服务。

渭河生态区建设项目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CES 体验。陕西文化气息浓厚,适当优化CES 传递是不可忽略的,尤其对于较为薄弱的社交、历史文化和地方感。

已经确定了性别和年龄明显影响人们对CES 的感知和体验,但现在还需要在不同生态工程所影响的地区开展研究,与目前的结果进行比较,来阐明CES感知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解释会影响CES 空间异质性的潜在因素。

致谢:

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建军教授的指导,以及访谈中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

猜你喜欢

生态区渭河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故乡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故乡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黍稷种质资源的经济系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关中“下水道”变“黄金水道”
云南典型烟区烤烟K326生长发育及烟叶内在品质特征
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对优质粳稻南粳9108品质的影响